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太平天国杂史(一)中国最早的“公司” -- 北溟有鱼

共:💬156 🌺1620 🌵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太平天国杂史(五中)我爸是李刚——天国官二代

三、铁骑曾窥卢沟桥,苏福从天落长毛

太平天国的官二代们,当然也不全是前面那些纨绔膏粱。个别优秀者也曾依靠自己的真才实干,打下了几分属于自己的天空,为自己在史册上争得一席之地。这其中最著名的,大概要算张乐行的侄儿张宗禹,还有李秀成的儿子李容发。

梁王张宗禹在天国后期算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与他伯父,第一代捻首张乐行比起来,大概还算青出于蓝。

年轻时初次带兵作战,一些张乐行的老部下仗着资格老不听招呼。小张的处理简单明快,拖出18个最大的刺头咔嚓了事——于是全军肃然,大获全胜。事后有人向张乐行告黑状,小张自辩说“叔尝命出师违令者斩,宗禹从叔命而已。”张乐行听了大喜,拍拍小张说“侄真阎王也。”后世说张宗禹“张小阎王”便是这么来的。

光有自家人认可还是不够的,小张很快又获得了友军的认可。1858年在皖北二郎河首次和太平军协同作战,友军是太平军陈玉成部,结果小张“驰突荡决”,把一众太平军将领看得目瞪口呆,连呼“打得是过劲!”须知陈玉成部在太平军中也一向以好勇斗狠驰名,能入他们法眼是相当不简单的。

张宗禹打仗最大的特点就是这股狠劲。对阵僧格林沁精骑时,另一路捻首任柱鉴于张刚刚吃了几把小亏,可能士气不给力,建议自己打先锋,张部接应,张宗禹一听火了,“不能冲锋,焉能接队,今日吾不与胡虏俱生矣。”于是一举击溃僧军。

和他伯父张乐行一样,张宗禹一个大大的优点就是讲义气。太平天国对捻军首领态度其实是比较倨傲恶劣的,张乐行临死都在抱怨“他们待人不好”。但在天京危亡求救时,张宗禹毫不犹豫立刻从鄂西北/陕南一带跋涉数千里回救。相比之下,另一位后来东捻军领袖任柱则徘徊鄂北和鄂西北,显得三心二意。

后来因张、任意见不合,捻军分裂为东西捻。但在东捻任柱被围胶东,行将覆灭时,西捻张宗禹又一次不计前嫌飞身来救。这次小张打出一记精彩的围魏救赵,直扑直隶京畿,前锋一直打到卢沟桥(没错,就是打响抗战第一枪的京郊卢沟桥),逼得清廷急令北京戒严,诏天下勤王。

这是太平天国作战部队离北京距离最近的记录,值得注意的是张宗禹创造这一纪录的时间:公元1868年,天京陷落4年之后。

但人无完人,张宗禹的弱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张善战,但对于治政抚民却不在行,换言之就是不会搞根据地建设。所以后期虽军事上屡战屡胜,但始终无法建立巩固的根据地——甚至在歼灭僧格林沁,短期内四境无强敌的有利形势下都不行,最终只能流寇般的游动作战,越打越弱直至灭亡。后来张自己也是彻底丧失信心,感叹“走一天即活一天”。

第二就是张的鸦片瘾,当然这也是后期很多太平军/捻军领袖的通病。据后来被俘的属下供称,梁王(张宗禹)每日需烟土二两,足见毒瘾之大。

张最终覆灭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因为进入运东地区后,沿海可以轻松买到烟土,足以满足张本人和诸位捻首的阿芙蓉癖,以致不忍迅速离去,给了清军从容布置河防进行围堵的时间。

张宗禹的结局说法颇多。清军官方说法是张兵败后投骇河自尽,但也有说法是张投河未死,后来隐姓埋名又活了十几年。甚至到1899年,涡阳(即雉河集,若把捻军比作红军的话,雉河集就是井冈山)刘疙瘩牛世修起义时,打出的仍是当年张宗禹“大汉盟主”的战旗。

另一位杰出官二代李容发是李秀成的二儿子,也有说法是李容发乃是李秀成义子。但即使是义子,含金量也是相当高的,因为根据历史记录,忠王可没有向当年毛文龙那么过分,一口气收上上千个“义子”。他的儿子连疑似义子在内,目前有确据可考的不过三人。

