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战国风流》 之 商鞅(1) -- Bater

共:💬36 🌺6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战国风流》 之 商鞅(3)

《战国风流》 之 商鞅(3)

却说商君仓皇出逃,直奔函谷关。一日天色已晚,人困马乏。于是找了户人家想歇息一宿再走。谁知这户人家并不识得商君,坚持让商君出示身份证件,并称:“‘商君之法’,留宿无证件的人要与借宿者一起治罪的。你赶快出示证件的干活,否则跟我去见官!”商君匆忙出逃,何曾来得及带证件?一看不妙,假装一拍脑袋:“呀,小人包袱尚在外面马上,证件在包袱里,容小人取来。”出了门,上马落荒而逃。

当夜只好露宿于野,一边冻得牙齿打架,一边喟然叹曰:“唉,想我卫鞅竟作法自毙如斯...”

司马迁评价商鞅之死,认为导致其灭门之祸的原因是他制定的法令过于刻薄寡恩,重酷刑而轻仁义,致使积怨太深。这种看法千百年来一直是主流,在本人看来,这只是描述了一个事实罢了,却并不深刻。

商君制定酷刑也好,拿太子老师试刀也罢,都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是不得已而为之。其最终目的是要推行他新的行政体制,刺激农业,发展军事,从而达到迅速富国强兵的目的。当初孙武子为明军纪也曾斩杀吴王宠姬,如何孙子就得到褒奖而商君就得到诟病呢?

那么不采用酷刑铁腕,而采用仁义教化,能不能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呢?答案是:能!然而这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孝公、商君都是心智高明之士,岂不知仁义治国的道理?那他们为什么依然选择了酷刑铁腕呢?这从卫鞅初入秦之后三见孝公的论述中可以找到答案。

一见孝公,卫鞅说之以尧、舜治国的方略,‘孝公时时睡,弗听’;二见孝公,说之‘以禹、汤、文、武’的治国之法,孝公还是‘未中旨’[不合意];三见孝公,说以‘强国之术’(即后来的变法强国之术),大合孝公口味,‘语数日不厌’。

商君懂不懂仁义?尧、舜、禹、汤等先贤那都是仁义治国的典范!然均未被采纳者,孝公一语道破天机:“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要以仁义强国),需要的时间太长了,我不能等,何况贤明的国君,谁不希望自己在位的时候名扬天下,怎么能叫我闷闷不乐地等上几十年、几百年才成就帝王大业呢?]

看看,要以仁义教化来振兴文明程度低于平均水平的秦国,恐怕需要‘数十百年’的时间,孝公不能等乃是为了自己的政绩,是好大喜功,然而秦国等得起吗?虎视眈眈的其他诸侯会安安静静地坐等秦国慢慢施仁政、善教化么?

秦国等不起!教化非一日之功,以圣人之术让秦国缓慢崛起,固然能够让百姓、官员更乐意接受,商君也不至于落得个五马分尸的下场。然而如此一来,秦国可能等不到富强的那一天就已然为他国所灭了!

商君早在变法之前,就已然明白他的“强国之术”必给自己招来骂名了,在三见孝公之后,他就叹息说:“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这样也就不能与殷、周的德行相媲美了]。我们有理由相信商君在黔太子师、劓公子虔的时候也想到了会因此而招致报复,然而他依然义无反顾。可以这么说:商君以自身及其家族的生命为代价大大缩短了秦国的强国历程,使秦国迅速立于不败之地,为最终吞并天下打下了基础。

即使是那当今的眼光,商君的许多做法也值得推崇。比如政府取信于民,总比出而反而、朝予夕夺强;比如王公贵族犯了法也要受刑,总比明哲保身、官官相护强。商君逃亡途中投宿,那户人家依法而不纳,恰恰说明了商君的成功,何叹之有?如果临时组建的家丁能打败自己多年经养起来的正规部队,那才是他真正的失败!

正是:恩威善恶我自知,称让生死寻常事。

以此向商君及其家族致敬!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