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泡菜坛之五:土耳其大刀,土耳其大嘴 -- 逸云三洲

共:💬58 🌺12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泡菜谈之六:串门串到诺门罕(上)

小安本是个技术菜鸟,平时遇到军事技术问题,举凡战略战术武器性能型号,大多就要袅袅。当然偶尔也会有例外的,如最近对炮与炮兵,就比较感冒。白天入河来搂了一搂,见老冰正跑去诺门罕逗小鬼子老毛子,敲锣打鼓朋友一堆,也有扯上鬼子参战炮兵和大炮的。头一热,于是有感,继而假冒有料,在自家的地盘上遥遥地打上几个喷涕。当然,属于病毒含量较低的那种,菜鸟级冒友互感。

朝鲜泡菜扯上鬼毛大炮?这不是串门走调吗?当然是啦,不过也不是一点不相干乐,转个圈儿,慢慢也就扯上关系了。

先来谈鬼子的炮吧。小安从小就菜,听了阿部归天之术,以为那个东东也就是火炮;以后看看阅兵啦,便人云亦云地叫一叫火箭炮、榴弹炮、榴弹加农结婚炮,以为就算是懂些火炮分类了。现在虽然还是菜,毕竟进步一点,知道分类也得讲个时效。简单说吧,在诺门罕那年代,日军对地面火炮的分类大抵是:山炮、野炮、野战重炮和重炮。这在其炮兵部队的番号上也可以看出来的,如山炮联队,侧重于山地作战的驮马制师团,其队属炮兵一般就是这种了;如野炮联队,侧重于平原作战的挽马师团的队属炮兵一般就是这种;其他又如野战重炮联队、要塞重炮联队和攻城重炮联队等等。

老冰讲的41式75毫米山炮,其实是一种比较老旧的山炮了,但生产成本低、使用方便,从而成为当时日军的主产火炮之一,也是其步兵联队(团)编制的主炮,被称为联队炮,精锐部队中也有编制到大队(营)一级的,但标准的大队炮则是70毫米轻型榴弹炮,也就是在中国颇有名气的92式步兵炮,这种炮的精度远高于迫击炮,重量轻,又可以分解携带,机动能力较好,可以用来对付野战工事和机枪迫击炮阵地。输送能力较差的中国军队缴获到了这种炮,就当宝贝一样了。

日军的团(联队)属炮兵编制里也常有大队炮的,但侧重平原作战的部队则装备的是速射炮。对诺门罕战役参战的日军主要部队第23师团而言,其大队一级编制有92式70毫米步兵炮,联队队属炮兵则为联队炮一个中队(41式75毫米山炮4门)和速射炮一个中队(37毫米速射炮4门)。

41式75毫米山炮,在皇军那里当联队炮,到了伪军那里就升级了,二鬼子嘛,好理解。参战诺门罕的伪满军兴安师,其炮兵团的编制火炮,就应该是十二门该型火炮的,但根据参战人员的回忆,又云是使用了37毫米速射炮和70毫米步兵炮,这就又下一等了,不知实际情况到底是那样。

日本人后来越打越穷了,41式75毫米山炮也成为某些皇军师团炮兵联队的装备了,步兵联队则只剩下92式步兵炮,这才叫“穷兵赌武”,掉牙老炮没毛兵,越打越抽抽。当然,诺门罕战役同期还没有穷成这样的,师团编制下的山炮联队用的应该是较新式、射程较远的94式75毫米山炮,四联队制的师团应该还配有一个大队的99式105毫米山炮,或是射程更远些的75毫米野炮。不过第23师团和第7师团都是侧重平原作战的部队,师团编制的是野炮兵,分别是第13野炮联队和第7野炮联队。

对当时的日军而言,山炮是指口径在75-105mm之间的驮载榴弹炮;野炮也是榴弹炮,但重量较山炮要轻,射击精度要高,但其自重和射程又在野战重炮之下。野战重炮和重炮包括了重型榴弹炮和加农炮,但日本是后进的工业国家,其重型火炮的下限,较之英美标准的可能要宽一些吧。

野炮联队的装备,根据时间的不同、部队的不同,有很大不同的,四单位制师团的炮兵联队,编制上是三个大队的75毫米野炮,加上一个大队的105毫米野炮,共48门火炮。三单位制师团的炮兵联队则只有三个大队,甚至有只编了两个大队的;装备可能全部是75毫米野炮,也可能有一个大队是旧式的120毫米野战榴弹炮。就75毫米野炮而言,不同的部队得到的型号不一样,实力也差很多,38式的120毫米野战榴弹炮的威力,可能反不如新的75毫米野炮的。当时较好的75毫米野炮应该是95式的,只是第23师团当时是个新建师团来的,据说第13野炮联队就还没份换新炮,反而有一些老式的120毫米野炮。

第7师团是老牌子,与后编的三单位制师团不一样,第7野炮联队当时虽然也不满编,装备及兵力还是超过后进的第13野炮联队的,但这个部队参战程度比较有限,似乎只有其第一大队随14旅团及28联队出动。当时另一支出动的野战炮兵是独立第1野炮联队,最早是安冈支队的组成部分来的。按说独立炮兵联队实力应当超过非独立联队,但独立第1野炮联队是新建部队,编制不全。最先加入到安冈支队的只有八门75毫米野炮。

随着战局的不利,日军后来又出动了野战重炮和重炮部队。

看来扯到朝鲜去还得费点鞋,再写个下吧。

元宝推荐:东湖珞珈,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