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十字架与火焰 君士坦丁堡与泰西封的双重奏 6 -- 赫克托尔

共:💬320 🌺189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第6季 山河破碎 第3章 明帝察察

萨珊第13位、第7代皇帝伊嗣侯即位的399年,恰好是他的爷爷世祖沙普尔二世诞辰90周年,距离其父沙普尔三世去世11年,那么他的年龄应该在11到50岁之间,我估摸着他35岁左右,正值春秋鼎盛、年富力强。在众多的皇族子弟中,伊嗣侯可谓出类拔萃,他有着睿智的头脑、受过良好的教育、拥有渊博的学识,而且性格谦和、举止优雅、风度翩翩,颇有学者风范。

伊嗣侯即位之初,还保持着谦谦君子的风范,但他很快就发现,他这个皇帝身边围绕着一大群目无法纪的权贵,这帮人在20年内拥立或搞掉了3位皇帝,虽然对宝座上的年轻皇帝礼数周到,却没多少真正敬畏,何况他伊嗣侯本人,也是被权贵们拥立的,被惯出毛病的权贵们,要是哪天不开心,废黜乃至杀掉自己,也绝非不可能。

为了避免前任的悲剧发生在自己头上,他首先要做的是巩固权力,具体做法是杀人立威和拉一派打一派。伊嗣侯对臣子们宣布,他将乾纲独断,他的任何决策都必须无条件的执行,不得打任何折扣,也不允许任何抵触皇帝意志的言语和行为存在。他要求臣子们不得结党,连交友也不行,他不接受任何大臣的任何建议,反而是外国使节的批评和建议,皇帝会认真听取乃至接受。同时,伊嗣侯经常有意挑臣下或贵族们的失误或过错,吹毛求疵并果于诛杀,臣下的任何一点小错或不从,都会招致杀身之祸。

经过几番血腥的杀戮,权贵们噤若寒蝉,不敢乱说乱动,所谓【困难是弹簧,你弱它就强】,权贵们的专横跋扈,很大程度上是被软弱的皇帝们惯出来的。高踞宝座的皇帝,毕竟有着行使最高权力的合法性,只要能真正有理有据的行使权力,貌似强大的权贵们只能甘拜下风。铤而走险弑君,毕竟风险太大,绝非权贵们的最佳选择,遇到强有力的君权,古今中外的多数贵族,往往会甘拜下风服从君主,有志气的会缩起脑袋,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把复仇的怒火发在皇帝的下一代身上。类似的事情,在萨珊帝国历史上已经上演过,太宗沙普尔一世死后,其子霍尔米兹德一世就遭到了权贵们的反攻倒算。日后伊嗣侯的死,也非常蹊跷,他的儿子们之间也发生了内讧,当然这是后话,此处按下不表。

像伊嗣侯这样的人,如果只是个官吏,那么中国典籍对这种官吏有个专有名词—酷吏,所以我把伊嗣侯这个类型的君主,称为【酷君】。经过几番较量,曾经废君如换衣的权贵们,只能对这位酷君甘拜下风,承认玩不过伊嗣侯。既然斗不过皇帝,权贵转而耍起笔杆子,他们通过掌握的话语权,拼命抹黑伊嗣侯,在背后和史书中称他为罪恶者【bazahgar】(the Sinner)、邪恶者(the Wicked)、被抛弃者(Outcasted)等等。

除了加强权力之外,伊嗣侯的另一大举措,是推行对基督教和犹太教的宽容政策,甚至有史料说他是个隐瞒信仰的基督徒。在萨珊的国教—祆教、犹太教和基督教中,最年轻、最有活力的,是基督教。早在萨珊建国之前,两河流域北部的阿狄亚贝尼,是犹太教的地盘。萨珊建国后,基督教从叙利亚传入阿狄亚贝尼,并迅速排挤了犹太教,还不断南下向两河中游的泰西封渗透。萨珊、罗马战争期间,大量信基督的罗马战俘,被强行迁徙萨珊境内,这都导致萨珊帝国的基督教势力逐渐增强。传统的祆教领地亚美尼亚,也在4世纪初改宗基督教,导致祆教的地盘越来越小。在与基督教的竞争中,祆教完全处于守势,被打得节节败退,若非萨珊与罗马关系恶劣,迫使萨珊皇帝们为了防止罗马帝国的意识形态渗透而迫害基督教,信仰基督教的萨珊皇帝可能早就出现了。

之所以祆教对基督教尽显颓势,与祆教建立更早、与皇权结合紧密有关。任何宗教或意识形态,从它与政权合作之日起,就是僵化、脱离群众的开始,祆教就是这样的典型。那些著名的祆教寺院,特别是皇家寺院,经过上百年的经营,都有着无尽的庙产。脑满肠肥的博士们,要么热衷争权夺利,要么关起门来研究虚无缥缈的精微教义,生活在自己的构建的精神世界中,对黎民百姓的现实生活和精神需要,越来越不关心。新兴的基督教,远比老朽的祆教有进取心,宗教仪式更简单,教义更明了,对信众的经济要求更低,宗教活动和布道更贴近信众的生活,传教士们不辞劳苦的出入田间地头,为下层百姓宣讲貌似不复杂的教义,这都是基督教的优势,如果公平竞争,祆教又不做改变的话,祆教即使不一败涂地,也会步履维艰。

