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茗谈》六十:英国式坑爹 -- 本嘉明

共:💬165 🌺2048 🌵1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茗谈》六十:英国式坑爹-2

今天讲一讲德累斯顿大轰炸。

(一)

英国对于欧洲大陆的土著,始终抱有优越感,在战争之中,那就更是蔑视不已。同样的,欧洲的土著们,比如拿破仑,也看不起那个“店小二之国”。

英国对于欧洲各民族国家,朝秦暮楚,翻脸无情的例子不胜枚举,而对其中一个国家,比较喜爱。

这个国家,是波兰。

波兰以前也阔过,现在(1930年代)虽沦为小国,但北拒俄国,南逼德国,尤其是胃口不大不小,伦敦只要稍稍掏几个金镑,就可以“嗟,来食”,所以英国很看得上。

而对于斯大林的苏联来说,这波兰是在自己卧榻之侧。所以波兰联英还是联苏,对于英国只是荣誉问题,对于苏联是安全问题。苏联要把这扇门关起来,使得中西欧的军队无法借道进攻苏联------在斯大林的战后规划中,要么有一个驯服的波兰,要么就没有波兰。

波兰被德国所灭后,流亡政府跑去英国,还指挥着波兰国内的“华沙地下军”,苏联要全取波兰,必须借刀杀人,搞掉这股武装力量。

1944年7月,苏联红军反攻回到波兰境内,31日已经攻击到华沙城东。华沙地下军顺势在8月1日起义,想来个里应外合。没想到苏军食言,突然停止前进,就地休息。德国有了喘息之机,动用5个师合围起义了的华沙。10月2日,波兰地下军投降,地下军共4万人,战死1.5万,华沙居民100万中死亡20万;德军死亡1万,伤和失踪达1.6万。事后,德军组织突击队,用炸药把整个华沙城逐街炸平。

这件事上,苏联摆了英国一道。

英国立刻要找补回来。

(二)

苏军在东线的进攻,要求英美在空中配合,就是轰炸德国东部一些节点城市,造成混乱,给德军的后撤调整增加麻烦。美英选定的打击城市,是柏林和德累斯顿(Dresden)等。

德累斯顿是历史名城,文化名城,德国第七大城市,素有“易北河上的佛罗伦萨”之誉,没有大型军工厂和军事基地,而且有一座盟军战俘营,因此德国方面也认为盟军不可能来轰炸,部署在市郊的高射炮部队也悄悄撤到更需要的战线,取而代之的,是用纸浆做的假炮。

轰炸Dresden的唯一理由,是那里有个铁路枢纽站。在2月4日雅尔塔会议上,各方参谋人员不断会商东西线的盟军如何协调。苏军统帅部的参谋们同意英美轰炸德累斯顿,大家都认为德军有能力从西线抽调多达50万兵力来增援东线,那么轰炸这个铁路站,就十分必要了。英国空军参谋部提出的轰炸目的是“破坏通讯及交通”。

但实际的行动计划是这样的:

2月13日晚间,本应由美国陆军航空队空八军执行大轰炸,但由于天气原因,美军无法从驻扎机场起飞,于是任务转由英国空军执行。英国空军欣然出动了9架蚊式轰炸机和796架兰开斯特轰炸机。

是的,英军动用了800架轰炸机,按目标书来说,就为了破坏通讯及交通。

第一队是几架兰开斯特,到达德累斯顿上空已经是夜间近10点。飞机确认找到了城市后,空投下大量4磅重的“目标指示棒”(target indicators,TI),这数以百计的TI发出红色或绿色的光,为后来的机队指示轰炸点。

随后的轰炸分两个波次,相隔3小时,直到次日凌晨5点才结束,共投弹2600吨。轰炸程序极为精密:先用高爆炸弹把市区的屋顶掀掉,用气浪把各房间的隔门冲走,行成贯通结构,并露出房梁等木结构。随后用燃烧弹点燃木结构。接着再用高爆炸弹在周围轰炸,阻止灭火。中心火场的温度达到1500度,从外围大量吸收新鲜空气,连带把人也卷进火场。

次日中午,迟到的美军加入。311架B-17轰炸机以铁路枢纽为目标,又投弹770吨。随后在3月2日和4月17日,美军又两度大规模轰炸德累斯顿,共投弹近3000吨。

2月13日的轰炸最令人震惊,而且集中在破坏城市,当夜的伤亡人数,纳粹宣传部号称是20万,事后找得到遗体的居民大概有近3万,战后不断地研究,也同意停留在这个数字上。但当时有20万以上的难民聚集在这一区域,假如没留尸体下来,这些人数就无法统计了。

德国被轰炸的城市中,汉堡是炸得比较狠的,德累斯顿挨的炸弹数量不算大,但效果特别大。一个是当地房屋的地下室是相通的,能自动产生空气流通;另一个是木结构多;第三是几乎没有防空火力,使英国飞行员能仔细瞄准。

