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工业故事:奇瑞的故事(5)外一篇 -- 碎片与记录

共:💬132 🌺60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工业故事:奇瑞的故事(6)

奇瑞的故事(6):回国去

(前面那个【外一篇】已经把5那个序号占了,所以这个就算6了吧)

有些朋友问及,为何不写一写奇瑞的这些海归博士们的故事?非不欲也,实不能也。

写海归的困难主要来自于以下几方面:

其一:轿车工业大规模的海归潮,起自于2004年之后。海归们还需一定时日来建功立业。尤其是对于这个随笔系列来说,想写些有趣的事情让大家有阅读兴致,一则需要别人做出来,二则我还得能碰得上。这都需要时间。

其二:奇瑞的海归,有大半是位于近年来建设起的核心供应链上,在本部的海归虽然人数也不少,但总的来说,样本又少了大半。

其三:有一些非常现实的原因,不能说。大家也别问,总之不是坏事。在IT业的河友们估计琢磨一下都能够想出来。但想出来的也都别说就是了,猜出来我也不承认。

其四:去年奇瑞经历了一场人事变故,与海归有关。这个风波,估计关注奇瑞的朋友都有所了解,因为当时的媒体很是呱噪炒作了一番。我本人对这场变动的态度非常正面,因为一个企业不是需要把所有的人才都留下来,而是要把那些适用的人才留下来,更重要的是要把那些愿意与整个团队共同奋斗的人才留下来。“若干年后回头重温这段历史,你会乐意与谁一同度过呢?(碎片)”经过这次变故,加速了海归与原有团队的融合,反而变得更“和谐”了。

但想了想,觉得还是必要写一些文字(尽管不一定称得上是故事),因为现在不仅海归们是奇瑞核心配套体系的顶梁柱,同时在本部的研发系统已经顶起了半边天;这一批人所从事的事业,从某个角度来说称得上是“奇瑞的未来”。甚至在各个决策委员会中,海归也占据了将近一半的人数。海归们还对奇瑞研发体系的正规化、国际接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说这批归国投奔事业海归们,就无法通过这一系列“故事”来描绘这家企业的全景。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动机:我想哪,如果有朋友因为看了我的故事而回国,那岂不是应该多多少少把猎头的赏金里面分我那么1/2呢?要不….5%也行啊….【记住啊,我是西西河www.cchere.com的穷学生[碎片与记录],我的银行帐号是676740woyaoqianduoduoyishan….】

但关于海归与土八路的文化冲突,以及磨合过程,我们就大而化之,从大处着手讲一讲。

春风吹,战鼓擂。

2001年前后,中国国内汽车市场井喷式发展。而在这个现象背后,是2001年前后轿车生产目录的“大赦”,一群明里暗里已经开始造车的本土企业获得解放,争先恐后杀了出来。

汽车业大大小小海归们涌现了。

这个时间关系为什么这样说呢?熟悉碎片的人都知道,俺当初也是被当“工程师”的模样造的,不过后来造着造着跑了样。但T大里我认识的“准工程师”同学朋友们,后来投身汽车这个理应庞大的行业的,也就没有几个人,算来算去,俺同班有一人后来去了上海通用,另一人转战广州风神;另外还有一朋友去了上海泛亚中心,但几年前和他联系发现此人已经出国念书去鸟。汽车系有一同乡卖身Dephi,这都算是与汽车行业直接相关的了。更多的是离开了“传统”的重工业,投奔IT玩计算机或者搞通讯,要不就替老外满世界挖石油,甚至还有人跑去金融行业给人算账去了(不过我们那年倒是去了不少9院,大家鼓掌)….当然,更多的人是跑到了国外,如同….实话实说,在奇瑞遇到一位功勋工程师,是早些年从二汽出走跑过来的,他就半开玩笑地说,早些年T大汽车系毕业的时候,班里的同学都出国去了,他属于那些怕麻烦的,加上还有老婆的因素,于是回家投了二汽。

