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飞腾的火焰-萨珊波斯四百年(不定期填坑) -- 赫克托尔

共:💬905 🌺501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第2季 沙漠新娘 第6章 采旄桂帜

表面上看,27岁的太后与1岁的皇帝主持的国家,一定会给人一种主少国疑、暗流涌动的印象。然而事实上,芝诺比亚母子接管权力的过程波澜不惊,顺风顺水。除了芝诺比亚在9年皇后生涯中展现的出众能力外,她自己的文武班子也功不可没。

芝诺比亚旗下有两位智勇兼备、忠心耿耿的名将,他们都是与太后同族的阿拉伯人,一位是【太尉】(commander in chief)【塞普提米乌斯-宰贝】(Septimius Zabbai),另一位是【帕尔米拉大将军】(commander of Palmyra) 【塞普提米乌斯-宰达】(Septimius Zabdas),这二位是帕尔米拉帝国军界的双子星座。

芝诺比亚的幕府参谋班子同样星光璀璨,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卡西乌斯-朗基努斯】(Cassius Longinus ,约 213–273 AD)。朗基努斯是埃美萨人,早年四处游历,在多位著名哲学家门下求学,最后在众多哲学学派中,选择了柏拉图派哲学作为毕生追求。学成之后他去往雅典,从事柏拉图派哲学、修辞、语法教学和文学批评长达30年,因此桃李满天下,他最著名的学生,是新柏拉图主义哲学家波菲利(Porphyry,约233-304)。大约在260年代中期,年过半百的朗基努斯决定叶落归根回到埃美萨养老。也就在这时,他被热衷艺术、文学、哲学的芝诺比亚重金网罗,成了帕尔米拉皇后的私人哲学、文学老师,之后逐渐转型成了皇后的首席幕僚。奥登纳图斯死后,朗基努斯实现了人生最重大的转型,由一个学者或幕僚,转型为皇太后的首相和参谋长,以政治家的崭新形象出现于世人面前,他以切身经历告诉西方人,什么叫【学而优则仕】。

既然帕尔米拉的国内局势十分平稳,那么芝诺比亚面临的主要问题,还是来自外部。在她的东方,是沙普尔一世统治下的萨珊帝国。自从260年奥登纳图斯主动攻击萨珊帝国以来,两国就一直是敌国,奥登纳图斯还攻占了萨珊西北部要塞尼西比斯。不过沙普尔对这个新兴的敌国十分低调,似乎一直在隐忍克制。也许沙普尔高瞻远瞩看出帕尔米拉帝国迟早是罗马的敌人,是自己的潜在盟友;也许他年老体衰失去了年轻时的斗志和精力,无论如何帕尔米拉的东方战线一直很平静,终芝诺比亚之世,萨珊人都没给他添乱。尽管如此,萨珊帝国仍是一个可怕的强敌,本着【防人之心不可无】的态度,芝诺比亚在幼发拉底河畔修建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要塞,取代被毁的丢拉来抵挡可能的萨珊入侵。这座芝诺比亚要塞,十分坚固而且战略地位重要,300年后的公元540年,库萨和一世出兵西征时还路过该城。

芝诺比亚的西方,则是一直忙于对付日耳曼人和高卢帝国的伽利埃努斯皇帝。奥登纳图斯的意外身亡,使得罗马的东西二帝局面,又变成了他一家独大。显然伽利埃努斯对年轻的芝诺比亚并不了解,一厢情愿的认为她只是个【头发长见识短】的普通女人,无法面对东方的复杂局面,现在是收回东方事权的天赐良机。于是伽利埃努斯以为父亲瓦勒良报仇、远征萨珊的名义,派遣大将、禁卫军长官赫拉克良(Marcus Aurelius Heraclianus)去东方征召军队,准备讨伐萨珊帝国。这位赫拉克良绝非易与之辈,他生于巴尔干半岛,以禁卫军军人身份,追随皇帝参加过多次对日耳曼人的战争,逐渐成长为功勋卓著、荣誉等身、威名远播的百战名将。

即使没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东方名言,芝诺比亚也立即洞悉了罗马皇帝的险恶用心。于是芝诺比亚不顾自己名义上是帝国臣民的身份,果断的与赫拉克良开战。此战是芝诺比亚掌权之后的第一战,只能胜不能败,史书上对此战的描述简单明了,只有一句话:【赫拉克良 …… 被帕尔米拉人击败并全军覆没,因为芝诺比亚以男人的才智和魄力统治着帕尔米拉和东方】 (Heraclianus …… was defeated by the Palmyrenes and lost all the troops he had gathered, for Zenobia was ruling Palmyra and most of the East with the vigour of a man)。赫拉克良仅以身免(怀疑是芝诺比亚故意放他走),狼狈逃回西部向皇帝复命,为了推脱战败责任,他添油加醋的将芝诺比亚的英勇睿智、帕尔米拉军队的人数战力,大大夸张了一番。

