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随想--我为什么爱看历史书 -- Mercykiller

共:💬14 🌺2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随想--我为什么爱看历史书

罗胖子好像说过:人年轻的时候,很容易把创作冲动误认为是创作才华。我已经不年轻了,可还是有这样的误解,没办法,那就写下来吧。

我自幼喜欢看历史书,这个习惯多年以来一直没变,我觉得这应该归咎于我爸。当年他老人家从部队转业回地方的时候,随身除了一台送我妈的缝纫机就是好几纸箱的书。那时我上小学四年级,刚认识了千把字,正是急于体会识字重要性的年月,就连地上捡张有字的破纸片,都要蹲下来看半天,认真的好像在研究中央红头文件。这下看到这么多书,当时那个震惊,无法用语言形容。现在的我虽然顶多算个小知,但读的书恐怕还是比我爸多,他老人家在我心目中的光辉形象却从来屹立不倒,我估计那时的震惊居功至伟。

呃,跑题了,拉回来。惊喜之后必然是失望,书是很多,不过一半是马恩列思毛系列的政治思想类书籍,那时我还太年轻,欣赏不了(现在也一样没有欣赏能力),剩下的就是历史、哲学类的了,还有一部分是文言的。后来我才知道,我那鸟生鱼汤、英明神武的老爸当年早有防备,把那些武侠小说之类的文学书都藏起来了,以免我走火入魔,玩物丧志。不过遗憾的是,他老人家猜到了开头,却没有猜到结尾,显然低估了我识字的热情和没有困难,制造困难也要上的勇气。经过最初几天的彷徨之后,我决定从那些看起来都是字,却怎么也看不明白的东西里挑出一些来娱乐生活。政治思想类的排除(我从小就怕疼、惜命),哲学类的排除(我擅长逻辑那是考完GRE以后的事情了),只剩下历史书了,那就它吧,至少看上去很像故事书不是?开始是白话的,后来是文言的,字不认识咱就猜,好在咱们祖先创造文字的时候就有先见之明,有时象形,有时会意,有时行声,不由得你不认识。你说查字典?哪有这么麻烦,会影响阅读快感的。长期坚持的后果就是,从初中到高中的语文考试,我的文言文部分正确率是最高的,而汉语常识部分则很少拿过分。世界上的事往往就是这样,简单纯粹的动机总是造成极其复杂的结果,所以每当人们回顾自己过去经历的时候,总是啼笑皆非的居多。从这点来看,当年老爸的那几箱子书给我的影响是如此的深远,以至于我到现在都没有完全搞清楚。

我看的第一部大部头的历史书是《史记》。说实话这是个巧合,我当时还不知道什么是二十四史,第一本选它,主要是它的封皮比较精彩(看来形式还是很重要的呀)。不过话又说回来,第一本就看《史记》也是我运气好,先秦时期是我天朝堂堂几千年历史当中最出彩的一段。几百年间,潮起潮涌,纵横捭阖,多少人才烈士,多少枯骨蓬蒿。君不见,迄今为止我们所用的成语、典故有多少是从那时候流传下来的。更重要的是它离现在的时间比较长,长到足够使历史变成传说,传说变成神话(History became legend, Legend became myth)。另一方面,先秦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思想最为纯粹的时期,诸子百家,三教九流,各色人等纷纷为了心中的理想出世入世,为了美好的愿望和信念成功成仁。这些纯粹的理想主义者最能打动年轻人,这种简单而又朴实的道德观最适合我;相比较而言,宋、明以后的纲常、伦理就多少有些虚伪,以至于令人不齿了。可以说,从那时起,“士”的概念就在我心中留下痕迹,并且慢慢的由模糊变得清晰,最终不可磨灭。不可否认的是,时至今日,我的血还是温的,“眼花耳热后”,还能“意气素霓生”,那本《史记》居功至伟。司马迁绝对是一个杰出的史学家,他以一人之力影响了后世中国两千年的史书体裁;司马迁也绝对是一个杰出的小说家,他写的哪怕几百字的小段子都能扩写为洋洋洒洒的大作。再次,《史记》的文言文属于古体文言,语言本身就朴实、清简,再加上司马迁老人家的生花妙笔,很适合我这样的半文盲。如果换作唐、宋时期的骈四骊六,我也不可能坚持读完的。然而,事物都有两方面,万幸中的不幸就是我受他老人家影响过大,以至于讲话过于字斟句酌,写文章文白夹杂,被语文老师唠叨了近六年,这当然是后话了。

有了良好的开端和物质基础,再接下来就需要适当的客观环境了。事有凑巧,小学五年级那年,我们家搬家了,从原来的厂区大院儿搬到了稍远的一个小院落。可想而知,适龄儿童的数目是同人口总数成正比的。所以这次搬家的直接后果就是,我这个原先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一统南北两院,手下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的孩子王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退休干部”的生活是无聊乏味的,当务之急就是为年轻人炙热的好奇心和旺盛的精力找到发泄渠道,自然而然读书就成了我自娱自乐的常用方式之一(其他方法不在本篇之内,以后有时间再蒸包子),而且一直保持到了现在。然而好景不长,我这个老革命不久就遇上了新问题。升入六年级,随着升初中考试在即(我们那个时候上初中还是要考试的,不像现在的年轻人这么幸福),打着建立良好学习环境的旗号,电视被关了,玩具被收了;我平时所看的文史类书籍也被老爸指责为“闲书”,贴上了“封条”,打入了“冷宫”。遗憾的是,他老人家显然无法理解,“禁止”这两个字在处于“青春叛逆期前期”的年轻人心目中是一个什样的含义。《红楼梦》里有一个精彩的比喻,“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这也是社会上广大不法书商每每以“禁书”二字吸引眼球,扩大发行量的不二法门。显然,对于我这样身心健康的年轻人来说,被逼着看课本和禁止看,却偷着、藏着、掖着也要看闲书,这二者的革命积极性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历史证明,任何困难都无法阻挡革命者的脚步,在母亲大人“睁一支眼,闭一直眼”的绥靖政策下,这场斗争的胜败可想而知。由于长期坚持在战斗第一线,我练就了一颗红心和一身过硬的基本功:千里眼,明察秋毫;无论这些“闲书”被藏在哪个犄角旮旯,都会在第一时间被我发现。顺风耳,听风辨形;十丈之内,仅凭细微的脚步声,我就能判断出上楼的是老爸?老妈?还是对门儿的叔叔、大妈。无影手,斗转星移;偷书、藏书天衣无缝,不留痕迹,在老爸鼻子底下就能把《XX战争史》神不知鬼不觉的换成《小学语文第X册》。春去秋来,岁月如梭,如今二老也不会再替我做“图书分类”工作了,但是看历史类书籍已经渐渐成了我的一个习惯。闲来无事,总要打开一本,翻上两页,感叹一番;或是上网找几篇相关杂文,冲上一杯咖啡,闲坐个把小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关键词(Tags): #历史#回想#史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