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十字架与火焰-君士坦丁堡与泰西封的双重奏 -- 赫克托尔

共:💬136 🌺819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第5季 廿年之痒 第4章 帝系之争

      由于史料阙如,萨珊平皇帝阿尔达希尔二世的结局不明,有说被废黜的,有说他善终的,总之383年他就下课了,在位4年,享年73岁,按中国人的说法,【73,84,阎王不叫自己去】,阿二也确实到站了。下一任萨珊皇帝是沙普尔三世—世祖沙普尔二世之子,也就是说,帝系又回到世祖系,平帝阿二系断绝。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沙普尔三世的银币 =====

      他的的银币正面文字为:【信仰的捍卫者,沙普尔,伊朗与非伊朗的王中王】(Defender of the Faith, Ardashir, King of Kings of Iran and non-Iran)。皇冠的造型很特殊,没有萨珊皇冠常见的脑后丝带。皇冠周边有一圈开片,有些像唐僧戴的毗卢帽。皇帝的头发、胡子用缀满宝石丝带扎起,项链、耳环上有巨大宝石。

      背面是他的的专有圣火坛,特征是火焰中有皇帝的巨大胸像。基座竖直,造型简约,底部有丝带装饰,与大多数银币背面是皇帝和祆教祭司不同,这个火坛的两侧分别是皇帝和一位皇子,这位皇子很可能是日后的伊嗣俟一世(Yzadegerd I, 399-420),说明沙三追求的终极目标,是自己的子孙能江山永固,另一种合理的推测,是沙三能从叔叔手中夺回皇位,他的儿子们发挥了巨大作用。爷俩相面而立,他们身着斗篷,双手持握权杖或仪式用品。

      萨珊历史上有3位名叫沙普尔的皇帝,沙三是最后一位,也是作为最少、在位最短的皇帝。尽管如此,依然做了几件大事。383年他刚即位,就遣使与当时地位最高的罗马皇帝—格拉提安交好,核心议题是依然是老问题—亚美尼亚。虽然同年格拉提安就死于马格努斯之手,帝国地位最高的皇帝成了东帝提奥多西,罗马帝国依然百病缠身,一切以抵御日耳曼人、匈人入侵为首要任务,沿袭了对萨珊帝国的低调政策。世祖去世之后,萨珊帝国陷入第二瓶颈期,世祖的弟弟、儿子们都在争权夺利,对外也很克制。古今中外有个规律,当两强争霸时,小国可以在大国之间左右逢源,借力打力,因为小国倒向任何一方,都将打破大国之间的力量平衡。如果大国内敛、或实现友好、甚至只剩一个大国时,小国的好日子就到头了,因为大国不必拉拢小国了,甚至会为了避免擦枪走火而瓜分小国。冷战期间的小国们,通过在美苏之前骑墙,往往能获得巨大好处,苏联一垮台,好日子就到头了。380年代的中东主旋律,是罗马、萨珊都收敛扩张锋芒而日渐内敛,亚美尼亚就成了证明两强友好诚意的牺牲品。

      384年—也有人认为是385,现在通常认为是387年,因为缺乏同时代的亚美尼亚史料,主要资料来自后世亚美尼亚诗人写的史诗和罗马史家普罗科比(Procopius)的记载,亚美尼亚的实际统治者—强人曼纽埃尔-马米科尼扬(Manuel Mamikonian)去世,做了数年傀儡的安息三世(Arshak III)无力趁机接管权力,导致这个动荡多年的山国再度陷入内乱。习惯于内乱、长期在罗马萨珊两大超级大国骑墙的亚美尼亚人,敏锐的发现罗马帝国已经无力支持他们,于是一大批深谙两头下注之道的贵族来到泰西封,请沙三出兵帮助平息本国内乱。自开国以来就孜孜以求干预亚美尼亚内政的萨珊朝廷,自然不会放过这马兹达大神送来的厚礼,沙三立即拥立一个名叫库斯洛夫(Khosrov IV)的年轻安息王族为亚国国王,并把妹妹 Zruandukht 嫁给他为妻,更有甚者还任命了一个叫 Zik 的波斯人做库斯洛夫的太师,毫无疑问,Zik 是沙三的代理人,这个小朝廷的真正掌舵人。然后沙三派兵北上护送库斯洛夫回国即位,史称他为库斯洛夫四世。

