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谈一下“内伤”---五脏核心系统及其“伤”病 -- 弦音醉舸

共:💬8 🌺59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谈一下“内伤”---五脏核心系统及其“伤”病

题注:前文写到的“虚邪贼风”弦音醉舸:什么是“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是外感受邪的一种方式,讲解的过程中,交代了外感疾病侵袭人体的途径以及疾病传变的途径。但疾病的发生,并不都是外来因素所致,尚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喜怒不节,暴饮暴食等内生性因素引起的,传统医学将之称为“内伤”,与“外感”相对举,并以五脏为核心的系统理论来阐释内伤的发生及传变方式。

传统医学阐述外感疾病时依据不同性质病邪对人体的伤害表现创立了“六淫”概念,以取类比象于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火;在阐述内伤疾病时却将繁复的病变类型简约并入五脏系统。我们看看《内经》中给出怎样的解释:

“黄帝问曰:人有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虚实......五藏,五脉耳,夫十二经脉皆生百病,今夫子独言五藏!夫十二经脉者,皆络三百六十五节,节有病必被经脉,经脉皆有虚实,何以合之?”

“岐伯对曰:五藏者,故得六府与为表里,经络支节,各生虚实。视其病所居,随而调之。病在血,调之脉;病在气,调之卫;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病在骨,卒针药熨...."

黄帝的问题很明确,岐伯的回答却略有含糊,我稍总结一下:五脏与六腑为表里,那么五脏就不仅仅是五脉了,而是十二经脉,十二经脉又各有穴位及络脉分布,所以能将百病之生用五脏系统理论来解释并治疗。

[ 由于《内经》中五脏理论的驳杂不精,我们这里姑且以《太素.五藏命分》中的对五藏的认识为准,弦音醉舸:《内经》中务实的“五脏”概念这一章节的重点是概述了人体经脉、卫气、志意以及五脏六腑的功能特点,强调人赖血气精神以生,故人之血气营卫志意和调,则六腑化谷,五脏不受邪,人体处于平和状态。“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五脏者,固有小大高下坚脆端正偏斜者”,这里强调五脏不过是人体的一个部位,因人体质及体型的不同,而有小大高下坚脆等区别,而五脏在人体能处于“核心”地位的原因,是五脏藏精神血气魂魄,这与后世中医学中那虚无飘渺哲学化了的五脏有着很大的区别的,这才是符合传统医学天人相应原理的五藏观。]

基于上述的五藏观,就可以理解“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化变而生于气血,故守经隧焉。”也就是说,五脏也都是身体运行血气的一个环节(通过经脉),如果五脏的血气不和,也会发作用于周身的血气,以至身体出现各种不适的症状,至于治疗,只要守住经脉就行了。具体分述如下:

1.心藏神。如果心脏因为内伤,而出现气血运行障碍,会出现两种可能:实:心气有余则喜笑不休;虚:心气不足则忧。如果心脏本身的这种气血障碍尚没有引起全身气血的障碍,那么在体表出现的症状就比较轻微,只会出现一些皮肤毫毛怕冷阵寒的迹象(“血气未并,五脏安定,神不定则邪客于形,洒淅起于毫毛,未入于经络也,故命曰神之微),那么治疗方案如下:

1)心气有余:泻手少阴之别络(通里),浅刺出血(出血勿之深斥,毋中其大经);

2)心气不足:爪切手少阴之别络(通里)以致气,然后行针刺补法(刺而利之,毋出其血,毋泻其气,以通其经,神气乃平)

3)在体表出现相应症状(洒淅起于毫毛),可以用浮刺如腕踝针留针(按摩勿释,著针勿斥,移气足,神气乃得复)。

如果心脏的气血障碍,引起了全身气血的运行障碍,就应该取深刺通里,并根据患者的肥瘦长短以及季节的不同来定针刺量(“刺此者,取之经隧,取血于营,取气于卫,用形哉,因四时多少高下”);气实者当泻实:吸盛进针,摇大针孔,以引邪外出(虽然是内生之邪,但针刺可以泄气,邪随气泄);气虚则当行补法(参照呼吸补泻法)。

2.肺藏气。。。。

---------------------------

已过子时,熬夜伤神,睡觉先,天明赶工,,,,,

关键词(Tags): #中医(说了就走)通宝推:南泉,花大熊,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