于是皇帝马上派人去埃美萨向芝诺比亚解释,这一切都是误会,大家本是一家人,【大水冲了龙王庙】,帝国东方的局面还请您主持云云。芝诺比亚也借坡下驴,继续以罗马东方长官的身份实施独立统治。芝诺比亚的这开国第一战,对于帕尔米拉帝国的影响极为深远。芝诺比亚意识到,罗马帝国并非真正信任她,只要有机会就会毫不怜惜的灭了她们母子,既然你们罗马不仁,就休怪我们帕尔米拉不义了。许多后世史家根据这一战认为,奥登纳图斯的遇刺是伽利埃努斯策划实施的,与芝诺比亚并无干系。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267~269年间的日耳曼人海上入侵 =====

之所以罗马皇帝这么快就向芝诺比亚服软认输,除了芝诺比亚确实厉害之外,还因为他又遇到大麻烦了。连年入寇罗马的日耳曼人,已经不满足于从陆上硬碰硬去冲击罗马坚固的多瑙河、莱茵河防线,转而动起了海上远征的心思。268年春,即芝诺比亚打垮赫拉克良后不久,由赫卢利人(Heruli)牵头,包括东哥特、西哥特、格皮德(Gepids)、斯基泰等民族,组织起一支拥有2000~6000艘舰船、32.5万人的空前强大舰队,从黑海北岸的德涅斯特河口(Dniester,乌克兰境内)扬帆出海,攻占并洗劫古城拜占庭(Byzantium,君士坦丁堡的前身,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穿过黑海海峡,杀入爱琴海,随即兵分两路:东路军沿小亚细亚海岸南下,西路军则向希腊挺进。

日耳曼东路军的进展十分顺利,6月,他们连克卡尔西顿(Chalcedon,拜占庭的黑海海峡对面)、以弗所(Ephesus)、帕加蒙(Pergamon);7月,罗德岛(Rhodes)、塞浦路斯(Cyprus)和克里特岛(Crete)陷落,日耳曼舰队直抵安条克和亚历山大港外。见敌人声势浩大,罗马的叙利亚和埃及舰队吓得躲在港里瑟瑟发抖。这些所向披靡的日耳曼人,利用罗马人的防务空虚,深入安纳托利亚腹地纵情杀掠。在这危急时刻,打出了声威的芝诺比亚,面对万里迢迢赶到亚洲的金发贵客挺身而出(这词引人遐想),以隆重的排场欢迎了他们。经过小亚细亚半岛上几次血腥的较量,牛高马大的日耳曼步兵终于输给了强悍的帕尔米拉骑兵,被迫狼狈不堪地撤回海上。在把东地中海上几乎所有的岛屿搜刮了一遍以后,日耳曼人趁着秋风未起,向自己位于黑海北岸的根据地撤退了。经此一役,芝诺比亚不仅威名大振,日耳曼人荡涤过的安纳托利亚也通通臣服于她,芝诺比亚成了名利双收的最大赢家。

日耳曼西路海军的进展也很顺利。位于巴尔干半岛最南端的希腊,距离东方的萨珊帝国、北方的日耳曼人都很遥远。在罗马帝国统治下承平200多年的希腊人,醉心于商业、学术与文化,早已失去了尚武好战的本色,他们长期没有修缮的城墙更是给敌人大开方便之门。7月,日耳曼西路联军连续攻破雅典(Athen)、斯巴达(Sparta)、科林斯(Corinth)、底比斯(Thebes)、阿尔哥斯(Argos)等希腊名城,在缴获大量物资和人口后北上,于8月初进围希腊第二大城萨洛尼卡(Salonica)。被日耳曼人搞得晕头转向的伽利安努斯,听说日耳曼人弃舟登陆,顿兵坚城之下,留下曾在在色雷斯击杀马克林父子的大将奥利奥卢斯(Aureolus)和奥勒良(Aurelian)镇守意大利北部,以防备高卢帝国的南下,皇帝自己则御驾亲征,与伊利里亚总督克劳狄(Claudius)合兵一处,沿多瑙河东进,去救援萨洛尼卡。

听说罗马援军赶来,日耳曼人便解围北上,在马其顿南部的奈苏斯(Naissus)附近,与皇帝亲率的罗马大军展开会战。奈苏斯战役(Battle of Naissus)被称为3世纪西方军事史上最为惨烈的战役,双方各自投入了超过10万兵力。最终伽利安努斯取得了决定性胜利,5万哥特人被杀和被俘。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克劳狄二世铸造的金币 =====