      面对困局的安息三世,只能向江河日下的罗马东帝提奥多西求援。而提奥多西深知东罗的国力根本不能支撑一场新的东方战争,能自保就已经要感谢上帝了,但既然安息三世来求助,不有所表示也无法给本国国民和其他外国一个交代,搞不好自己也要像众多前任一样被推翻,所以提奥多西只能硬着头皮象征性的派兵东进,为安息三世撑腰打气。虽然东罗的综合国力要强于萨珊,但此时东罗处于危机之中,军力低于萨珊,还要应付各色外敌和咄咄逼人的西帝马格努斯,提奥多西不愿真的为亚美尼亚打仗流血,所以深入亚美尼亚国土的罗马、萨珊两国远征军,鸡犬之声相闻,就是不打仗,很快双方就互派使节打听对方的底线。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双方达成共识,缔结和约,合伙瓜分了亚美尼亚王国:

      1. 亚美尼亚割让部分土地给萨珊帝国。

      2. 剩下的土地一分为二。西部,即小亚美尼亚(Lesser Armenia),以原国王安息三世为君,成为罗马帝国附庸国。东部,即大亚美尼亚(Greater Armenia),占据了大部分亚美尼亚国土,成为萨珊附庸国,由沙三的妹夫库斯洛夫四世(Khosrov IV)为王。根据日后普罗科比的记载,东亚的面积相当于西亚的5倍。

      无论具体时间是哪一年,387年后都不存在一个统一的安息王朝亚美尼亚了。这里笔者不得不多扯几句这个中东山国,每次我写到亚美尼亚时,都有一种酸楚感,我很同情这个不能决定自己命运的国家。不过亚美尼亚人的外交能力确实了得,通过两面下注等运作,总能获得超过国力的国际地位,在强国如林的中东,居然没被其他强国和民族同化,实在不易。至少在我看来,亚美尼亚比中欧的脚垫国,要可爱、可敬得多。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红线内是大亚美尼亚,中央黄线内是小亚美尼亚。蓝线内是很晚才出现的西里西亚亚美尼亚王国,曾出兵帮助旭烈兀的蒙古西征军 =====

      在内政和文化方面,沙三的最大遗产,是在今伊朗西部克尔曼沙赫(Kermanshah)城外的Taq-e Bostan,也就是其叔叔阿二的浮雕附近,建起自己的主题浮雕。世祖沙二站在右侧,略高一点,他身边的铭文为:【神明的虔诚信仰者,沙普尔,伊朗与非伊朗的国王,神的后裔,伊朗与非伊朗的王中王霍尔米兹德二世之子,王中王泥涅师之孙】(This is the figure of the good worshiper of Izad (God), Shapur, the king of Iran and Aniran (non-Iran), divine race from God. Son of the good worshipper of God, Hormizd, the king of Iran and Aniran, divine race, grandson of Nersi, the Shahanshah);沙三站在左侧,略矮一点,他的铭文为【神明的虔诚信仰者,沙普尔,伊朗与非伊朗之王,神的后裔,伊朗与非伊朗之王沙普尔二世之子】(This is the figure of the good worshiper of Izad (God), Shapur, the king of Iran and Aniran, divine race from God. Son of the good worshiper of God, Shapur, the king of Iran and Aniran, from divine race)。爷俩的塑像高约2.97米,身体语言几乎完全一样,身体面向正前方,却侧脸看着对方,右手握长剑剑柄,左手握剑鞘,剑尖指向地面。打扮也相差无几,戴项链、穿长裤,卷发搭在两肩上等等,不明真相的,可能会认为这是哥俩。

