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牧野政变 -- 夏商楚歌

共:💬186 🌺1185 🌵27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牧野政变之二

文化上,周人太落后,殷许多先进文化它不是接受,而是遗弃。如甲骨文字。周人没有自已的文字,也不沿用殷人的文字。它虽有占卜,但没有记录。所以至今没有发现周人的国家档案。

周在八百年的时间里,没有自己的档案。说明周王室是一个没有文化的王室。周人丢弃殷甲骨文,不仅是一种先进文字的被遗弃,同时被遗弃的还有档案制度。

相应被遗弃的还有档案管理制度。仅从甲骨文一项,周人丟弃了殷那么多先进的东西,其他方方面面丢弃了多少,我们难以知道,但可以推测。

周灭殷之后实行分封,分封了七十一国,姬姓之国占五十三个。周家的同姓亲戚只要不是疯子傻子全封了。这样,使统一的形势随之趋于分裂。许倬云在《西周史》中说:“新创之周,实际上是一个诸部族的大联盟。”

后来这个联盟的形式也没了,进入了全面混战时期。这种情况延续八百年,中国的文明史总共有几个八百年啊?史评帝辛是征东夷损耗国力造成殷人叛变,有专家认为,帝辛对东夷实行的是“征抚”政策,后来又迁殷民十五万与东夷人民共同生活,传播中原文化,同化东夷。所以东夷“服”了。

假设征东夷真的“加剧了殷人的反抗”,那微子为何不用“加剧”的“殷人反抗”推翻帝辛的统治,反而要费那么大气力,去勾结西周搞军事政变呢?可见“加剧的殷人反抗”的说法,至少是不正确。

事实上不少史料的标准很偏,何谓偏?便是史家对文王和帝辛实行双重标准的记载笔法。在下不知是否“春秋笔法”的同门。 同样对外用兵,帝辛自卫性用兵是穷兵赎武,文王侵略性地“明年伐犬戎”就是替天行道。帝辛的叛逆者是“贤臣”“仁人”, 周公的叛逆者是“叛徒”。

帝辛解放奴隶、就说殷纣王“众叛亲离”。唯才是举的确是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故奴隶主之“众”“叛”了。殷国邦畿千里,帝辛建设一座鹿台,就叫罪恶。文王饮酒千觚是“本事”, 帝辛饮酒是罪恶。文王十五岁就有了第二个孩子武王,老了还“相女童”,周人皆知文王百子,文王这就不能叫做好色。{还真不知咋说他}

先要搞明白殷和周是从属关系,殷商是天下共主,周方包含在殷商之中。周原本自愿为殷的属国,理应忠于殷,尽一个属国应尽的义务:向王室定期朝贡,提供力役,奉命征伐,遵守一切礼仪制度成为王室统治下的臣属之邦。所以周方这个以下犯上的罪名是怎么都跑不掉。

从姬昌的父亲季历起,商周关系日益亲近。商为了结好于周人,把挚君之女大任嫁给季历,后来又把莘君之女大姒嫁给文王姬昌。{14}帝乙为了结好西伯,将自已的女儿嫁给他(周文王的父亲季历)。{15}算起来文王姬昌与帝辛还是表兄弟关系。

文王获得征伐大权后,伐犬戎,伐耆国,伐邘,伐密须,伐崇,扩大自己的私人势力,为灭殷作准备。表面上却对帝辛“冤侮雅逊,朝夕必时,上贡必适,祭祀必敬。”这种表面是人,背后是鬼的两面派作风, 是姬昌一惯作风。《淮南子》中对他有这个的评语;“顺人之过,以增其恶”也。

由于姬昌能做到“冤侮雅逊,朝夕必时,上贡必适,祭祀必敬。帝辛赐姬昌斧钺弓矢,授其征伐大权,命其为方伯。这个职位是最高的官,乃三公之一,为一方之长。{16}征伐大权就是拥有了征伐之军权。这就是说帝辛为了征服东夷,将西方的安全大权放心地交给了姬昌。

西伯昌有了征伐大权之后,“明年,伐犬戎。明年,伐密须。明年,败耆国。殷之祖伊闻之,惧,以告帝纣。纣曰:‘不有天命乎?是何能为!’明年,伐邘。明年伐崇侯虎。”〈《周本纪》〉西伯昌自食其願为殷之属国的诺言,暗暗干起了与殷为敌的勾当。

“在文王去世前的第七年,他受命称王,实际上这时就拉开了灭殷的序幕。灭殷进入了战略准备阶段。”(《牧野兴周》)当文王灭黎之后,引起商国一些人士的震动,祖伊便向纣王进谏,帝辛是怎样考虑不得而知,但确实没对他做任何处罚。

周家的传统不仅有两面派作风,好色,享乐,残暴更是一样不缺。史料记载文王姬昌是个极尽享乐之能事的人。{17}文王好色,其子同样武王残忍、野蛮。{18}

至纣死。{19}王充批评武王奢侈,暴捩,残忍。{20}{21}{22}而查阅材料还发现,武王并不是英明神武,甚至连治国都不懂。接手若大个国家,都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慌的去问太公。{75}

其实只要认真查资料,能发现不少名人都在书评价过他们。旬子,庄子的评语是;武王是一个残暴、无能、爱搞诡计的乱人之徒。{23}{24}子贡也曾经给过答案。{25}

周方两父子不怎么样,应该还有好的吧,比如周公?