这段话要是贴到一般国内论坛上,估计会招来骂声一片了。“国家培养你们这些大学生干哈啊?”“你们211重点大学每年拿那么多国家经费,你们不务正业甚至跑到外国去,有没有良心?!”这些话听起来都有道理。但作为“百无一用”的书生,一个人来改变世道的能量的确有限。正如前年在国内与朋友聚会,他们让我将其天南地北跑工厂的一些乐事。一个姐们很不好意思搓着手说“我是搞有限元分析的,当初毕业时找工作,国内的企业还真没几个对我感兴趣的。”其实大家普遍如此。是凡人不是英雄,国内的大型企业要是都成了组装车间,自称“共和国长子”的企业其掌门都要我们等三代人,那些协会和杂志的技术专家们宣称中国人连一个轿车发动机都做不出来,那么培养我们这些大学生硕士博士,的确是“百无一用”的。

单是工程师往往是无力改变时局的。

扯远了。

2003年,有个别胆大的开始脱袜子试水。2004年,海归大潮就汹涌澎湃起来了,哇啦啦的一片片下水声。2005年,“兄弟们快点儿,不然好坑都没啦~”2006年,“冲啊~快点啊!”这批海归,基本上都是匹艾曲底,回来的方式各不相同,有坐飞机的,有坐轮船,有藏在货舱里猫着的,还有游泳回来的。这个….说错了….是他们有从美国三大回来的,又从日本的厂子回来的,还有从欧罗巴回来的;有在整机厂干过的,也有的是零部件厂商的技术专家或者专业工程公司的人员。他们自述回国的原因也各不相同,有说要回来报效祖国的,有说奔着事业发展的机会的,还有人恶批国外公司的透明天花板。但有一条是共同的:即他们都意识到了中国轿车工业发展的机会,从而把自己的职业前途跟快速发展、愿景远大的中国本土汽车制造业捆在了一起。

从海归个人而言,华晨的Z,被普遍认为是华人在国际几大汽车集团曾经职位最高的,他去年离开华晨转投了吉利。而就群体而言,奇瑞的海归群体人数最多。奇瑞海归人数之多,增加之快,往往连他们本部的工作人员也会犯迷糊。2006年的是说谈起,说起码有40吧,然后又犹豫,说估计还不止还得回去查查最新的变动。为什么这么多海归都涌到了奇瑞这样的企业来,这本来就是一件耐人寻味的事情。首先,对于大部分对自己在专业工程技术领域还抱有坚持的海归博士们来说,加盟国内的合资企业显然不是合适之选;其次,像哈飞这样的企业,又有体制上的一些局限,就好比八一队不能请外援一样。因此,轿车业的海归人才,大多都涌向了奇瑞、吉利以及长城这样的企业。其中,奇瑞的现代企业体制(劳资与人才政策上)、高速的发展速度、企业愿景,甚至国有企业的背景,都成为了大量海归选择它的原因。并在企业的整合下,按专业分共组合,奇瑞的海归也是最成团队规模的。如果要在企业里办一个语言学校,估计除了阿拉伯和阿三的语言之外,国际上的大语种基本上就全了。

话说这个时代海外华人归国就业已经不稀奇了。那些什么“什么谢绝国外高薪聘请,毅然回国云云”,大家听得也都够多了。不过在归国人员中还真的有高风亮节的,的的确确有一位被日本老板追着要去上任的牛人,回来之后主动要把自己的工钱扣掉大头的;还有一位在温总理来视察的时候都想要躲着不见人(哇,那可是人人都争着要露脸的机会啊),说自己还没有做出什么成绩来不能拿那么大的荣誉。等等。

说海归回国就业和原班人马没有文化冲突,那是骗人的。我想即便如同我这样老实巴交、乡土味十足的、在异国他乡还成天让人捎几包榨菜过来、骂人时还不忘在肚子里用南方白话+东北话+北京话分别留个备份的土人,回国之后若是跟同事们有了矛盾,那自然也会被称为“文化冲突”。而奇瑞这批海归的情况就更不一样了:由于国内汽车业20年合资,回国也没有什么合适的工作机会,因此他们普遍都已经在国外就业多年,都有了自己特定的工作方法、工作思路,还有一些特定的生活方式。比如说,一进到自己的办公室就把外面罩着的工作服脱下来,露出里面的漂亮衬衣或者彩条T恤的,这是海归;在停车场不开公司配车,而开其他品牌的轿车、跑车、推土机的,这是海归;一到点儿马上下班,以工作时间为准指导自己的物理坐标,这是海归。奇瑞的领导干部试车玩命,海归也玩命,不过他们在回家的路上自己开车也玩命(他们大部分都把带家属的家定在了上海,也有个别在南京的,这也是个性格差异啊);而且少数人回国几年了还喜欢向小地方的交警拿美国驾照来那个啥,终于马鞍山的交警们也都普遍学会了念英文。