      传统上的萨珊皇帝像的脚下,都踩着一位重要的敌国人物,比如罗马皇帝啥的。沙三脚下空无一物,说明他缺乏战功。他的叔叔阿二在位期间也没啥值得一提的战功,却依然脚踩他即位前363年入侵的尤利安皇帝,显然沙三没有参与过尤利安战争,至少他没有突出表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沙普尔三世与其父沙二的浮雕。父亲在右,稍高;儿子在左,略矮 =====

      沙三的浮雕明摆着是在与叔叔阿二打擂台,叔侄俩都不约而同的将权力合法性追溯到世祖沙二身上,都在拉大旗作虎皮,难听点就是狐假虎威。反过来说,世祖的功业实在太大,以至于继任者都以他的继承者自居,以各种方式寻求沙二的背书。

      虽然沙三是个性格忧郁、生活简朴的皇帝,但依然与大多数皇帝一样,喜欢郊游和狩猎。388年,在一次狩猎中,他所居的帐篷被一阵龙卷风刮倒,身在其中的沙三被柱子砸伤头部,旋即因伤重而死。不过从之后的局势发展来看,沙三多半死于宫廷阴谋,并非意外事故。

      沙三总共在位5年,终年不会超过50岁。笔者给沙三的谥号是【静皇帝】,取【恭己鲜言曰静,宽乐令终曰静】,是个中等谥号。欲知谁会继承短命的沙三,请看下一章《波澜再起》。

      • 家园 今儿才知道,我认识的一个老胖头居然就是亚美尼亚人

        原来上课时我就觉得他是中东人,但是名字确实基督教格里高利,所以我问他一次,原来他是亚美尼亚人。

        兴奋之下跟他聊了几句。看得出亚美尼亚人非常痛恨土耳其。他直接跟我说土耳其是 kill everybody的疯子(敝国应该支持下亚美尼亚来收拾土耳其呀)

        而且亚美尼亚人似乎也很不喜欢CCCP,一张嘴就是stalin kills

        • 家园 一战期间土耳其对亚美尼亚的屠杀足以刻骨铭心

          不过现在的土耳其和那个时候已不一样,没有大奥斯曼时代的野心了。前苏联和亚美尼亚的矛盾可能和领土有关:

          纳戈尔诺-卡拉巴赫自治州在苏联南高加索阿塞拜疆共和国境内,面积4400多平方公里,80年代末的人口约18万,80%左右是亚美尼亚人,信奉基督教。此外还有信奉伊斯兰教的阿塞拜疆人,以及信奉东正教的俄罗斯人和格鲁吉亚人。1923年以前,该地区属亚美尼亚管辖。1923年7月7日,该地区成立自治州,并由联盟中央政府决定,划归阿塞拜疆管辖。对此,亚美尼亚一直十分不满,一有机会就要求联盟中央“纠正”。为此,亚美尼亚不少领导人在斯大林当政年代被作为“民族主义分子”,惨遭不幸。

          这个地区在苏联解体后从阿塞拜疆分离出来仍处于独立状态,没有并入亚美尼亚,至今两国还在扯皮。

        • 家园 我没接触过太多老外,通过看书感觉亚美尼亚应该亲俄亲苏

          要不是沙俄南下,占据亚美尼亚一部分,则整个亚美尼亚都在奥斯曼统治下,必然面临彻底亡国灭种的噩梦。俄占亚美尼亚虽然面积不大,却保留了亚国的香火,为最终复国奠定了基础。

          苏联建国之后,在斯大林为首的高加索帮的带动下,亚美尼亚人的地位不低,米高扬兄弟就是亚美尼亚人。大米号称苏联政坛不倒翁,长期把持财政口。小米则是著名飞机设计师,米高扬与格里维奇设计局的开创者,米格飞机之父。现在米格集团江河日下,我臆测,与米高扬的外国背景有关,毕竟亚美尼亚独立了。

          苏联解体后,亚美尼亚又立即与阿塞拜疆打了一仗。阿国远比亚国地大人多,居然连吃败仗,这与毛子国支持亚国有关。我看到报道说,很多毛子以支持同为东正教徒的亚国为名,组成志愿军南下,如果属实,当是最近的十字军了,比小布什走嘴说的美军是十字军,要实在得多。

          据我所知,传统上一直亲俄的国家有3个:塞尔维亚、保加利亚、亚美尼亚。苏联解体后,又增加了一个不坚定的白俄罗斯。

          • 家园 亚美尼亚是东正教吗?