“有几个人在一块喝酒,不要轻饶他们,要把他们都抓起来,送到我这里。我要把他们全杀掉。有了这样的教令,有人不怕,他们仍要犯,我要把他们全杀掉”。

周公对成王说:“其惟王勿以小民淫用非彝,亦敢殄戮用乂民,若有功。”意即希望成王不要和小民一起放纵自己的行为而不遵法度,也要敢於用刑杀的办法治理小民,这样才能获得成功。{26}

周公教导成王要胆大起来敢於杀人。而他自己也是身体力行的杀了自己亲兄弟。{27}

在管理民众方面,周公不让别人喝一杯酒,自己却酒殽不徹,并称“明德慎法” 。这怎么看着就象个伪君子呢?{28}不少史料记载周公在阴暗角落里搞阴谋诡计最善长。{29}杀人、吃喝、阴险、狡诈、搞阴谋诡计的行家里手,这就是周公。

周家的三人滥用帝辛给予的权力,无端侵略他国,在殷国制造混乱,勾结殷帝辛的反对者搞政変,搞二次东征,大迁殷遗民,镇压殷遗民。{30}这哪一件是“致太平” 的呢?

春秋笔法果然无敌。居然能把文王、武王、周公,打扮成这样。在下佩服。顺便请教下昨天那位说楚歌文笔不行的兄弟,您看这史官的文笔怎样?

从材料中看,太公在商被描述成一个卖面不行,屠牛不行,贩羊也不行的无能之辈。这到底是帝辛不识其才,还是殷墟风水不合太公就闹不清楚了,反正太公到了周方就成为名将。{31}{32}

据史料记载姜尚在后在灭掉东夷的奄国以后,将整个国家的男人全部割掉生殖器,这也是阉人一词的由来。中国后来最残酷的暴君也没有做过这样令人发指的事情。{33}

另外商灭亡以后,周在灭噩国过程中,鼎铭文中两次强调了周王关于“扑伐噩侯驭方,勿遗寿幼”的命令,{34}这样老幼不留的命令能想象是一个仁义的国家发出的么?{35}

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对失败者,“天下之恶尽归焉”。{36}周方如此,商朝的“三仁”应该是好的吧,微子、箕子、比干合称三仁。实际上三人皆是帝辛依靠的重臣,也都是帝辛的亲戚。由于帝辛的改革,引起了他们的不满,最终他们都成了帝辛坚决反对派。

当然这属政见不同。客观的说三个人应该区别对待,微子反对帝辛,散布帝辛的谣言,散布亡国论。后来又以“世为长侯,守殷常祀,相奉桑林,宜私孟诸。”为条件,与武王签订盟约。

“为三书同辞,血之以牲,埋一於共头之下,皆以一归。”微子在共头城背叛了自己的祖国,投靠了武王。可以肯定的说微子是个彻头彻尾的叛徒。{37}

微子的情况比较明了,历代不少名人已经明确提出。{38}因此毫无疑问,微子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叛徒卖国贼!而比干、箕子与微子是不一样的。

比干“进死以拼命”,既没卖国,也不散布谣言,算的上忠臣。同样政见不同的箕子表现为“佯狂”,就是装疯。萁子和比干不能等同于微子,此二人一个明显是老派忠臣,文死柬的典形。

萁子则属于政见不同,便不强求,我既不帮忙,也不祸害,当然,国家灭亡也同样没有投降。客观的说萁子事后作为对的起商朝和帝辛。{39}这个我另开篇细说萁子朝鲜论。

很多史料都评价了三仁与帝辛的关系,认为三仁与殷亡是有责任的。对三人的批评不少,我就不一一罗列,在文后注明,以便各位详查。{40}

此外殷国还有一些类似吕尚的人或官员,投奔了周。这些人以私利为目的,投机钻营,委身周人。壮大了周人的反殷力量,起到了推波助浪的作用。

部分投周叛殷的小方国,如跟随姬发灭商的几个小国。古人云,文王率殷之叛国以事纣。这四股反殷势力在周方领导下,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反殷暗流。这股暗流不断湧动壮大,最终在牧野之战中爆发。

那场著名的牧野之战真相也是扑朔迷离。准确的讲,历史上三千年前发生在殷都朝歌南郊牧之野的军亊亊件,是一场军亊政変。这既不能叫武王伐纣,也不能叫牧野之战,只能叫牧野军亊政変。它是一场內外勾结,经过长期精心准备的军亊阴谋。

周方一直有觊觎殷商的野心,从太王那时就已经开始,{41}这个周人自己也是承认的。周方心怀剪商大志,不断扩大势力,对殷商造成了极大威胁。

当纣把注意力投向东南的夷人,继续大商的东南经略并最终完成,使大商的势力扩展到了江淮一带,殷商的版图成倍扩大。

我在前文中提到过帝辛的宠臣胶鬲,此人不是贵族,而是个鱼盐贩子出身。被周文王引荐给帝辛,成为商之重臣,可以说在商朝他与妲己比更有亡殷的能力。{42}武王伐商时,派叔旦(周公)和胶鬲会盟。胶鬲在鲔水前线问周武王什么时候可以到达朝歌,周武王回答在甲子日,于是胶鬲便以此回朝歌复命。

当时天下大雨,部队前进困难,有人劝周武王暂缓进军,但周武王因为胶鬲是个贤者,担心胶鬲回覆殷受“甲子日周军至朝歌”的时间不准,于是命部队克服困难而加速前进,以免胶鬲犯欺君之罪而被杀。这就是胶鬲留给历史的相关记载。{43}

周武王之所以命大军冒雨前进,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考虑兵贵神速的问题,所谓担心胶鬲被杀不过是句托词罢了。微子和胶鬲的卖国行为使伯夷、叔齐对周人的这种不择手段的卑劣行径十分厌恶,宁愿饿死也不欲与周同流合污。{44}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