9月,攀上了军事生涯顶峰的伽利安努斯皇帝,匆匆动身返回意大利。他的意大利之行,不是为了回罗马举行凯旋式的,而是后方又出了事。原来在皇帝正与日耳曼人浴血奋战的时候,他心腹大将奥利奥卢斯起了不臣之心,与高卢帝国串通一气,袭击罗马军队后方的粮道,企图让皇帝因断粮而被日耳曼人击败。伽利安努斯赶紧会合了克劳狄和奥勒良的两支部队西进,击败了奥利奥卢斯并将其赶回老巢米兰,旋即将米兰团团包围。见高卢帝国的援军迟迟不到,绝望之中的奥利奥卢斯干脆在城中披上了紫袍,在临死前过上一把皇帝瘾。胜券在握的伽利安努斯没想到,真正的威胁不是米兰城中的叛军,而是身边的几位高级将领。在克劳狄、奥勒良、被芝诺比亚打得裸奔的赫拉克良等人的策划下,伽利安努斯被刺杀。在奈苏斯战役中表现优异的克劳狄,随即被一无所知的将士们拥立为帝,为了与41-54年在位的克劳狄皇帝相区别,这位克劳狄被称为克劳狄二世(Claudius II)。披上紫袍的克劳狄二世宣布杀害伽利安努斯的刺客,是伪皇帝奥利奥卢斯派来的。于是愤怒的将士们以疯狂的攻势拿下米兰,将奥利奥卢斯及其亲属砍成肉酱。

剿灭了奥利奥卢斯的克劳狄二世,立刻南下罗马,希冀得到元老院的承认,做正式皇帝。看惯了皇位更迭的元老院,早已学会善解帝意,不等克劳狄下令,元老们就抢先一步杀掉了伽利安努斯的全家,包括他唯一在世的儿子马利尼安乌斯(Marinianus)。从253年被瓦勒良册立为帝开始,伽利安努斯在位【长达】15年,是【三世纪危机】期间在位最长的皇帝。随着伽利安努斯的死去,罗马帝国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博斯拉的罗马式圆形剧场,观众席比帕尔米拉的剧场高多了 =====

就在罗马帝国一地鸡毛的外患、内乱之际,芝诺比亚也没闲着,她的矛头对准了杀害其父阿慕尔的【台努赫部落联盟】(Tanukh confederation)。台努赫人原籍阿拉伯半岛最南端的也门,经过几代人的迁徙,在220年代,也就是安息崩溃、萨珊崛起的这段时间,渗透到叙利亚沙漠南沿。他们东北方的触角伸到了幼发拉底河西南,与萨珊帝国接触;西北方的触角伸到了今约旦东部、叙利亚南部,与罗马东南各省、帕尔米拉接触。芝诺比亚时代台努赫人首领,是依附于罗马帝国的哲狄默(Jadhima al-Abrash),他的牙帐设在古城博斯拉(Bosra,叙利亚南部,现为联合国世界遗产)附近。

博斯拉为奈伯特王国所建,2世纪初图拉真皇帝灭亡奈伯特王国后,该城长期为第三“昔兰尼加”军团(Legio III Cyrenaica)驻地,用以防范阿拉伯贝督因部落的侵扰。博斯拉和第三昔兰尼加军团的守护神为【尤庇特-哈蒙】(Iuppiter Hammon),从字面上看【尤庇特】(Iuppiter)与罗马最高神朱庇特(Jupiter,即希腊神话中的宙斯)有关;【哈蒙】(Hammon)则与古埃及最高神—太阳神阿蒙(Amon, Amun)有关,再联系到博斯拉的地理位置、文化背景,笔者认为尤庇特-哈蒙应该是罗马神话与埃及神话融合的产物。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芝诺比亚与赫拉克良,与日耳曼人在小亚细亚的战役,史书上并没有足够详细的记载,所以只画了南下博斯拉的路线。到269年底,至少小亚细亚东部听命于芝诺比亚,比较夸张的说法是,罗马的全部亚洲领土都在她的掌控中 =====

269年,芝诺比亚率领大军南下,大破台努赫人,杀哲狄默。她的行为激怒了哲狄默的保护人,罗马的阿拉伯长官,大致相当于【护阿拉伯校尉】的特拉休斯(Trassus)。连赫拉克良和日耳曼人都不放在眼中的芝诺比亚,自然对无名之辈特拉休斯不屑一顾,干净利索的兵戎相见后,特拉休斯阵亡、全军覆没。帕军随即攻陷博斯拉,显然芝诺比亚对尤庇特-哈蒙毫无好感,她下令拆毁城中的尤庇特-哈蒙神庙。

打垮台努赫人、消灭特拉休斯的罗马驻军、攻占博斯拉后,帕尔米拉通往埃及的大门,向芝诺比亚洞开。一直以埃及艳后后人自居、醉心于埃及文化的芝诺比亚,终于有机会成为埃及的女法老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