但事实上,初有海归们回来的时候,李云龙们可是非常高兴。怎么说?咱们也有国际级专家了呗。从实践中获取经验和与国际专业技术公司合作学习知识、经验,是奇瑞进步的两条腿。与国际专业技术公司合作,开头的时候是很苦的,受了很多白眼。不同现在,奇瑞自己长起来了,手底下人水平提高了,有能力了,指使老外干活也声壮腰杆子粗了“你干不干?你讲不讲?不爱玩一边去。”早些年那些苦头吃得可真是不少。所以海归入队的时候,土八路们是那个高兴啊,看到我们就讲,几乎人人都要讲一遍(斯密戈尔“My precious…”),那时候作为旁观者,耳朵可真的都能出茧子啊。

另则,詹大和尹大都是爱才之人,这个看看,那个瞧瞧,都是宝贝啊,怎能不弄个好位置下来用着?同时,人才国际化,也与奇瑞在开发流程和管理上的国际化战略相吻合。于是,设立新岗,或者老八路给空降兵挪窝,一下子,哗啦啦,老八路们挪开一批重要位置,海归们成为奇瑞一支重要的力量。在奇瑞本部,海归主要集中在研发部门,负责具体领域的技术研发工作,负责研发流程的优化与整合,培养更年轻一代的新工程师。在采购部、国际部目前也主要由海归负责工作。而另外一大批海归则围绕整机厂,咔咔咔建起了一批核心配套厂。

一拨是在国内汽车行当摸爬滚打、功勋卓著的老八路,一拨是高学历在国际大公司有过多年经验甚至身居高位的资深海归,要是把这两股力量都结合起来了,那企业可就真的如虎添翼,那段话是怎么说的来着?“借我三千虎贲,复我浩荡…

不过一度事情的发展并不如愿。为哈?文化冲突来了呗。文化冲突,主要产生在本部的研发系统中(因为核心配套体系每个企业毕竟相对独立)。喝茶还是喝咖啡,上面说到的那些个是文化冲突;更重要的冲突是产生在工作中。先不说海归们一回来就身居高位,土八路们遵守命令集体转移阵地另辟疆场,这也就罢了。然詹大尹大想总不能让我们的海归博士们光杆司令啊。于是研发团队里年轻的虎贲随便儿挑,那边那个浓眉大眼的,来我们这队;那个,那个正面衣服画个圈写个“李”字,后面写个“根”字的,就你,来我们这吧;还有那个,穿个马甲正在码字的帅哥,过来。犹豫啥,到哪不是干革命?

初期,跟海归们走的,工作轻松(时间规律)、体面、而且薪水也多,于是中小伙子呼呼就过去了。更不用说海归博士们为了证明自己早日成功立业有时候招募团队也有些不讲究,居然一下子就把几个老八路身边的全都忽悠过去了,人家反倒成光杆儿了。

这下子土八路们闹意见了,这怎么行,吃苦受累可以,但是不能让我们没有兵啊。“你们再找、再带不就行了吗?”其实我很是怀疑当时詹大尹大是有这样的算盘“这些精兵强将毕竟是从伏龙芝、西点出来的,让他们多带些青年骨干也更有利于年轻人成才;我们以后还得要走出国门跟更强的对手干哪!”土八路们要是再有意见,那就是“理解也要服从,不理解也要服从”,颇有一点儿刘伯承在军事学院训李云龙几人的架势。

