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半【原创】:中国真的到了劳动力紧缺的时候吗? -- 副将

共:💬5 🌺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半【原创】:中国真的到了劳动力紧缺的时候吗?

中国真的到了劳动力紧缺的时候吗?我从来就不认同这一观点!局部的,暂时性的劳动力紧缺,不能视为中国真的到了劳力紧张的时候。却不说每年有多少大学生毕业就失业,就连普通的工人的就业情况也不容乐观。如果就业真的很轻松,工人们会去当这样的煤矿工人吗?

请看一篇报道。请看完,谢谢!

湖南40多名大学生通过矿场实地调查,作出《湖南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一文

调查历经艰险,调查队伍共耗时1年半,走访湖南30多个煤矿,3下矿井体验,共调查矿工500余人

□各界高度赞扬大学生的调查行为,政协委员呼吁关注调查报告,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作批示

本报记者 周斌

“李毅中局长给我们的报告作了批示!”曹渝兴奋地叫道。

调查员们一片欢呼。

2007年3月24日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信访办工作人员给曹渝打来电话:“我们在新华网上看到了同学们的调查报告,李毅中局长已收到并作了具体批示,要求相关部门阅研……”

2005年3月,湖南师范大学的学生曹渝和周舟,开始了“湖南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课题的调查;调查历时1年半,队伍扩充到40多名学生,走访湖南30多个煤矿,3下矿井,调查500多名矿工后,作出《湖南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一文。

亲身体验 3下矿井

开始课题调查后,进到矿井里面看看的念头,在曹渝心中生根发芽。

2006年4月,在浏阳调查时,曹渝和调查员刘高二人,偷偷跑到一处私人小煤窑里“实践”。

刘高在井口“望风”,曹渝穿上从附近农民家借来的雨鞋,弯下腰,摸索着走进矿井。

井口有少量的积水,脚下是湿滑的稀泥,一步一脚印地走进去,曹渝只感觉脚盘的吸力越来越大;不小心碰到周围的墙壁,上面的泥巴纷纷下落;支撑井顶的杂木,已长出青苔。

下到30多米处,脚已陷入稀泥近20厘米,行走困难。“到处是粘糊糊的,好像在毛毛虫肚子里。”曹渝形容当时的环境。

在巷道中,一扇紧闭的门挡住了他的去路。

一个月后,宁乡某煤矿,在一名安检员的带领下,曹渝再下矿井。国有煤矿矿井1米8多的高度让他不需要再弯下腰,而井顶用钢架支撑也让曹渝的安全感倍增。

“但很多矿工会选择安全设施较差甚至毫无保障的私人小煤窑———为求生计,多挣点钱。”曹渝说。

这次,他下到300多米处,因“一线”有领导而折回。

不亲眼见证矿工如何工作,曹渝并不死心。2006年7月,在父亲和熟人的带领下,他下到常德某国有煤矿800米处。一进一出3个小时,曹渝直呼吃不消:“距离太远了,七拐八拐的,腿都疼了;矿工还得在里面工作8小时,我要去做矿工,非崩溃不可!”

出矿后,曹渝在家整整休息了2天才恢复体力。

循序渐进 积累经验

“在电影院里是否会心慌?坐在飞驰的车上是否感到恐惧……”第一次去矿场调查,周舟拿着一份国外著名心理问卷,问常德某矿场的矿工。

矿工们迷惑地盯着周舟,不知所以。一个矿工小心翼翼地问道:“什么是电影院?”

在调查过程中,调查员们遇到了种种困难:调查被矿主及其手下阻挠;国外调查问卷脱离我国矿工生活、工作现实;矿工不愿接受调查等。

“你家里有几口人?你读过几年书?你在矿场工作时是否负过伤……”调查人员迅速改变了提问方式。

“矿工们拘束地站着,不断地望着身旁的矿主,断断续续地回答,闪烁其词。”周舟发现,跟矿主事先约好后再调查,通常得不到有效问卷。

“你们大学生作调查报告,完成老师任务,还是可以的;但有些东西搞出去后就不好说了,我们也不希望把你们怎么样。”一位矿主对周舟说,但这还是她所遇到的最“礼貌”的矿主。

避开矿主,调查员从矿场最基层的领导“下手”———他们也想了解矿工情况,由基层领导给矿工做工作;加上香烟+槟榔的“外交”方式,调查员迅速与一些矿工拉近了距离。

但不好“对付”的矿工也很多。调查员曹敏常用的手段是“一路跟随”。

从矿工家到其上班路上,从矿工等待开工前到收工洗澡时,从矿工不耐烦地说“我没空,我不想”到“好好好,我接受”。

但“调查结束后,一定会坐第二天凌晨最早的班车离开”。周舟说,为了保证安全。

要是记者 就打死你

“同学,这东西很少见,让我看看啊。”2006年3月底,在宁乡某矿场,一个穿着矿工服的人指着曹渝胸口的照相机说。

曹渝递过相机,可还没等他反应过来,相机里的照片已被对方一删而净。

他是矿主!曹渝一惊。赶紧解释说:“我是湖南师范大学的学生,我们是来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曹渝显示了胸口戴的校徽,并拿出校方介绍信。

“校徽和介绍信,是我们进入矿区,接近矿工的两大法宝。”曹渝说带着“两大法宝”是为告诉矿主和管理层领导:我们不是来揭黑和曝光的,别难为我们。

但事实上,学生的身份并未让曹渝他们一路畅通无阻。

“当看到陌生人,矿主们大多带着警觉的目光;如果陌生人还带着相机,矿主们通常会惊恐和不安,甚至暴躁。”曹渝一共调查过30多个煤矿,被矿主、管理层推搡出矿区的不下8次。