李容发是著名的少年英雄,初次上阵立功年仅14岁。如果太平军打算学习TG,专门组建一个少共国际师的话,首任师长自然是陈玉成(16岁率先登城破武昌),而副师长大概就非李容发莫属了。

天国规矩,只有嫡长子才能承袭爵位,但因为容发能征善战,特意为他设了一个称号——“忠二殿下”,也就是他虽不具有忠王嗣钧的身份,却和王嗣钧同样享受称“殿下”的待遇。

历史上的名将都有各自的拿手兵器,而李容发的拿手兵器极具时代特色——洋枪。所谓“年幼而骁勇,善洋短枪,怒马驰突,所向无前”。

李秀成作战以谋略见长,他本人却不像陈玉成那样经常身先士卒。好在李容发的骁勇刚好弥补了父亲的不足。他常随忠王征战,多有军功。

但小李军事生涯的最得意之笔,却是不在父亲身边取得的。

1864年,湘军围攻天京已至最后关头,这时李鸿章的淮军也已攻破苏州、无锡,从东面直逼天京,眼看就要与湘军形成合攻之势。这时,李容发汇合陈时永等部,大胆插入淮军后背,对江阴、无锡等淮军后方重镇展开逆袭并连获大胜。当时被打晕的无锡清军甚至惊呼“天落长毛”。

正是因为李容发这次“天落长毛”的精彩突袭,淮军主力被迫回救,以致最终也没赶上对天京的攻击。可惜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再出色的表现也没法挽救天国覆灭了。

李容发的结局非常好。天国覆灭后他被清军俘获,但却遇上了个大好人——后来的湖南巡抚陈宝箴怜惜小李尚未成年,私下将他放走。李容发最后回到广西老家,一直活到1891年。

四、天翻地覆已倾城,尚余残荷听雨声

少数官二代在太平天国覆灭后侥幸逃脱,得以善终。

比如洪秀全的侄儿、洪仁玕的儿子洪葵元,早年随父居香港,粗通英文。天京城破后又易装潜逃至香港,倒算是从哪儿来回哪儿去。\r

但很快香港也呆不下去了——清朝与英国合作,在香港索捕太平天国余党甚急。走投无路的洪葵元干脆当了一把人贩子,自己把自己卖了猪仔,去南美苏里南做了苦力。这下真的回不去了,最终老死海外。

还有就是杨秀清的儿子杨丙照。这就是一段“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的佳话了。

天京事变,韦昌辉、秦日纲大军将东王府杀个鸡犬不留,但杨秀清的幼子杨丙照却被东殿女官杨水姣抱出,九死一生逃出王府。

韦、秦在东王府搞的是无差别的大屠杀,东殿中人各顾性命而逃乃是正常,但逃命时多带个婴儿显然会大大增加风险,并且杨秀清已死,带上他的儿子也只会有未来风险而不会有任何可预期收益,但水娇MM还是义无反顾地作出了抉择。人性良知,让我读罢感佩。

但别以为好运气是天上掉馅饼,杨秀清之所以能存下这么一点骨血,也是平时积德所致。

杨对于同僚是比较恶劣的,因此虽位高权重,同僚却是畏威而不怀德,不敢言而敢怒。可杨对于下边人却是出了名的够意思。天国早期,东王府下人和王娘们的待遇在同行里算是最好的(当然,娘娘们要应付东王远超常人的需索无度可能容易过劳)。不仅如此,杨还多次管闲事,规劝洪秀全善待下人和老婆们,甚至不惜为此祭出“天父下凡”的终极大杀器。小丙照能够幸免于难,虽说是有些运气,但也不全是偶然。

历险并没有结束。天京是不能呆了,杨MM带着小丙照一路逃去了杭州,投奔了当地天地会众王春乔,并获得了他的收留。

王之所以愿意冒天国和清军两边杀头的风险收留小丙照,也是杨秀清的遗泽。当年太平军初到天京,王春乔奉天地会头目指示前往联络。可到后才发现,太平军上下多是一帮暴发户嘴脸,老子天下第一,对他这个天地会小喽啰爱答不理。

只有东王与众不同,亲自接见了小王,并对他多有关照。

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

故事还有个罗曼蒂克的结局:水娇MM和王春乔日久生情,终成眷属,一起抚养小丙照长大。杨水姣MM很长寿,一直活到民国8年。

祝好人一生平安。

通宝推:何求,玉垒关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