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北斗到底是怎么一个系统? -- 晨枫

共:💬44 🌺7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北斗二代(COMPASS)的方案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历程

两年前我看到的方案:4静止星+12中轨星(20000KM)+9高轨道星(36000KM)。首先是发射9高轨道星,然后发射12中轨星;前者发射3-4星就可以首先覆盖东亚地区,满9颗后可以实现全球覆盖;后者可以进一步提高全球范围的导航精度和抗干扰能力。当时之所以要用这么复杂的方案,是和三种轨道的特性决定的。北斗一代是静止轨道,到二代中这些已经发射的卫星可以用于给民航飞机进场导航等高精度的导航目的,这种功能称为区域增强;由于静止轨道可以在一代和二代中兼容,所以最早发射的就是这种轨道,也就是通常的北斗一代。其次是36000公里的同步轨道,这种轨道的优点是可以和静止轨道的卫星组合,在亚太地区率先形成高精度导航能力,缺点是全球覆盖能力不足,所以是现在才发射。最后是中高轨道,理论上可以只使用这一种轨道,但是这样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具备全球导航能力,所以要放到最后发射。所以,我国的步骤是:一,发射静止轨道星,形成北斗一代,形成初始的区域导航能力,获得使用和管理控制的经验;二,发射同步轨道星,形成亚太地区高精度导航能力,以及不完备的全球导航能力;三,发射中轨道星,形成功能完备的全球导航系统。所以,这是一个在速度和功能之间折中的方案,尽管复杂,却可以确保尽早形成能力,而且各步骤之间可以有效衔接。所以我推测,等到全系统建设完成以后,可以通过对寿命到期的同步轨道星不再发射补充,同时增加中轨道卫星的方式,实现静止轨道+中高轨道的组合方案,这样可以简化系统控制和卫星的生产发射流程——其实伽利略也是采用了这个方案,但是由于费用等原因,静止轨道星还没有决定是否发射,但是以后可以升级实现的。

而现在的情况似乎是:静止轨道5星+中高轨道30星(就是伽利略系统的最初构想)。也就是说,原来的过渡性质的同步轨道现在不搞了,要一步到位……现在需求大了,而且土共有的是钱

我当时推测:“1997年提出的方案是GEO+IGSO。后来童恺提出的方案是GEO+MEO。都是学术界提出的观点,通常学术界的思维方式是在满足要求的前提下给出最简化的方案。这两个方案都比较省钱,但是都是区域型的,如果要发展到全球型的,最后的目标肯定是GEO+MEO。所以不管中间过渡形态是什么,最后要花的钱都是少不了的,总要发射二十多个MEO。所以我估计到现实方案中,就给出了两个方案的折中,就是GEO+IGSO+MEO——GEO是最小公约数,IGSO是比较省钱的过渡方案,MEO是最后的走向。所谓4+9+12,其实只是完成最终目标前的状态,最后偶估计要达到4+24的目标。当然什么时候完成,就很难说了。反正新卫星很快就要发射了,如果这次是IGSO,就说明方案是逐步实施;如果是MEO,就是想一步到位了。”——没想到现在是5+30了,土共的帝国主义野心暴露无遗不过30颗非静止轨道究竟是否纯粹的MEO,还要看。

关键词(Tags): #北斗二代(当生)#北斗(当生)#COMPASS(当生)元宝推荐:爱莲,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