            亚美尼亚的教会在东正教和罗马公教分裂之前就建立了,他们的正式名字是亚美尼亚使徒教会(Armenian Apostolic Church),属于东方传统教会的一员(Oriental Orthodoxy),而非俄罗斯所属的东正教体系(Eastern Orthodoxy),呵呵。

          • 家园 现在又恢复了一个亲俄的国家——黑山

            黑山在历史上始终未被奥斯曼彻底征服,这在巴尔干是个绝对的异数,而且在很长时间内它是政教合一的国家,首脑就是主教,在宗教上绝对的亲俄。黑山为了俄国佬和日本处在战争状态100年(日俄战争时宣战,脱离南斯拉夫之后才停战)

            • 家园 黑山没被征服和阿富汗类似

              一是地区多山,另外一个是贫瘠,民风彪悍。奥斯曼的势力在到达亚得里亚海已经是强弩之末,在有哈布斯堡的强敌在侧的背景下放弃这块鸡肋也很正常。俄国介入的时间是十九世纪了。

    • 家园 【原创】第5季 廿年之痒 第3章 基督卫士

      相比于罗马帝国西部,东部或东罗马帝国,经济发达、文化芜杂,又受到东方的祆教、摩尼教、佛教影响,故而一直盛产各种异端,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阿里安派。虽然阿里安派早已被尼西亚会议判定为异端,可东罗马的许多皇帝,包括康斯坦提乌斯二世、约维安等,都信仰或倾向阿里安派。跑到多瑙河以北,向哥特人传播阿里安派的乌尔菲拉主教,就得到了康斯坦提乌斯二世的支持。罗马西部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形成了厚重少文的民风,主流的尼西亚派影响更大。来自西班牙的提奥多西皇帝,正是一位虔诚、狂热的尼西亚派基督徒。

      由于东部人思维跳跃、热衷争论,不好好崇拜上帝,却喜欢为一些刁钻古怪的问题浪费金钱和精力,各种异端、神棍满天飞,来自民风淳朴的西班牙的提奥多西,认为有必要正本清源,统一思想和认识。于是在380年,他颁布敕令,要求所有的宣教工作,都必须由来自尼西亚派的老巢—亚历山大、罗马的教士来做,他的做法无疑是想消灭争论,力挺尼西亚派。381年,提奥多西更进一步,他在君士坦丁堡召开第2届基督教大公会议(Ecumenical council),由于召开地点在君堡,所以也叫【第一次君士坦丁堡会议】(First Council of Constantinople)。会议严厉驳斥和否定了阿里安派,重申了325年尼西亚会议的决议。

      表面上看,这届会议只是在炒上届的冷饭,无非是提高了批判阿里安派的调门而已。其实在当时,阿里安派已经在哥特人等日耳曼蛮族中扎下了根,形成了庞大的势力和组织,君士坦丁堡会议等于明确了罗马人和蛮族生活在2个宗教世界中,反过来说,罗马帝国与蛮族的宗教矛盾已经不可调和,双方不共戴天。另一个深远影响,是罗马教会在帝国教会中的作用,得到了空前提高。早在3世纪末的四帝共治时期,罗马城就失去了首都的地位。西帝马克西米安(Maximian)的首都设在米兰,只有被君士坦丁击杀的伪帝马克森提乌斯(Maxentius, 278~312),才短时间将首都设在罗马。此后的历代皇帝,都对这座充满了腐朽味道的永恒之城敬而远之,君士坦丁与妹夫李锡尼会晤并发布宽容基督教的敕令的地点,也不是罗马,而是米兰。君士坦丁一统罗马天下后,就迫不及待的迁都君士坦丁堡,还在新都附近的尼西亚召开了第一届大公会议。之后的历代西帝,首都多在米兰,尤利安更独树一帜的将首都设在巴黎。到提奥多西上位时,罗马不做首都已经快一百年了,永恒之城其实已经是废都了,除了浓厚的文化和历史意味,充其量是个地域性的大城市。罗马在宗教上的地位,也远不如君士坦丁堡和亚历山大,甚至不如耶稣信众第一次被称作基督徒的安条克。提奥多西力挺罗马城和罗马教会,为日后罗马主教成为教皇,打下了伏笔。

