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人物】有明袁大将军 作者napolen -- 萨苏

共:💬44 🌺4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澄清一下观点

兄所提到的那些细节我也看过许多。我觉得姚雪垠先生在这方面的考证是非常详实全面的。

我在这个问题上的基本观点是:松锦之战明军主力(5总兵)的突围是无组织的,本身就已经是某种意义的溃逃。不排除清军在明军退路上掘有战壕,因而造成突围明军的最终崩溃的可能,但在此之前,吴三桂违令出逃的这件行为本身就已经构成“不战而逃”了。所以三法司议罪时称“六镇罪同,皆宜死”。就是说只要参加了违令出逃,就应该是死罪。

从大家都承认的史实来看,兄所说的情况有几大疑点难以解释。

第一,所有材料都指“朴先夜遁”,其他几个总兵“相继走”。可见首先突围的是王朴无疑,那么何以又会有吴三桂做先锋填壕的说法?照理这种突围行动,应当是集中兵力火力于狭窄正面,力争一举突破对方防御。所以“相继走”的说法倒仿佛是有些道理,说明明军是以梯队前进的。(当然,这里假定突围是有组织的)既然是这样,那么位于后续梯队的吴三桂为何反而超越第一梯队的王朴成了先锋呢?只有两个可能,一是吴三桂部于夜间在行进间超越了王朴的行军纵队,然而这是背离基本军事原则,只会给自己部队带来混乱的做法,除非是无组织的溃逃,否则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二是明军根本不是以梯队前进,而是各部并肩前出到清军防御正面的,因此可以同时有几个“先锋”撞到了清军的战壕上。发生这种情况要么是明军本来就打算分散突围,而这只是部队在已经处于绝境,集中突围绝无可能,只能到处乱跑,走得一个算一个的情况下才会发生的。当时明军主力尚未与清军主力发生会战,也没有受到多大损失,洪承畴断不会出此下策。所以剩下的唯一可能就是突围根本就是无组织的。

第二,明军骁将曹变蛟和王廷臣以及统帅洪承畴根本没有参见突围行动。明史记载“变蛟、廷臣闻败,弛至松山,与承畴固守。”这两人,特别是曹变蛟是辽军中第一流的骁将,其名气不亚于吴三桂,从后来他死守松山和夜袭皇太极御营的表现可以明显看出这一点。如果是有组织的突围,何以二镇竟不参与?而且连后续梯队都不是,因为明史根本就没有提到他们参与了“相继走”的行动,他们是“闻败,弛至松山”,而不是“败,弛至松山”。而且,就算是他们是作为突围的后续梯队,当发现先遣梯队受阻时也应当立刻前往驰援,而不是调头跑回松山啊?除非他们是懦弱的将领,但这与他们后来的英勇表现是不一致的。只有在夜间发生突变,情况不明的时候,他们才会做出这样的反应:立刻向主帅靠拢,先稳住阵脚再说。更加离谱的时,统帅洪承畴竟然也没有参与突围。照理说,有组织的突围,统帅应该位于战斗队形的中央,四周都有部队保护。而从明史的记录来看,洪承畴当夜根本就没有离开松山。这合理吗?就算洪承畴自愿殿后,他也应该紧随先头部队行动,先头部队也不可能自顾自突围,而不管后面的主帅和直属队。由此可见,突围行动不可能是有组织的。

第三,从吴三桂后续表现来看,他也是毫无责任心的。明史说“三桂、朴奔据杏山。越数日,欲走还宁远,至高桥遇伏,大败,仅以身免。”从这段记录来看,“三桂、朴”突破清军第一防御地带,“奔据杏山”的时候,部队还没有打光,还有相当力量。此时主帅和一大批部队还留在松山。一个有责任心的将领,或者应当回军接应被截断的主帅,或者应当就地稳住阵脚,争取与主帅取得联系,互相呼应。而吴三桂却继续一股劲的“欲走还宁远”,而且走得还相当狼狈,“遇伏,大败,仅以身免”,把剩下的一点家底也扔掉了。

除了这些疑点之外,兄所提及的史料我也有些疑问,我没有看到原始资料,不敢臆断,这是仅是提出几点供商榷:

第一,兄说“分王廷臣、马科为左右两路(突围)”。但据我上面的讨论,王廷臣根本没有参与突围行动。

第二,兄说清军掘壕:““横截大路,绵亘驻营”,“从王宝山、壮镇台、寨儿山、长岭山、刘喜屯、向阴屯、灰窑山至南海口等处下营,各处挖濠,断绝松山要路”,而壕沟“凡深入八尺,上广一丈二,而下隘甚,仅可容趾,马不能渡,人不能登,有堕者,无处着足,不得跃起””。然而,皇太极是8月19日到松山的,20日清军切断了明军的退路,明军于20日夜至21日晨突围。此时清军切断明军归路至多不过一天时间,这一天里能修筑起多么坚固的工事呢?就算有掘壕(清军作战确有此习惯),想必也很简陋吧。兄所说的情况会不会其实是指明军主力突围后,清军为了围困留在松山的明军所构筑的工事?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