西西河

主题:【原创】大冲运(上) 原载新干线轻小说第三期 -- 马伯庸

共:💬39 🌺23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大冲运(上) 原载新干线轻小说第三期

“奥林帕斯航运中心即将到达,请乘客收拾好自己的行李,准备下车。”

一个女声从天花板上垂下来,语气里充斥着电脑模拟特有的冷漠与机械。在这个人类已经可以把游泳池修到太阳系边缘的时代,让电脑多带点人情味儿似乎仍旧是一个不可攻克的难题。

我一下子睁开眼睛,把蜷缩在狭小座位上的四肢谨慎地舒展开,突然没来由地感觉到一阵粘滞的疲惫。自从上车以来,我一直没怎么好好睡着过,处于一种别扭的亚兴奋状态。

我之所以会处于这种状态,30%的原因是这辆地形车实在是太古老了——据司机说它至少赶上过十次火星大冲,我的天——所以一路上颠簸不堪,从生命维持系统到四向量履带无一不响,我觉得唯一可能不响的是它的尘暴警报。每翻过一个坡坎,这辆车都会全身颤抖着冲向高点,然后重重落在地上。车子底盘的缓冲平台一接触地面就立刻发出巨大轰鸣,在四周掀起一片沙尘,仿佛火星的重力对它来说是个格外沉重的负担。

还有20%的原因是拥挤,这辆车的额定乘员是60人,结果一共塞进来了87个,结果连除尘室和过滤间都蹲满了人,我甚至还看到三个哥们儿钻到车子底部的动力机构里,用三种不同的姿势挂在错综复杂的核反应炉外围框架之间,怀抱着行李呼呼大睡。为了节约氧气,司机把空气过滤的功率调低了三分之一,还掺进一些火星大气,这让车厢里的二氧化碳和氮气的浓度几乎要熏死人,再加上周围的脚丫子味儿、碳酸饮料、汗臭以及不知谁放的屁,我这一路简直比在水星上裸奔更难受。

而另外50%的原因,则是我对未来微茫的期待和紧张。

我要回地球了,回家了。

而我还没买票。

“总算快到了,真是活活累死人。”文东长长地伸了一个懒腰,手臂差点打到邻座一个大胡子的鼻子,后者厌恶地瞪了他一眼,吓得他赶紧缩回胳膊。

“是啊。”

我回答道,尽量简洁。每说一个字,我就必须冒多吸一口腐臭空气的风险。

“等一会儿到了市里啊,我先去氧吧痛痛快快吸一罐地中海氧气,再来一杯威士忌,加冰块儿的,若能有小妞陪着就更妙了。”文东说的很快乐,甚至有几滴唾沫星子溅到我的脸上。我冷淡地截断他的喋喋不休:“你不去买票了吗?”

“车到山前必有路,到时候再说呗。我人都到这里了,还能走不了?张哥你说对吧?”文东一脸满不在乎,从怀里掏出一面小镜子,开始用指头梳理头发。我同情地摇了摇头,重新把眼睛闭上。

我是上车之后才认识这小子的,他就坐在我邻座。这家伙一落座先冲我道了个歉,然后把几个钛罐口袋扔到两个座位中间,一下子挤了我三分之一的空间。我看了他一眼,还没发作,他已经一口一个哥叫得亲热,还递了根烟给我,在掏火机的时候被司机发现了,好一通骂。

文东是两年前来火星作勘探的,这次是头一回休假,所以特别兴奋。一路上我光听他喋喋不休地唠叨他那点儿经历,这么长的旅行都没把他的啰嗦磨平,倒挺让人佩服的。

车子的速度在逐渐降低。我不理文东,缓缓转过头去,窗外可以看到远处无比挺拔的奥林帕斯山,它如同擎天一柱,威严地连接着蓝紫色的天空和橘黄色的大地,漂浮的沙云在它赤红色的腰间盘旋,在塔尔西斯高原落日的映衬下真有些希腊神话里的恢弘气度。

这一座火星最高的山峰从几百公里以外就可以看到,它是奥林匹斯航运中心最醒目的地标。对于我们这些人来说,它更接近一个图腾,意味着即将踏上回家的旅途。

我工作的地方是在阿尔及尔平原市,位于塔尔西斯高原最南端。为了抵达奥林帕斯航运中心,我必须要穿越4000公里长的水手峡谷。当然,你可以选择坐小型航空机,但火星尘暴是一个不可预期的风险,大部分人还是宁愿在7公里深的水手峡谷底忍受陆形车的颠簸。