      提奥多西对异教的态度更不客气,他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敕令,包括禁止使用牺牲祭祀,没收异教的房地产等等。虽说他并没有明确下令拆毁某个异教寺庙,却在事实上鼓励民间的基督徒和僧侣们,去破坏异教寺院,因此而发生的骚乱和流血比比皆是,其中最著名的,是391年的亚历山大城塞拉皮雍(Serapeum)事件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塞拉庇斯像 =====

      埃及文明是地中海世界最古老的文明,埃及神话中的众多神明,也被外来的访客和征服者广为接受,其中就包括亚历山大征服后,入主埃及的希腊-马其顿人建立的托勒密王朝。托勒密三世(246~222 BC),在亚历山大城兴建了一座巨大的神庙,用于供奉融合了奥西里斯(Osiris)、阿庇斯(Apis)、狄奥尼索斯(Dionysus)的神祗塞拉庇斯(Serapis)。奥西里斯另译【俄塞里斯】,是大地之神的儿子,娶了妹妹伊西斯(Iris),以埃及第一位法老的身份统治埃及。他的弟弟赛特(Set)嫉妒奥西里斯的权力和美丽妻子,便设计将其杀害并分尸。伊西斯不甘心老公就这么死了,满世界的找到老公的遗体之后,把残破的尸身缝合起来,做成埃及第一个木乃伊,奥西里斯最终成了冥神,并开启了埃及人制作木乃伊的传统,他也成了木乃伊的保护神,他与伊西斯是埃及最重要的、最著名的神祗。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左起,奥西里斯的儿子荷鲁斯、奥西里斯、奥西里斯的妻子伊西斯 =====

      阿庇斯的名气要小一些,但读过希罗多德的《历史》的读者,想必对第一波斯帝国太宗冈比西斯之死,有些印象。在以农业为主的古埃及人心目中,阿庇斯是最伟大的女神。牛是农业生产中最主要的牲口,所以埃及人认为牡牛都是属于阿庇斯神的,他们要举行最隆重的祭祀活动,用洁净的牡牛和牡牛犊来奉祀阿庇斯女神。在冈比西斯入主埃及时,恰好埃及祭司发现了一头神奇的牛犊,它全身黑色,前额上有一块四方形的白斑,背上长出的东西像鹰,尾巴上的毛是双股的,它的舌头下面,还有一个圣甲虫状的东西,这都说明它是阿庇斯女神的化身。埃及人认为,太阳在天上的运行,是由一只隐形的屎壳郎推动的,或者说太阳其实是个巨大粪球,因此埃及人尊称屎壳郎为圣甲虫。

      身为波斯人的冈比西斯不信这套神奇说辞也就罢了,性格暴躁的他,居然挥剑要杀这头牛犊,结果刺伤了它的腿,导致它伤重而死。不久后,当冈比西斯上马时,他的佩刀刀鞘的扣子松掉了,里面的刀刃刺中了他的腿部,正好伤了他过去刺伤埃及神牛阿庇斯的同一部位。这一刀伤导致了冈比西斯大腿溃烂,最后丢掉了性命。虽然这个神奇说法有宿命论的味道,却也说明阿庇斯是埃及的重要神明。

      狄奥尼索斯(Dionysus)则是希腊神话中的酒神,他是希腊主神宙斯的私生子。在希腊和罗马文化圈中,祭祀狄奥尼索斯的节日,相当于现在的狂欢节,是一年中最放纵的日子。曾与埃及艳后打得火热的罗马领袖—马克-安东尼,就曾经打扮成狄奥尼索斯。

