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游子哼(0)引子 -- 胡亦庄

共:💬104 🌺576 🌵7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游子哼(10)流动教徒与邪教

流动教徒

前面说到教会从新生到衰败的几个阶段,如果把一个教会看作有着生命周期的商业单位,那么全美国的众多教会就构成了经营范围相近的行业,也使这些教会都具备了一些类似于“商业竞争”的特征。这种竞争的特点之一就是宗教服务的消费者——教徒们——能够自由流动。

牧师/神父和其他神职人员的流动性是很低的,而教会里的教众/教民的流动则相对容易。他们可能在信教与不信教之间转换,在或者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及其他宗教之间转换,当然最常见的还是在不同的教会/教派之间转换。

英语里有一个词:church-hopper(“在教会之间跳来跳去的人”),说的就是经常改变所属教会的教徒,或者同时在几个教会之间摇摆的教徒。

神学角度说,教会是沟通上帝和教众的桥梁,教徒是羔羊,牧师要“牧养”羔羊;从经济角度看,作为顾客的教众才是教会的“上帝”,或者说教徒是神职人员的“衣食父母”——因为教徒的“奉献”(约10%的税后收入),是教会的资金来源。但是法律又不允许教会限制教众的人身自由,教会里的神职人员就不得不重视教徒的满意度,避免人员流失,还要惦记着从别的教会拉人。低效率的教会很容易就会在这种竞争中被淘汰。

由于美国教会对于教徒如此依赖,而教徒又有流动的自由,所以美国教会大多数时间都扮演一个保守的角色——教会要想不损失收入,就不能损失教徒,也就没有理由推动大量教众去做危险的事情。如果有教会从事“煽动”行为,要么只不过是在大多数教会情绪不稳定时的策略(比如2010年911时打算烧《古兰经》的那个牧师),要么不久就会被认定成“邪教”。

教徒的收入和教会收入的关系密切还带来另一个现象,就是教会对于自己成员失业的问题比较上心,牧师作为社会交流的一个信息枢纽,经常可以运用人际网络关系帮助联络就业。对于成员家庭生活里的困难,教会也会调动资源内予以物质和精神协助(主要是发动募捐和互助)。

当然,如果有任何外部力量要压缩一个教会的教众规模,也会面临教会的殊死反抗,而且这些教会大都强烈反对“去宗教化”的社会倾向——由于美国现存的这些教会都是在严酷的业务竞争中生存下来的,所以它们的“反对”既有力量又不失技巧。

邪教

有些人不能分清宗教、邪教和迷信这三个概念。以成员的流动性作为标准,这三者还是有区别的。

大多数邪教都有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其教会组织通过强迫手段来禁止教徒的离开(当然这只是邪教的“充分非必要条件”)。这种行为打破了宗教行业的基本游戏规则,也容易使“教主”不用考虑教徒的利益而随意驱使,制造极端的社会行为。这种绑定教徒的教会,几乎在所有国家都被认为是侵犯人身自由的邪教。

在历史和现实中,有一些宗教在某些国家里出现“政教合一”的特征,比如中世纪的天主教,使得教徒没有太多选择的自由。但是庞大的宗教组织仍然可以靠内部的官僚机构,实现自上而下的“选择”,保持生命力,所以不应与邪教混为一谈。

迷信往往是指个体或者群体的非理性行为,根本谈不上组织。宗教不同于迷信之处在于:宗教的社会单位——教会——是有组织的经营单位,经营行为多理性。

邪教和迷信都很难长久存在,其原因不止是法律等社会力量的干涉,还在于它们拒绝在宗教组织的社会竞争之中提高效率,或者根本没有可以参与竞争的组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