此时萨珊、罗马已经20年没有大战,在友好的双边关系气氛下,伊嗣侯至少暂时不必担心罗马帝国通过基督教向萨珊渗透而威胁国家安全,那么打击或平衡祆教博士集团势力就成了伊嗣侯面临的主要矛盾,于是皇帝决定扶植—至少不打击基督教和犹太教,他下令给予基督教和犹太教自由传教的权利,废除各项歧视性政策。其结果是,皇帝身边很快就聚集起一批非祆教人物,包括犹太妃子和基督徒宦官。

巴比伦的犹太教/塔木德学者们,似乎又看到了犹太教复兴的念头,纷纷肉麻的吹捧伊嗣侯是居鲁士再世。在一些塔木德学者和犹太妃子的影响下,伊嗣侯允许犹太人在伊朗高原腹地的伊斯法罕居住,于是很快伊斯法罕就成为巴比伦之外最大的犹太人聚居区。伊嗣侯扶植犹太教和犹太人,目的更为简单,就是他需要犹太人的钱财和能工巧匠。萨珊帝国的主体民族—波斯人,更善于农业或牧业,手工业和商业并非所长,犹太人正相反,他们流散世界各地之后,由于种种原因,几乎都居住在城市里,经营商业和手工业,而决心做太平天子的伊嗣侯,对商业和手工业的需求更为急迫。另外我臆测,伊嗣侯扶植犹太教的另一个目的,是平衡基督教的影响。

在对外关系方面,伊嗣侯上台伊始就遣返了1330名罗马难民,向罗马东帝阿尔卡狄乌斯释放了足够善意。前文提到,395年匈人翻越高加索山脉蹂躏了东罗的叙利亚,许多东罗难民辗转流落到萨珊境内。伊嗣侯慷慨的允许这些难民回国,使两个超级大国的睦邻友好关系更上一层楼。

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伊嗣侯的新政的话,那就是扶植小民,打压权贵;扶植基督教和犹太教,打压祆教。从结果看,伊嗣侯的新政卓有成效,他治下的萨珊帝国,与月护二世(Chandragupta II)的印度笈多帝国,并称当时世界上政局最稳定,经济最繁荣的国家。而同期的罗马帝国和中国,都在蛮族入侵的浪潮下苦苦挣扎。

401年4月10日,东罗皇后奥多希娅生下她的唯一儿子提奥多西(Theodosius II),即将来的提奥多西二世皇帝。奥多希娅一生中共生下5个孩子,其中最重要的有2位,除了提奥多西二世,还有提奥多西二世的姐姐普尔喀丽娅(Pulcheria)公主。对阿尔卡狄乌斯皇帝而言,这个独子是帝国的未来和唯一希望,更是提奥多西家族唯一的第三代男丁。健康状况欠佳的东罗皇帝,知道自己活不长,他既担心这孩子会夭折,更担心自己死后年幼的儿子会被各路野心家推翻或害死。为了能让宝贝儿子长命和有依靠,在次年—402年,阿尔卡狄乌斯做出一个惊天动地、前无古人的决定,邀请萨珊皇帝伊嗣侯做提奥多西的监护人,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让伊嗣侯做儿子的干爹。

虽说此时罗马-萨珊的关系不错,但谁也不能保证明天不会兵戎相见,更有甚者,阿尔卡狄乌斯是虔诚的基督徒,伊嗣侯至少在名义上是祆教徒。基督教的最基本戒律《摩西十诫》(Ten Commandments)的第一条,就是【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Exodus 20:2, Thou shalt have no other gods before me)。在一神教基督教的信徒们看来,堂堂一国之君本应是基督信仰的表率,现在为皇太子找个外国异教徒做干爹,不是大逆不道,也是匪夷所思。即使要给小提找干爹,小提的叔叔西帝霍诺留不是现成的合适人选吗?即使罗、萨双方都能抛却意识形态和两国的积怨,让伊嗣侯这个外国君主监护提奥多西,究竟如何操作?是小提去泰西封,还是伊嗣侯来君士坦丁堡?怎样保证伊嗣侯不以权谋私,趁机占东罗的便宜?

尽管存在一系列问题,阿尔卡狄乌斯的旨意还是得到了贯彻,伊嗣侯也给予了热情回应,表示愿意监护小提,承诺在阿尔卡狄乌斯百年之后,决不允许小提之外的人染指皇位。虽然当时争议不断,但日后的历史发展证明,这是阿尔卡狄乌斯一生中最正确的决断,没有之一。伊嗣侯忠实的履行了自己的承诺,让提奥多西二世成了东罗历史上在位最长的皇帝之一,在位长达42年(408~450),仅次于巴希尔二世(Basil II)的49年(976~1025),位列罗马帝国第2,长于奥古斯都的41年和查士丁尼的38年(527~565)。小提在伊嗣侯的监护下,成长为东罗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抵挡住了匈人和日耳曼人的猛烈入侵,为东罗的千年基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就在阿尔卡狄乌斯运作儿子认干爹的同时,东罗朝廷的权力之争愈演愈烈,欲知详情,请看下一章《椒房之怒》。

通宝推:铁手,wutong,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