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奥什? 贰师?奥什名字八卦兼谈中亚 -- 泉畔人家

共:💬35 🌺9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口音有变化是一定的。而且不小。但是主要的问题不是口音

就是最近的若干年,也能明显感觉到口音变化的进行。

例如在成都话里边,闭口音就越来越来少了,很多的古音都开始消失了。而南京话也是一样。

主要的问题不是口音。

口音的变化其实一直都有。连你我自己的说话口音都会因为居住地和居住人群而变话。但是对我们而言,主要的问题不是口音的变化,而是标准读书音的重新确定。

我一直认为,中古以来,在白话文运动和拼音化运动之前,汉语的读书音是没有严格的标准语音的。有的,只是相对的语音分类标准。就是如同韵书所指明的,那些字在诗文里边发同样的音,而那些音听起来应该差不多。

于是,每个地区的读书人首先,会的是当地的方言,也就是口语音。其次,他读书的时候是必读韵书的,也就是说,他应该知道,那些字在诗文里边应该发类似的音。

于是事情就简单了。可能当地方言原本就有所谓白话音和文读音的分类,而文读音原本就和韵书切合。这是南方各方言的情况。

也可能是他自己的方言里没有文读白读的区分。那么,他往往需要略微修改自己的口音,而这个修改其实不多,也不困难。因为按照韵书,按照千古流传的诗文而来就行了。这,其实应该是上江下江以及其他官话方言区的情况。

所以,在白话文拼音化之前,文章写的好不好,不光看用词造句的,还要看读起来是否抑扬顿挫,铿锵婉转,而这,和官话韵书是脱离不了关系的。

这样的文读方案必然是不利于现代化条件下的日常交流的。虽然事实上遵从相同的相对区分标准,不同的语音之间相互切换是非常简单与便捷的,但是在电话,广播,电影,电视出现后,就明显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了。

窃以为,这才是白话文拼音化的最原始的动力。

但是在白话文拼音化过程中,选择了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就不得不说是一个既成事实的错误。因为这样一来,就割裂了中古文读相对语音区分标准与现代文读(普通话国语)绝对语音标准之间的联系。

非专业票友无责任的看法。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