      在南欧、中东,有供奉地方、城市保护神的习惯,一个城市或地区崛起后,地方保护神往往能会上升为高级神明,最典型的案例是雅典的保护神雅典娜,她的崛起完全依赖雅典地位的提高。几乎全盘照抄希腊神话的罗马神话中,与雅典娜对应的密涅瓦(Minerva),由于缺乏城市背景,就是个可有可无的小角色。其他的例子还有巴比伦城的马尔都克(Marduk)、上埃及的阿蒙(Amon, Amun)等等。亚历山大城是由亚历山大大帝兴建的新城,自然也需要一个全新的城市保护神,兼有埃及奥西里斯和阿庇斯,希腊酒神狄奥尼索斯特点的塞拉庇斯成了亚历山大的守护神,他的神庙塞拉皮雍自然成了亚历山大的标志性建筑。

      391年,在皇帝的暗中鼓励下,亚历山大城主教 Theophilos(或 Theophilus) 决定将这座巨大神庙变成教堂。为此他把一座猥琐的塑像抬进塞拉皮雍,还把神庙秘殿中珍藏的神像抬出来游街。在塞拉庇斯的祭司 Olympios 率领下,愤怒的异教徒们占领神庙,并把神庙变成要塞,四出攻杀基督徒,还将一些俘虏抓进神庙,强迫他们向塞拉庇斯献祭,不从者则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眼见宗教冲突愈演愈烈,远离前线的埃及又严重缺乏驻军,在地方官的要求下,提奥多西派兵去埃及拉偏架。最终的结局是异教徒的反抗被剿灭,盛极一时的塞拉皮雍成了基督教堂,并以提奥多西的长子的名字,改名为阿尔卡狄乌斯(Arcadius)教堂。大约在392年,提奥多西下令禁止任何公开和私下的异教祭祀活动,基本上可以认为,所有的非基督教的宗教,都成了非法。

      相比于虔诚的提奥多西,西帝格拉提安对异教和传统宗教宽容得多,但4世纪末的基督教已经成了气候,任何皇帝都无法抗拒教会的压力。在米兰主教安布罗西(Ambrose)的影响下,他将罗马元老院中的胜利之神维克托瑞(Victory)的祭坛搬走,并放弃了罗马皇帝的头衔之一—首席祭司(pontifex maximus),或者说他是最后一个用过这个头衔的罗马皇帝。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格拉提安的胸像 =====

      尽管格拉提安对教会做出一系列让步,依然无法获得帝国的支柱—军队的足够支持。格拉提安的权力来自他的父亲、脾气暴躁的瓦伦提尼安一世,其父在位只有11年(364~375),而他本人即位时年仅 16 岁,3 年后其叔叔东帝瓦伦斯死于阿德里安堡战役,除了对阿勒曼尼人的一些胜利之外,他的军功并不显著,导致他的权力基础非常薄弱。383年,他手下的大将,提奥多西的老战友马格努斯-马克西慕斯(Magnus Maximus)在不列颠自立为帝,并迅速在法国登陆,8月25日,格拉提安兵败并在里昂被杀害,终年 24 岁。

      在此之前,帝国西部有2位皇帝,格拉提安和他的弟弟瓦伦提尼安二世(Valentinian II),哥哥格拉提安统治高卢、不列颠和西班牙,地盘相当于四帝共治时期的西副帝康斯坦提乌斯一世;弟弟瓦二统治意大利、阿非利加(埃及之外的北非)和巴尔干西部,地盘相当于当年的西帝马克西米安。马格努斯-马克西慕斯击杀格拉提安之后,顺利接管了格拉提安的地盘。此时瓦二年仅13岁,还没有独立执政能力,无力阻止风头正劲的马格努斯的入侵,不过提奥多西显然不愿意直接面对这位老哥们,一方面承认马格努斯为皇帝,一方面劝阻他染指瓦二统治下的意大利。就这样罗马帝国依然有3位皇帝,东帝提奥多西、西帝瓦二、西帝马格努斯。

      就在罗马帝国忙于皇位更迭时,老对手萨珊帝国也在换皇帝,老迈的阿尔达希尔二世,在位仅有4年就下课了,欲知谁会上课,请看下章《帝系之争》。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