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懒得一言堂史论 -- AleaJactaEst

共:💬1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10.西捻军余部袁大魁行止论

袁大魁是西捻军最后的一支,也是最后一个张贴出明确载有太平天国年号布告的人。

  太平天国丁荣17年(1867年)10月,作为张宗禹的探马的袁大魁在探明黄河结冰,可以徒涉后回报张宗禹,不意张已从其他渠道知道此消息并率全军过河,袁大魁部几百人被隔绝在黄河西岸。此时他当机立断,立即率部折往陕甘交界,并广联当地地方势力,得土杂数千,溃勇200,饥民万人,并回师陕北,控扼宜川云岩镇一城2寨以为根据地,积粮整军以待时。清军5000人以开花炮来剿,袁大魁战至1868年6月初二,因所部成分复杂,许多人不谙战术,不能久守,遂乘雨突围,所部溃散,仅余旧部不足百人。他召集旧部数百于7月复起于燕曲堡,又败,是年冬,又聚数百人再起于保安县老岩窑,分所部为5队,每队设1指挥、1将军,忽分忽合,游击不定,使清军难以取胜。

  是年8月,西捻军主力已覆没于山东茌平徒骇河,袁大魁为振奋军民士气,到处张贴属有太平天国己巳19年的布告,激励部下坚持战斗。但此年3月30日夜,其驻地老岩窑被清军侦探所悉,遂派奇兵偷袭而不能下,清军乃变计,以正兵分队叠攻,使袁大魁部不得休息,以敢死士于4月11日缒皮绳蹈绝壁,用火弹夜袭袁部山寨,袁大魁以下数百人死,余部归于董福祥地方武装,西捻军最后一支余部败亡了。

  袁大魁部人数不多,活动范围也不广,也并非是太平军与捻军最后的起事者(如果把1900年刘疙瘩起兵看作捻党,把贵州的李文彩部看作太平军的话),但他在短短1年半的时间里的许多举措,突破了后期太平军、捻军许多陈规陋习,虽然因为形势所限,不能获得大的成果,却已经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后期太平军和捻军纪律松弛,不事生产,把粮食当作第一战略目标,不惜为粮扰民,为粮蹈险,为粮打不该打的硬仗,而袁大魁部最多时也有饥民万人,却能因粮据险,不致饥饿,也没有其它晚期捻军太平军部队所到之处的大量扰民抢粮的记载;

  后期太平军滥封官爵,王爵多达2700多,侯爵以上,不下数十万计,十羊九牧,战斗力和组织力受到很大影响。当时的捻军或其它太平余部,或沿用太平官职,滥封大员,如汪海洋、黄鼎凤;或沿用旧制如张秀眉等,或如东西捻,新旧交杂,称呼纷乱,当时清方在后期捻军最盛时曾敏锐地分析到:“走而不守贼无民,掠而不储贼无地,既无布置,又无名号,贼无谋,特无家穷寇数千人耳,较之发贼,驽骀也”(陈锦《南师平捻记略》),预言捻不难平定。而袁大魁则重新采用了早期太平军的官制,从目前的记载看,他以下官职最高为检点,再下为指挥、将军、总制直至两司马俱全,这样的编制是符合当时规模不大的部队情况的。

  按后期太平军官爵泛滥,丞相已经是一百人中有16个的芝麻官,比丞相低一级的检点地位可想而知,至于检点以下官职,后期除了乡官,几乎见不到了,袁大魁部的这些军官只能是他本人自行设立的。须知滥封容易,降封甚难,在当时滥封大员已成惯性恶例的条件下,袁大魁能审时度势,毅然省官简政,保持了部队的凝聚力和秩序,其见识出乎当时许多更著名的首领之上。

  不惟如此,他每到一处,都极力建立根据地,并安民据险,自行耕种。后期太平军和捻军流寇习气浓厚,不事耕作,更无积储,抓兵掳粮,习以为常,严重影响了民众对之的看法和倾向,与之相比,袁大魁的举措难  能可贵,虽然在当时的敌我态势下,这些努力所能起到的效果是有限的。

  后期的捻军已经丧失了远大的战略目标,只是为了生存而奔走,而袁大魁远在甘陕不毛之地,尚能大书太平天国正朔以安定人心,以号召民众,与之相比,至少个人是抱有复国的强烈愿望的遵王赖文光虽然转战千里,却几乎没有与“复国”有关的言行载记(“洪大王事不足为”的记载出于民国14年成书的《涡阳县志》转引同治10年《两淮戡乱记》,后者记载了许多早期捻首家乡的传说逸闻,夹杂了许多荒诞不经的神异故事,是一本有参考价值但需要慎重对待的时人笔记,而赖文光口供中的记载有许多与史料中并不相符,如后期捻军到底由谁指挥等等),也没有张贴过一张“伪示”的记载,太平军中最晚失败的亲天燕李文彩部更是混迹苗回,忽降忽叛,以图苟延一时而已。袁大魁的努力虽然是徒劳的,却是值得尊敬的,更值得尊敬的是他屡次覆败,屡次重起,直到战死,这和晚期发、捻、幅等部信念动摇,动辄投降逃亡,实在不可同日而语。

  袁大魁在分兵前并无记载,以前的事迹不可考,但有一点是值得关注的,就是他的部队很少有捻军的特色,即家族化和大小旗的编制(他战死时清军只发现他有一个弟弟,没有其他家人,部下也并非以家族乡曲编制),反而有不少太平军的特点。但从其前期载记无闻和后期封官只到检点看,他不似位高权重的“老长毛”,否则他此时至少该是六爵了。但他对于军政建设举措之娴熟老道,又实在应该是个久经考验的“老贼”,他的编制中,不但完全按照《太平军目》,甚至连“军功”这样早期太平军的杂职官员都原样设置,似应对太平军制非常熟悉。也许,他是从四川北上的翼殿中旗旧部(被赖文光火并的唐日荣就是这支人马的领导之一,翼王部因为1857年出走,部下官爵相比天京要小很多)、或者转战数千里不屈、曾在陕南和西北太平军、捻军并肩作战的李蓝余部?这都无法考证了。但无论如何,袁大魁在后期太平军、捻军将领中,是个值得关注的不平凡的人物。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