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读书三得 -- 范适安

共:💬9 🌺1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读书三得

**读书三得**

化茧为蝶――企业再造之感悟

十一年前,迈克尔.哈默和詹姆斯.钱皮出版了《再造企业――工商管理革命宣言》一书。说到底,企业再造是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颠覆,是生产力上升到一定阶段对生产关系的重塑。达尔文在《进化论》中完成了“物竞天泽,适者生存”的人文科学理论基础构建,同样,在企业发展史上,《进化论》的精髓或多或少也能诠释企业竞争所带来的残酷性和必然性。

在中国,体制传承下的尊卑排序已有几千年,打破旧有体制必然触及利益集团间的重新排列组合。大到国家,改革者往往以踩地雷阵的壮语表达改革中所要面对的风险;小到企业,阻力也未必不见其小。根本问题是企业再造还应该包括分配体制的再造,要让企业内的每个人都能意识到企业的每一步变革都是为实现企业更优良的生存环境以及实现企业内个体利益的最大化。

再就是责任的转移。传统意义上,企业内习惯于重视对领导负责任,而忽视对企业的服务对象顾客负责任,尽管“顾客是上帝”是企业一贯的口头禅。企业再造就是对企业的责任主体进行准确定位,企业存在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就是为顾客所承认,因此,从企业规划到管理体制、从生产流程到服务流程,无不体现出准确、快捷、协调和对目标的一致性。

企业再造是一场企业内的革命,而且,企业再造不是短期形式上的再造,是一种对外部变化具有前瞻性体验的内部进化过程,这一过程具有持续性。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世界在变化中充满了动荡和不确定性,企业再造也是为了适应企业在动荡中求生存,在不确定中趋利避害。因此,现代企业必须是一支快速反应部队,这个部队的每一员都能在同一个信息平台上知道工作伙伴的位置,也知道自己的位置,大家能在第一时间对市场动态做出协调、正确的反应。一个企业、一群人,他们在工作协作中就象一个人。

企业再造需要魄力型领导的指引和带领,但更需要企业文化来营造氛围,提供环境。企业再造不光是制度上的创新,根本是企业内人的思想上的高度认同,价值观的相通。如此,才能达到让企业在追求卓越中的责任分布不只是停留在少数人身上,而是分配到企业中的每个人。

总之,企业再造就是传统企业化茧为蝶、凤凰涅槃的过程。是对外部变化“适者生存”的产物,是“与时俱进”的必然选择,是代表着更高层次的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新样板。

学习型组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活到老,学到老”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应该说,国人自古以来就没忽视过对个体学习的重视,读书是一种学习的方式,但也不乏沦落到“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怪圈中的例子,因此,“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和实践相结合在学习方式上被倍加推崇。学习型组织不是反映上述个体学习及认知世界的方式,而是一个集体的学习能力,一个集体认知世界和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企业创新冲动的基础,也是企业永立潮头、与时俱进的精神保证,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个体学习、组织学习和学习型组织虽然都有学习的行为,但内涵是有本质区别的。个体学习强调的是个人通过学习加深对世界的认知,从而达到适应世界,把握生存机会的目的;组织学习是奠定学习型组织的基础,是组织内为增强组织自身能力、获取知识以带来行为或绩效改善的学习方式;而学习型组织是一种主动的、有凝聚力的、个体智慧和集体智慧相互交融的学习状态,是一种不断萃取、充实、消化和提炼知识能量的集体行为。

“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灵魂”,同样,创新也是一个企业永立潮头的源泉。创新的本能来自于学习的本能,一个学习型组织才可能为不断创新提供坚实的基础。

时下,企业都流行在同行业间讨论所谓核心竞争力的问题,从表面上看,有人认为获得人才就有了核心竞争力;也有人认为获得了某项技术就有了核心竞争力;还有人认为优秀的管理模式就是核心竞争力。勿庸置疑,以上都是企业在竞争中的必备利器,但从根本上说,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企业具有学习知识的能力,驾驭知识的能力,用知识改变企业命运的能力是最为可贵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获得都离不开将企业建立成学习型组织的前提。一句话,一个企业持久的、有效的、积极而本能的学习能力就是核心竞争力。

学习型组织要做好五项修炼:系统思考、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和团队学习。把这些功课真正做好的企业是内功深厚的企业,他们必将成为行业翘楚、企业明星。

人性的解放――人本管理理论有感

记得小时候看过卓别林演的一部片子,反映的是机器化生产的流水线上人就像机器般工作的情景,喜剧大师卓氏的表演令人捧腹,但回味起来却颇为酸楚。

随着工业化经济向知识化经济的过渡和转变,人们终于开始认识到人并不是机器,人的智慧、人的才能是创造生产力的真正价值所在。解放人性、重视人才、尊重人格的重要性被广为接受,人本管理理论在企业不断得到重视和推广。

谈到人本管理首先离不开对人的研究,从古到今,关于人和人性的探讨就从没停止过,中国就有“人之初,性本善”和“人之初,性本恶”的两极定位,可谓针锋相对,各有其理。市面上也常能看到有关“人性的弱点”及“人性的优点”等著述。勿庸置疑,人及人性是具有两面性的,也是对立统一的。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世界,关键是你选择何种角度及何种心态来对待这种矛盾,是以消极的眼光来评判还是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道格拉斯在《企业中人的因素》一书中提出了两种假设,实际上就是在企业这样一种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对人的两面性做了条分缕析的罗列。当然,作者的可贵之处在于提出了以发展的、积极的、以发掘人性优点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奠定了人本管理理论的基础。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把人的需求分为生理、安全、友爱和归属、尊重及自我实现五个层次。在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人们更注重精神上的满足感,如果按照马斯洛的理论,大多数现代人已上升到较高层次的需求,即精神需求。一个企业要对社会、对用户、对员工担负起责任,首先,在企业内不是更应营造出满足员工高层次需求的氛围吗?

把人本管理归纳为“3P”管理是非常独到的:一是(OF THE PEOPLE)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是人和人才;二是(BY THE PEOPLE)企业是依靠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三是(FOR THE PEOPLE)企业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存在的。这三条高度概括了企业和人的关系。中国古代有“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按照现在的看法“千里马”和“伯乐”都是人才,前者是应用型人才,后者是管理型人才,但“伯乐”的作用不仅仅是“识才”而已,还应该会选才、育才、用才、留才,可见,“伯乐”本身既可归类于高端人才。企业的存在价值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但不是满足少数人的需要,在企业链条中,股东、员工、顾客,既有企业人,也有社会人;既是企业人,也是社会人。因此,企业目标就是为了实现企业链条中各主体的价值最大化,并以此回馈社会,实现全社会价值最大化。

以人为本,以人为最高资产,是企业认知的突进,也是全社会认知的突进,是人类发展中又一次裂变,是人性的解放。

范适安 2004.6.22

关键词(Tags): #企业管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