这个2/13大轰炸,以其荒谬性和残暴性,在反法西斯各国社会上第一次引起了极大的愤怒,人民对于军方的为所欲为和恐怖冷酷大加抨击,反法西斯的战争被从道德上质疑。两天后,英国空军准将Colin McKay Grierson向记者们解释说:像德累斯顿这样的城市,是德军调换东西线部队和物资的要道,必须要炸,而且偏要炸居民区,言下之意,搞成三光就HOLD得住了。美联社记者深刻吃透文件精神,直接升华为:吾们要玩“terror bombing”,恐怖大轰炸了。

乌砍了,丘吉尔急于撇清自己。3月28日,丘总理给英军总参谋长以电报的形式发去一份备忘录,同时抄送英国空军参谋长。这份备忘录的结尾处写道:“The Foreign Secretary has spoken to me on this subject, and I feel the need for more precise concentration upon military objectives such as oil and communications behind the immediate battle-zone, rather than on mere acts of terror and wanton destruction, however impressive”(外交大臣已向我说及这个事宜。敌大后方有不少军事目标,比如石油和交通设施,我觉得有必要给予此类设施更集中、更精确的军事打击。散布恐怖、肆意破坏,这样做即使令人印象再深刻,也不及这一需求来得迫切)

就是说,老丘把“德累斯顿大轰炸”定性为军方自说自话的“散布恐怖、肆意破坏”,这样恶劣的行为,要不是你们欺骗我,我怎么会批准你们呢,乱弹琴!

丘吉尔踩到英国军工集团的尾巴了。我们知道美国的哈佛耶鲁有精英会社的传统,这传统哪里来的?从牛津剑桥来的!你老小子眼里还有没有组织?!

3月29日,皇家空军Air Chief Marshal Arthur Harris,轰炸机部队的总指挥官,

覆信给英国航空部,冷冷地说:“…The feeling, such as there is, over Dresden, could be easily explained by any psychiatrist. It is connected with German bands and Dresden shepherdesses. Actually Dresden was a mass of munitions works, an intact government centre, and a key transportation point to the East. It is now none of these things.”(除非在战略上是合理的,否则侵袭城市就像任何其他战争行径一样让人不堪忍受。但就趋向缩短战争进程与保护盟国士兵们的生命而言,这些战争行径在战略上是合理的。在我看来,我们绝对无权停止那些战争行径,除非确定它们不再具有战略作用。我个人觉得,德国残存的那些城市加起来,也抵不上一名英国投弹兵的生命来得珍贵。精神病学家能轻易地解释民众对德累斯顿的这些情感。德累斯顿让人联想到的是德国乐队和易北河畔的牧羊女。但实际上它也是兵工厂集中地、政府行政中心和通往东部的交通枢纽。现在那一切都已不复存在)

翻译过来就是:你老梆子看看山水,杀人越货的事要我们干,还叽叽歪歪个屁啊!

按照李开复同学的教诲,丘吉尔立刻“跟从他的心”(怂)了,他撤回了原先的备忘录,换了个新版本,留在了中央文献办公室。

(三)

那么,到底为什么要刻意展开德累斯顿大轰炸呢?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当时苏军已经逼近德累斯顿,英美军方计划以一次完美的“沙漠风暴”,向斯大林秀秀肌肉(苏军不具备战略轰炸能力),以出出自己在波兰得而复失之气。而德累斯顿的平民,就是道具而已。

第二个原因,就是英国为报当年不列颠空战的一箭之仇,当时伦敦,考文垂,利物浦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但实事求是地说,这次德累斯顿轰炸是英美共同设计执行的,并非英国的单独愿望。

战后,东德ZF在苏联授意下,强调德累斯顿大轰炸的反人类罪行,以疏离东德人民同西方社会的感情。于是德累斯顿废墟区被有意识地保留了部分下来,类似于北京圆明园废墟的作用。两德合并后,彻底修复废墟的工程断断续续地进行,现在已经遮掩了绝大部分了。但今天我从GOOGLE卫星看德累斯顿市区,在Windmuhlenweg大街夹河岸,以及Pimaer Landstraβe大街夹 Kiesgrube Leuban-Sd湖之间,还有两大块荒地,其上密密麻麻的炸弹坑,还历历在目。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截图给大家看看。

德累斯顿,已经成为德国极右翼分子的朝圣地,成为他们声称的“盟国和轴心国在道德上是一丘之貉”的物证。

二次大战,是美国登上荣耀巅峰的舞台,也在台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道德污点,其中包括德累斯顿大轰炸。这种军方无所不可为的行径,“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并且是加倍偿还)的对价哲学,直到今天,在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亚,接下来还会在其他地方,我们仍然毫不惊讶地重复目睹着。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丘吉尔怂掉的第一份备忘录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兰开斯特投下指示棒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英国考文垂保留的轰炸废墟

通宝推:浣花岛主,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