“要是记者,就打死你!”这位矿主恶狠狠地瞪着曹渝,不愿交还相机,并把曹渝和一同调查的周舟推进值班室。

“你们这班今天都别干活了!”矿主对领班吼道———因为一些矿工与曹渝接触过,导致一个班的矿工当天无法工作。

“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办?只想赶紧逃跑。”周舟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旧后怕。

局面僵持了近2个小时后,在矿主因他事离开间隙,一个与曹渝早有接触的矿工唯恐形势对他们不利,让工友用摩托车把曹渝和周舟带出了矿场。

出矿场后,曹渝怕矿主追来报复,和周舟两人一路跑到十几公里外的同学家中。

一路上,两人默不做声。那天的恐惧,是他们之前未曾经历过的。

可第二天,为了采集样本,他们又返回宁乡。

做地狱事 吃天堂饭

一个30多岁的矿工推着自行车走出常德某矿场,门口一块废弃的圆柱木块吸引了他的目光,他停下,弯腰抱起,但木块的重量出乎他的预料;他搓了搓手,用力吸了口气,抱起,木块在半空中随着他的身体晃悠了两下,他不得不再一次松手。

调查员刘高跑过去帮忙,让他感到意外的是,木块只有二三十斤,“轻”到他可以单独抱起,放到矿工自行车后座上。

矿工连声道谢,刘高趁机要求他做一份调查问卷,“没想到,他骑上自行车就跑了。”

对于该矿工“临阵脱逃”,刘高表示充分理解:“矿工8小时井下工作,实在太累了;工作结束后,他们回家的心情是极为迫切的。”

“做地狱的事,吃天堂的饭。”刘高说这是矿工间的一句行话,“有的煤矿从半山腰斜插进去2000—3000米,真犹如到了黄泉;进出矿井的巨大心理落差,家自然成了矿工的天堂。”

8点-16点、16点-24点、24点-8点,矿工三班倒让井下的挖煤工作24小时进行,调查员们不被允许到一线观察矿工的工作,所能看到的是他们相同的表情:进矿前有说有笑,出矿后没有人再愿意说话。

“除了眼睛,其他地方都是黑的!”调查员刘高描述从矿井出来的矿工时说,一次调查至晚上11点,刘高不小心踩到浴场外矿工洗澡水流成的小沟中,煤浆竟然深到淹没了他的膝盖。

“但只要能依靠挖煤这份工作,使自己和家人经济上获得一定程度的满足,矿工们就已知足,甚至很少去考虑到自身安全。”刘高说。

各方关注 官方表态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郝如玉开博客与网民交流,曹渝在其博客上留言呼吁关注煤矿工人心理和安全,在看到学生们的调查报告后,郝如玉在自己的新华博客上发表了《大学生冒险下煤矿探秘矿难》一文,并高度评价了曹渝等人的行为。

随后,新华网、《北京青年报》、《三湘都市报》等媒体作出相关报道。

在政协委员和媒体的关注支持下,调查报告得到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重视和回应,国家安监局信访办工作人员告诉曹渝:“这篇调查报告对我们的工作很有帮助,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会做出相应的调整。”

双方就矿工心理安全问题进行了半小时的电话交流,该工作人员表示,调查报告现已转发至国家安监局相关部门和湖南煤矿生产监察局进行研究。

3月27日,曹渝到宁乡一些矿场进行回访,把之前拍的照片送给矿工,并告诉他们:“你们的心声反映上去了,有关部门已经关注,政府正在行动。”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回信

曹渝 周舟 文迪 毛雪峰 陶嫦娥等五位同学:

您们好!

您们寄给李毅中同志的信及《湖南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调研报告已收悉。毅中同志阅后非常重视,并批示,请国家安监总局政法及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研究等部门阅研。要回复,感谢湖南师范大学五位同学对煤矿安全生产的关心和努力,感谢学校、老师对同学们的教育。

曹渝等五位同学的报告,透射出热血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同情心、报国志。您们在学校刻苦求知,时时还在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努力追寻问题的答案。不难看出,您们在统领着新时代科学发展的力量,体现着社会和谐的新的精神风貌。

曹渝等五位同学的报告,从对煤矿工人安全感的因素着手,重点从井下矿工的工作环境、工作性质的个体因素等方面涉及到的诸多因子开展调查,得出的是,经济收入对煤矿工人安全感有较大影响;工作环境(噪音、粉尘等)对工人心理稳定的威迫影响的结论。

曹渝等五位同学的报告,对矿工的个体访谈调查,以现场写实的方式,真实地反映了煤矿工人的井下劳作、奉献的精神,内心感受、困惑与期望,安全知识现状、匮乏与渴求。

曹渝等五位同学的报告,提出了建立“矿难三级防控体系”的建议,从指导思想、制度建设和措施实施三个方面开展工作具有实际操作性。

曹渝等五位同学独尊校风、奋排艰难,不懈努力,经过两年多走访三十多个矿,三次到井下调查了五百多名矿工写出的调查报告,将对有关部门研究相关政策、法规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曹渝等五位同学:煤矿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很复杂的。还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实践中全面认识安全生产的本质,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更多的课题,展开调研,为我国的安全生产提供更多更有参考价值的报告。

谢谢!

顺祝五位同学学习进步,校园生活愉快!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2007年3月26日

关键词(Tags): #劳动力紧缺(当生)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