眼看目的地即将到达,地形车仿佛也变得轻松起来,它抖动巨大的钢铁身躯,吼叫着朝前方一个半圆形的透明罩开去。那里就是奥林帕斯航运中心,如同一个倒扣的半透明瓷碗,尽管跟四周的山脉比起来它显得毫不起眼,可它是人类在火星最大的航天发射中心,光是生活区面积就有十多平方公里。

过了大约半个小时,地形车穿过防护罩下的一个小闸门,终于进入奥林帕斯市区。车子两侧的防沙板嗡嗡地降了下去,窗外的景色被防护罩的滤光层中和成了天蓝色。对于习惯在火星生活的人,这种色调给人一种怀旧的舒适感。

一进市里,本来死气沉沉的车厢里登时漾起活力。乘客们纷纷开始起身,一边揉着腰一边取自己的行李,同时大声向周围的人——不管认不认识——抱怨旅途的艰辛。文东率先跳起来,把两只脚巧妙地插进堆满了行李的过道,去开上方的储物箱。

“张哥,我帮你把包儿扔下来吧。”

还没等我答话,周围已经是骂声四起,呵斥他别挡道。文东一瞪眼睛,要跟骂他的人吵,被我一把拽回到座位上来,免得他别惹事把我也扯进去。在这个当口儿,我可不想惹出什么事非。

奥林帕斯市的行车通道十分拥挤,行进速度慢得令人难以忍受。我们车子的周围爬满了形形色色的交通工具,有体态臃肿的运输用地形车,也有破烂不堪的勘探坦克,甚至还有几架小巧灵活的地效飞行器在大车之间没头没脑地穿行,襟翼和底盘不时碰刮到旁边的车子,发出尖利的声响。

不过这也不能怪市政当局,当初这里只是按照一个发射场的附属区域来规划设计的,根本没想到能发展到如此规模的一个生活聚集区。现在如果想彻底改造,费用估计和新建一个殖民生态圈差不多,没人愿意出这个钱。

过了大概一个小时,我们的车才勉勉强强挤进中心广场。这个中心广场平时是一大片太阳能板阵列,每次大冲运的时候,就会被开辟出来当作停车中转场,否则无法容纳这么多人。也只有在这个时间,这个区域才被人称作“中心广场”。

尽管已经作了心理准备,可我下车的时候还是晕了一下。整个广场沸沸扬扬,几十辆或新或旧的地形车横七竖八地停泊着,周围人头攒动,黑压压的一片,少说也有几千名乘客,潮水般的喧哗声盖过了广播。习惯了工作基地冷清的我,乍一身陷喧嚣中还真是不习惯。

我站在车门深呼吸了一下,发现发射场的空气也很浑浊,可以想象,这么多人聚集在一处,一定超过了空气循环系统的负荷,我们其实只是从一个难闻的小罐子转移到一个难闻的大罐子而已。有人说在火星的人生活在罐头里,这话丝毫没错。

远处广场的西侧悬浮着一条红色的横幅,屏幕上用三种火星官方语言写着:“全力备战大冲运,切实确保乘客出行。”

“说的倒好听。”我耸耸肩,这条标语已经悬挂了许多年,没有人——包括发射场工作人员——把它当回事。标语两侧缺乏保养的悬浮器忽高忽低,让横幅看上去歪歪斜斜,颇为滑稽,在庞大的人群上空显得格外无力。

文东站在我身后,拎着背包张大了嘴,他显然没预料到会有这么多人。“乖乖,这比我在火星两年加到一起见到的人还多!”文东摸摸脑袋,大发感慨。这个年轻人到底稚嫩,想到的只是这些浅薄的事情。我则更担心现实的问题,眼前比上次大冲运的人数还多,买票的前景更令人忧心,能不能顺利回到地球,还是个未知数。

我们这些长年在外星工作的人轻易回不了一次家,所以每两年一次的火星大冲就成了所有人的精神寄托。其实准确来说,火星大冲的天文学名叫做火星冲,大冲是十四年才有一次的天文现象,但是对于人类来说,两年已经足够漫长了,已经有资格可以叫做大冲,于是这名字便以讹传讹流传下来。