企业里一度把露脸的机会都给了新来的海归,空降部队们也急于成功立业,也有些大包大揽,不少活都揽了一手,其中整车的项目开发就是一个突出的方面。“闪开让专业的来!”这据说是台湾bbs流行榜top10啊,但换到这个案例就不太吻合了。海归们见多识广,咔咔咔就能指出很多可以继续优化的地方来,唰唰唰就是一堆最新的技术名词和研究方法。但毕竟没啥系统性产品的开发经验啊,咔咔唰唰过之后就慢下来了,个别还想要撂挑子(跟06年风波有关)。而老八路们不干了,咱学历也不差不是说我们就不是知识分子啊,更何况,原来咱们一路熬过来项目都进行的顺顺利利的,现今怎么能这样被你们折腾最后还撒手了呢?但经管会还是希望老革命能发扬风格咬一咬牙把磨合期度过去,从新兵这里学到新知识。在前言里所提到那些在协调会上哭鼻子的工程师们,就是土八路;还有一位老前辈说的话更为生动“我就是奇瑞的一条老狗,你打我几棒,我擦干眼泪还是会绕回来的。”

但就事论事,海归跟土八路们在专长上有着明显的不同。奇瑞从一开始就是自己主导整车的开发,土八路们从10年(奇瑞)的鏖战中熬过来,做工程项目都是一把好手,积累的丰富的实战经验,加上一直以来奇瑞所坚持的“新拿来主义”、广泛地与各类国际专业技术公司合作、学习,所以土八路们在车型设计、整车工程上形成了自己的优势。事实上目前奇瑞已经大规模上市的这些个产品,从风云一直到如今的A5、瑞虎、QQ6等,都是在海归未归来之前定型的,而目前有待上市的大批新产品,如A1等,也都已经完成了中前期的绝大部分工作。但这批老兵们受制于他们起步之初国内的汽车技术水平,在某个领域的专业技术上要往深、精去钻研,那还是觉得力有不足。

而海归们多有国外名牌大学的博士学位,理论水平都没得说;在国外大企业就职时,多数都是技术专家或者研究职位(少数人例外),就某个特定的专业领域(比如内燃机燃烧过程,摩擦片的…)的研究水平都是一流的。同时在工程项目上,“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不成?”,回来后,往往一接触整车设计,海归们就能根据接触面广、阅历丰富的优势指出一些能够继续改进的地方来。但实事求是地说,在国外汽车企业就职时,除专业的零部件企业外(核心配套那边),老外们很少让我们老中从事工程项目工作,更少让华人负责工程项目领域的管理职位,因此在系统性的工程项目开发和管理上,海归们普遍缺乏系统性产品的开发经验,别说一款车,就是一款发动机、一个车门,那也真有可能是没有干过的。

说得通俗点,土八路们的特长就是“执行力强”。总部要求攻下一个山头来,团长给营长下令,营长给连长下令,连长把三个排组织成为三个战斗小组,前两组冲上去要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第三次刘大爷自个儿就会夹个炸药包冲上去了(王外马甲前辈的骑兵系列)。奇瑞要在重重竞争之下迅速长大、存活下来,时间紧任务重,任何一城一池一地的得失,都有可能会影响整个发展规划,影响前后整个工业链的发展。于是老兵们没有困难要成功,有困难咬牙上去掘地三尺以头抢地也要成功。

海归空降兵们的特点就是正规、国际化,这里说的是技术上的开发流程。接收到一个任务,先考量是否能做到。如果认为自个儿能力做不到,上报“做不到”,或者好胜心强也就继续推进了。先培养手下小兵们,山头上那可都是美国鬼子说外语的,所以我们得首先学一下外语避免劝降的时候语言不通….说叉了…层层推进,强调空地结合、步炮结合、装甲部队与随行步兵结合,有时候还搞土工作业,挖壕沟,步步为营、步步逼近。但没了炮弹、没了装甲兵也许就不干了。到点下班。这种方法成功率高(虽然有可能在约定时间之后),伤亡小。国外的老大们都是这样干的,要是练熟悉了咱们装备也上去了,练个5年10年,咱虽不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说个青出于蓝而胜于绿是肯定没有问题了。

磨合二字,就是又磨又合,既磕磕碰碰,又相互了解相互配合。时间过去,项目进展那么一段,产品弄那么两三个,双方都了解了对方的特点。是骡子是马总得遛,遛得出来就得服。没错,海归们的确是专业知识深,开发流程规矩,而且这规矩得还特有道理。比如说,在去年那场风波之后,我到奇瑞,几个土八路技术骨干给我讲他们目前所做的事情时,不约而同都用上了海归K博士(负责优化与整合流程)的分析方法,与前些年已经显然不同。当我“戳穿”他们“鸟枪换炮”时,他们笑着说,“呵呵,与时俱进嘛!”

