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神州遗少

注册:2004-09-14 00:37:04
正四品下:通议大夫|壮武将军
💧20126
🌟876
💓1034

家园

所有帖 / 21 上页
2004-09-17 16:45:13分页 全看 树展
鼓掌,长知识,这真是内行看门道,外行开热闹。 ↑0 ↓0
我这个外行下次再去看画展,肯定能多看出点东西了。
2004-09-17 14:00:36分页 全看 树展
😂梁红玉应该是韩世忠的二奶,韩的大老婆姓白,如果偶没有记错的话:) ↑1 ↓0
我感觉韩的后半生和秦桧还是很配合的,老部下也不见,文件也不看,身体也不锻炼(少了几个手指头,做体操确实有难度),退了,彻底退了。
2004-09-16 16:30:20分页 全看 树展
嗯,没错,但那只是方言原因,一致的拼写说明它们有一致的起源 ↑0 ↓0
2004-09-16 12:29:40分页 全看 树展
这里是作者主页: ↑0 ↓0
http://mywebpages.comcast.net/little_ant/romestory/ROMES.html 可惜已经一年多没动笔乐…… 这也是网上历史名著之一了,但还远远没有完成,我和他算是同病相怜吧。另外,写这种长篇连载的多半都是留学西方的男学生,w ...
2004-09-16 09:59:11分页 全看 树展
😁“宪法顶个球”实在经典,俺赞一个先。 ↑0 ↓0
2004-09-16 06:18:20分页 全看 树展
嗯,我也有同感,去卢浮宫看蒙娜丽莎像就特失望: ↑0 ↓0
这么小,前面随便挤上三个人就啥都看不见了,一点气势也没有…… 当然,俺没有艺术细胞,大家不要拍我哦:)
2004-09-16 06:14:26分页 全看 树展
没那么夸张,雅利安人去印度是公元前1500年前后, ↑0 ↓0
商朝,还没秦国呢,更没有“Cina”了。英国人肯定是首先从希腊、罗马典籍中了解到中国的存在的,亚历山大东征后,希腊人和印度人交往了几百年,自然和梵文典籍也有接触。 ...
2004-09-16 04:10:44分页 全看 树展
一般都用英语吧,容易产生歧义或查不到的用拉丁语。 ↑0 ↓0
2004-09-16 01:41:13分页 全看 树展
不对,德语也叫China,英德同祖的原因啊。 ↑0 ↓0
2004-09-15 15:13:56分页 全看 树展
您的说法很有道理,不过我想补充一下: ↑0 ↓0
结尾是"-ian"的民族一般都是沿用拉丁语系文字的,象被西班牙、葡萄牙或意大利征服,或者最先与他们来往,或是被他们所“发现”的国家。“-ia”在拉丁语言系统中的意思等于就是英语里的“-land”。北欧各日耳曼民族与盎格鲁-萨克逊民族关系最为紧密,您在这方面的说法很对。 ...
2004-09-15 15:02:06分页 全看 树展
这个很好解释:Kina就是Cina,C与K混用在欧洲语言里是常事 ↑0 ↓0
2004-09-15 09:46:33分页 全看 树展
【原创】略谈中国国名在西方的演变 ↑6 ↓0
刚刚看到别人的讨论,随便也来讲两句这个老掉牙的问题。 我父亲懂梵文(古印度人使用的语言),我记得他当年讲,“China”之名来自梵文中的“Cina”,意思就是“秦国”。我们看史记和汉书,谈到汉军在西域活动时,听到当地人管中国移民叫“秦人”,帮助他们打井,也验证了这种说法。后 ...
2004-09-15 03:53:11分页 全看 树展
【原创】民族大迁徙史话 【楔子】 条顿悲歌 1 (最新) ↑81 ↓0
上帝之鞭-民族大迁徙史话 楔子 条顿悲歌 公元前120年,汉武帝刘彻元狩三年,罗马建城第634年。 乍看上去,这似乎是一个十分宁静的年份,罕见的和平笼罩着整个罗马城。但这仅仅是大乱后的短暂沉默而已,一个已经故去的名字依旧在所有人的脑海中如梦魇般挥之不去:格拉古 ...
2004-09-14 04:07:56分页 全看 树展
原来萨老先生时常光顾这里,久仰了! ↑0 ↓0
您的近现代史作品在下是百读不厌啊,若能相见一定要求签名,嘿嘿。
2004-09-14 01:43:43分页 全看 树展
😅今天才发现这里啊,看到好多似熟非熟的ID ↑0 ↓0
不知道是否都是真人呢? 还发现了一些我自己的帖子,像什么民族大迁徙史话,勒万特,如何剥头皮等等,当然都是别人转的了。 嗯,初来乍到(憋了60分钟发此帖),请各位先贤多多关照! ...
所有帖 / 21 上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