火星开发的初期,开拓者们往往选择火星大冲的时候发射飞船,可以节约飞行距离。其实以现在的宇航水平,火星大冲能节省下来的里程已经微不足道,可是从心理层面来讲,大冲给予了大家一个绝佳的理由:那是火星距离地球最近的一个时刻,也是离家最近的时候。天文台的大冲预告如同一个在耳旁呢喃的恶魔,劝说着每个人是时候回家探亲了。这种微妙的心理暗示逐渐演变成了一股巨大的习惯,当习惯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就成了文化。

所以每一次火星大冲的时候,整个火星就如同节日般地沸腾起来。就象是一个连接大脑的按钮,你一按动,整个人就立刻切换到了另外一种精神模式,完全围绕着回家来计划自己的生活,人人都算计着时间,谈论着大冲,渴望着返回地球,义无返顾。在火星大冲期间,申请回航的人数陡增,形成巨大的迁徙潮流,于是这种两年一次的返乡之旅,被所有人和官方称为“大冲运”。

“不行了,憋死我了,再不吸点纯氧,我的脑子肯定萎缩。张哥,我走啦!”文东把东西存在车站的储存箱里,冲我摆摆手,一溜烟跑没影儿了。我望着他的背影,同情地摇了摇头,他居然还有心情去吸氧,孰不知真正的考验现在才开始。

文东很快在人群里消失,我拎起自己的行李,下意识地环顾了一圈四周。地面上星星点点扔着许多垃圾,任凭人类的双脚践踏。大部分人都和我一样,脸上带着长途奔波的疲惫,两只眼睛却射出锐利的视线,如同随时准备进攻的战士,谨慎地挪动着脚步。一层淡淡的紧张气息浮在人群上空,没有任何仪器可以探测的到,但它确实存在。

有些人在台阶和太阳能板架子上席地而坐,面无表情地吸吮着牙膏管里的流食,远处还有几个躺在半开宇航服内睡觉的家伙,鼾声如雷;甚至还有两三堆人把防沙膜铺在地上,打起扑克来。

穿着蓝色制服的发射场工作人员和保安在人群中不时闪现,然后象溺水者一样被人潮很快地淹没。平时这种事都是靠机器人来作的,但即使最新型号的机器人也无法处理这么复杂的现场局势。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充满了诸多因素的综合体,庞大的人口基数彼此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无比繁复的行为模式,计算量之大足以击穿任何芯片。

我费力地寻找着人群之间不断变化的缝隙,要不失时机地拨开他们,机会稍现即逝,必要时还得拼命用肩、胳膊、双腿甚至臀部挤开旁人,开辟出一片能够腾挪的空间,还要兼顾自身的平衡与行李。我简直不敢想象,假如这是在地球的重力指数下,我该怎么办。

广场上绝大多数乘客是成年男性和女性,一方面来说这增加了行进难度;另外一方面来说则减少了负罪感——我可不保证在这个时候还对妇孺保持着绅士风度。

忍受着无数白眼和冲撞,我在肺部耗尽了氧气之前总算移动到了广场西侧的航运中心前。

不出我的意料,航运中心的十个临时售票口前挤满了人,队伍从航运中心里面一直排到了外面的停车场下,几道微红的激光线在两侧约束着队伍秩序。还有几个小贩在队伍前后来回兜售着航天罐头,无论人群多挤,他们总能带着自己的运输机械人开出一条路来,很强大。

航运中心上方的大屏幕冷漠地滚动着发射日程表,对下面发生的事情毫不关心。我飞快地扫了一眼屏幕,上面那一排排由一个字母和四个数字组成的航班号充满了诱惑,比全裸的女模特更令人心醉。合适的航班号我早已经谙熟于心,早在出发之前就已经作了周密的计划,有三个航班作为首选,还有几个备选航班,这些航班的发射时间、价格、路线以及舱位我都背得滚瓜烂熟。