海归们也意识到自己身上的缺点,比如说在整车项目开发上,在系统性产品的研发上,一来二往,还是得和老八路们搭个手干才顺,毕竟自个儿以往没干过而人家唰唰唰,做事情就已经一套一套的了。再加上,这两三年,土八路们在发动机、复合动力以及整车上做出来的成绩的确让人叹服。海归们也意识到功勋们这些个功勋还真不是吹出来的。

奇瑞的发展迅速,形式不等人,零部件那边的海归也干得嗷嗷叫,这些因素都促进了本部海归们的主动融入:开始理解到土八路们的价值了,开始意识到彼此的特长与工作分工了,更重要的是,大家伙儿卯足了劲开始干啊,谁拖了后腿谁是王八!于是乎,灰蓝的工作服也不脱了,干不完活儿节假日也跟家里娘们娃子做好思想工作了,干哪!奇瑞要快速地铺开规模,把质量夯实,培养一大群年轻工程师,这样才能和国内外的大佬们拼命;而时间已经不多了!

所以说,在这里做一个简单的评论。就我看来,2006年发生的风波,导致几个人离开了奇瑞,那实质上更像是海归之间的分化,而并不是海归与土八路之间的矛盾。那是一次对自我定位、对企业目标企业愿景企业文化的认可与摒弃;它更像是一种在精神领域的分野:你是选择认可目标、融入洪流,还只是希望目标为你服务?这次风波更像是“磨”“合”的结束。事实上,只有三四个人离开了这个集体,而绝大部分人都留了下来选择与这个组织共同奔赴他们的目标。

核心配套那边发展非常迅速。这些核心配套企业,基本上都是由奇瑞出资,海归人员技术入股(或者部分技术入股)合资组建的。企业与海归们根据不同人才的专业特征,围绕整机厂建立起了一溜儿核心供应体系,来解决重要的零部件技术发展以及产品供应的问题。这批企业由奇瑞专门的科技公司来管理。

这一块发展非常迅速,目前嗷嗷叫要收购国际一些著名零部件供应商的就有不少是这些新兴的零部件企业。以致我一直觉得,如果说新兴的本土企业还是在一款一款的造车的话,那么奇瑞目前的战略举措,包括核心配套体系的建立、大量国际技术合作项目的开展(进行技术积累)、以及庞大的人才计划、有层次(新兴市场-主流市场)的市场规划,都让人觉得奇瑞是在“做一个工业”。目前除了整车之外的零部件业,除了大家众所周知的发动机(由本部发动机厂生产)的出口之外,空调系统等零部件产品也占据了国内市场显著的份额,仪器仪表,CANbus等也很快将会对外销售。其中仪器仪表这一块,由于核心配套厂的快速崛起,大幅度地降低了国外供应商的采购价格。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文化融合、新老交汇都是一个很大的命题,都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像奇瑞这样大批海归加盟,并普遍在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的现象,在中国的企业史中也应是前所未有(或方家指教?)。在这一点上,奇瑞无疑走在了前头,整合全球资源,尤其是全球的华人资源,大踏步国际化,是这家企业挑战国际汽车企业的发展之路。奇瑞经过了折腾,同样也得到了很大的收获。

把两股力量的优势逐步结合起来,从这一点来说,克莱斯勒选择了奇瑞而没有选择其他企业做为自己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ing)和OEM的合作伙伴,绝不是一个偶然。

奇瑞海归的故事,估计过几年后回头再讲,会更有意思,也更有趣味。

再次【谢绝转载】,下一回我们将回归故事性,讲一个英雄的故事。

关键词(Tags): #奇瑞(王树)#中国汽车工业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