我在心里复习了一遍买票的计划,然后吃力地从怀里掏出身份证,高举过头。

在火星工作的人相对于地球来说并不多,但定期航班更少。奥林帕斯发射场的发射容量可以满足日常运输需求,但碰到大冲运则完全不够用。据说火星管理局正打算修建另外一个发射场,专门用于货物运输,把奥林帕斯改成客运专线,不过这计划现在还处于规划中,等到建成以后,估计我儿子都有资格申请来火星上班了。

地球上的朋友有时候会好奇地问我:“在这个网络发达的时代,为什么还会用这么原始的排队购票方式?”其实最初火星确实是使用网络订票的,只消在自己的基地里动动指头,就可以预定上航票,可是很快抗议声四起。因为订票者遍布整个火星,而火星目前还缺乏有效可靠的交通手段,经常会有人误机,造成舱位的浪费,买了票的走不了,能走的人却买不到票。

经过一段时间的争论,最后火星管理局干脆宣布取消网上购票,所有人都一视同仁,规定必须等乘客本人已经抵达奥林帕斯,才能够买票。有人说这项政策让太空时代的人类一下子退化到了单纯靠体力与蛮力的原始社会,但我觉得这样也好,至少很公平。

和在地球上买票不同,在火星买票之前,必须接受全面的健康检查以确定能够适应宇宙航行,而且还要审查资格、身份资料等,即使已经实现了完全的电脑化,流程仍旧很长。这无疑是雪上加霜,航运中心迫不得已,只好采取随机抽取的方式,用扫描器随机扫描广场上攒集的人群,只有被扫描认证以后的人才有资格进入排队通道。

于是所有人都奋力挥舞着身份证,在激光线的末端聚成了一大团拥有无数狂乱触手的混乱人球。

作为一名已经历过几次大冲运的旅客,我多少有些了窍门。比如在排队的时候,不一定是举得最高、挥舞得最频繁的身份证会被最先扫描到。广场上有几个特定区域被选中的概率比较高,而且我偷偷在身份证上涂了一层反射增幅膜,可以增强对扫描热线的反射度。这东西本来是用在深层空间探测卫星上的,我恰好认识一个基地里的工程师,他给我贴了膜,收了两百元钱。

这钱花的很值,我大约只站了三十分钟,身份证就发出一阵震颤,麻酥酥的触感从指尖传到脊梁。它被机器扫描到了!我心头一阵狂喜,只要能排进队伍里,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我拼命把身份证举高,只要多坚持一秒钟,就可以顺利地注册进系统了。

就在这时,身份证的颤动突然停止了,这是信号中断的征兆。我惊愕地抬起头来,以为出了什么问题,下意识地捏紧证件,仿佛这样就可以挽回颓势。可惜这只是一种迷信,很快大屏幕上显示出下一位排队者的编号,不是我。

我沮丧地垂下酸痛的胳膊,叹了口气,抬起头想看看那个幸运儿是谁。人群一阵骚动,一个身材挺拔的女人走出来,朝着航运中心而去,脸上挂着遮掩不住的得意。她擦肩走过我的身旁时,冲我抛了个媚眼儿,把挂在脖子上的身份证当扇子扇了几扇。

我立刻注意到这其中的猫腻,她的身份证上肯定装了主动发射器!这是一种霸道的装置,类似于主动声纳一样,会直接向扫描探头发射强烈信号,强度要比反射增幅大许多倍,难怪我抢不过她。

可问题是,主动发射装置目前还没有实现微型化,最尖端的产品也有一个拳头大,无法集成到身份证上,所以一定还藏在她身体的某一个部位。我象色狼一样死死盯着她的背影,是藏在丰硕的胸前还是藏在高耸的臀部?

假如我及时举报给监察部门,应该可以揭穿她的手段,顺利的话,我还能够拿回自己的排名。

可是这样一来,我也将冒着被揭穿的危险……

女人大概觉察到了我的视线,她停下脚步,回首妩媚一笑。我避开她的视线,装作去看大屏幕上的时刻表,她也没再说什么,转身聘聘婷婷离去。

没有其他办法,我又多等了大约两个小时,几经周折才再度被扫描器选中到队列中来。进入队列以后,系统会给一个特定的序列号,也就不必排队,安静地等待叫号就是了。我松了一口气,揉着酸痛的胳膊走进候票大厅,恰好与刚才的女人四目相接。

女人娥眉轻耸了一下,轻启红唇:“谢谢。”我一楞,随即明白了她的意思,冷冷地回了一句:“不用谢,我们彼此彼此。”“你一直在盯着我,是在猜那个装置搁在我哪里吧?”女人直直盯着我,似笑非笑,有些挑逗的意味。我无论精神还是肉体已经很疲劳了,对这种暧昧暂时丧失了兴趣,只是淡淡回答:“现在不重要了,反正我们都进来了。”

这个反应大概超出了她的意料,她楞了楞,把额头的头发撩起来:“真怪,我听说在火星的男人对女性都很饥渴。”

“这年头儿,除非你是航运票……”我低声嘟囔了一句。

她不禁笑起来,大方地伸过一只雪白的手:“我叫瓦瑞娜。”我谨慎地握了一下,随即放开。

候票大厅里的人其实也不少,为数不多的几个座位都挤得满满的。瓦瑞娜凭借着女性特有的魅力,让其中一位绅士主动让出了他的位置。而我只好和其他人一样,保持着直立姿势。有经验的人会让一只脚略微歪曲,把重心压在另外一只脚上,交替休息,并寻找一切机会靠住墙壁或者柱子。

等候是大冲运期间的另外一个挑战。它不见得让肉体很辛苦,却拥有无孔不入的乏味,象南美洲的食人蚁一样密密麻麻地爬满心智,用尖锷细致地啃噬着耐心和理性,那是一种精神上的凌迟,让人焦灼、沮丧甚至恍惚,仿佛时间的匀度被拉长至无限细长,然后绞在自己脖子上逐渐收紧。很多人在硬件方面作了充足的准备,最后却跌倒在了这个因素上。

为了对抗这个考验,与陌生路人聊天是个必然的选择。我和瓦瑞娜很快就抛开了因发现彼此作弊而导致的尴尬,开始有一搭无一搭地攀谈起来。反正大家都是陌路相逢,也没什么顾忌。

很快我们就摸清了对方的底细。她是丘比特盆地一个基地的保健医生,不过用她自己的话说“应付男人骚扰的时间比治疗他们花的还多”。难怪她刚才会有那种感慨。这次是她第一次参加火星大冲运回地球。

“看不出来,你的手段还是蛮老道的嘛。”

瓦瑞娜耸耸肩,夸张地用手掌托起左边的胸部颠了颠:“基地的人教了我不少东西,也提供了不少专业设备给我。”看她的表情,我能想象到,那些为了达到交配目的男性是如何运用自己的优势给美女献殷勤的——人类果然从来没进化过,至少男性没有。

我盯着眼前隆起的优美弧线,觉得有些遗憾,那曲线下包裹的只是一堆电子元件而已。

“不过我实在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比我预期多出十几倍。谁想到大冲运会有这么多人,我还以为是那群臭小子夸张。”她说。

“据说每次大冲运的时候,因为聚集到奥林帕斯的人实在太多了,火星的地轴都会偏移上几度呢。”

“这算是个笑话吗?”

“火星笑话,很火星。”我语带双关地回答。

我们两个正有一搭无一搭地闲谈着,忽然广播从头顶响起,令人憎恶的电子女声刺破了所有人的耳膜和脆弱的心理防线:“今日的航票已经全部售完,请等候的旅客明天再来。”

等候的人群发出一阵愤怒的哗然声,骂声四起,还有口水吐到地板和墙壁上。这个结果太糟糕了,我们花了好大功夫才淘汰掉其他竞争者挤进队列,如今却必须要等明天重新来过。距离成功只差一步,这比从一开始就失败更令人沮丧。

人们的怒气全都发泄到了火星管理局头上,他们本可以作的更好:比如给予前一天进入队列的乘客优先购票权;比如允许提前几天订票;再比如在大屏幕上显示定期航班的剩余座位数。这些措施很简单,也不费什么事。

据说管理局也有自己的苦衷:给予优先购票权,会让他们遭到无数质疑公正性的投诉,尽管他们从来没有什么公正可言;允许提前订票,意味着必须制订一个长期、准确并且完备的发射计划,无论从火星气象还是航运中心本身的工作态度去考虑,这都是不可能的任务;至于把剩余座位数进行公示,就压榨了黄牛的生存空间。

元宝推荐:张七公子,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