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翻译】普利策小小传(一) -- 梦秋

共:💬52 🌺22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普利策小小传(五)

普利策小小传(五)

美西战争是美国历史上伤亡最小、获益最多、受到关注最少的战争之一。这场战争从战争历史的角度来看,毫无军事价值。但是它却有着非常深刻的政治意义。这是美国百年来干涉主义初露端倪的一场战争。在这样的战争当中,美国往往扮演着道德的化身,正义的代表,正如现在它在伊拉克一样。旁观者对这样的场面虽然心知肚明,却也无可奈何。

古巴是西班牙在拉美的最后一块殖民地。在历经殖民者几个世纪的统治之后,古巴崛起的民族意识逐渐成为独立运动的指导思想。独立斗争从美国内战时期就已经开始,一直延续到19世纪末期。殖民者对独立运动人士的迫害迫使大批古巴人逃离家园,渡海来到美国,并在美国纽约形成了古巴革命者的政治中心。当然,美国人对任何反对现政权的“流亡人士”总是怀着“真挚”、“热忱”的态度。对于压迫这些“流亡人士”的政权,美国政府在必要的时候也会痛恨一下,采取一点实际措施。

1894年前后,殖民者被迫采取了某些改革措施,独立运动稍有平息。这当儿美国人行动起来。美国海关通过了新的关税政策。新政策对古巴赖以维持其生存的蔗糖产业及其出口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1895年,因为失业率大增,古巴国内的动乱四处蔓延。在美国流亡的古巴独立分子常常利用美国船只作为掩护,向国内游击队运送军火和给养。西班牙海军为此不断炮击美国船只。双方的摩擦逐渐升级。

从1895年到1898年战争爆发,美国报纸上几乎没有哪一天不提到西班牙殖民者在古巴的“暴行”。这固然是古巴流亡者在美国进行大量公关宣传活动的结果;同时也是美国新闻媒体在黄色新闻影响下,过度追求战争、女人、金钱和犯罪(war, women, wampum and Wrongdoing,即4个W)等引发轰动效应新闻的结果。

《世界报》和《新闻报》在这场几乎众口一词声讨西班牙殖民政府的媒体运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两家报纸都向古巴派驻了记者,两方的记者都毫不犹豫地采取了煽情等手段对古巴现状进行无限夸大的报导,目的无非要求美国政府干涉古巴现状。那干涉的原因呢?当然是拯救处于“水深火热”当中的古巴人民。《世界报》在刚一开始的时候还有所收敛,比较注意强调新闻事实。1895年,《世界报》采访了不少世界名流,发表了反战的声明。同时还特别注意到了美国政界对战争所持有的普遍冷静的态度。但是随着全国报纸滑入战争叫嚣当中,《世界报》独臂难支,自己也逐渐被这股潮流拖离了原有立场。

相比之下,赫斯特的表现就像个战争贩子。1896年,赫斯特抢先在报纸上叫嚷:“别人在空谈,《新闻报》在行动!”12月份,国会议员们开会的时候,赫斯特对参议院们做了个美国是否参战的调查,甚至追问各州州长他们可以派出多少志愿者参战。《世界报》不甘落后,也做了类似的调查。随后美国国内掀起一个要求参战的高潮。自从内战以来,还没有哪个时候美国人表现得如此好战。

1897年,赫斯特找到了一个了不起的黄色题材。这一回的主人公是一位古巴革命领袖的外甥女儿。《新闻报》笔下的这个姑娘美艳绝伦,蕙质兰心,当然,按照黄色新闻的故事逻辑,她却又命比纸薄。她不但因为舅舅的牵连被投入监狱,面临好色之徒的非礼,而且监狱的恶劣条件将在一年之内夺去她那年轻的生命。这个凄美动人的故事当然深深地打动了不谙世事的美国读者心灵。出于自己的利益考虑,《世界报》指出《新闻报》过分夸大事实。在群情激愤的情况下这么说太有点不知好歹。《新闻报》为此给普利策扣上一顶帽子,说他“不爱国”,正如那个岛如今天天叫嚣着要“爱台湾”一个道理。

一个月后,《新闻报》声称,该报常驻古巴的记者,勇敢的戴克尔已经将这位姑娘从监狱当中解救出来并且将她带回了美国。想起那位在伊拉克被拯救的女大兵林奇了?英雄救美人的故事美国佬100年前就知道炒作了。不过,这事在当时倒也少见多怪,所以美国国务卿和伦敦大主教等等名流纷纷给《新闻报》发来了贺电,麦金莱总统也很不情愿地在白宫里向这位名媛表示了祝贺。《世界报》在尴尬之中赶快调转风向。这份报纸工作人员的素质也不是盖的,他们总共拿了12个半版面对这件事情进行大肆张扬。其规模位列所有报纸的第二位。

那第一位呢?当然是《新闻报》自己。

12个半版面这个数字比起《新闻报》自吹自擂根本算不了什么。《新闻报》对这件事情的报导是:375个版面(column)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人不能无耻到这个地步。

这场争斗当中,《世界报》再次落了下风。更倒霉的是,《世界报》派驻古巴的记者一个被殖民政府驱逐,一个居然又被《新闻报》给挖去了。

1897年年底,西班牙政府发生更迭。在美国的强大压力下,西班牙政府考虑允许古巴自治,并召回了因为制造暴行而声名狼藉的西班牙驻古巴军事指挥官。美国人的民意也渐渐发生了转变,倾向于维持古巴现状。《世界报》等报纸对古巴局势的报导也相应缓和了一些。

打不起仗,赫斯特如何甘心。1898年2月,他又找到了一个事端。这个月,西班牙驻美国大使给在哈瓦那访问的某个西班牙报纸编辑写了一封信件。这封信让一位古巴革命者给偷了出来。这封信作为私人信件,里面用词当然没那么谨慎。除了严厉批评麦金莱总统的年度国会咨文,信中还痛骂总统是个“低级政客”。这事搁在眼下,美国媒体公开痛骂自己总统的语言比这还要过份,也没见有啥了不得的。可这信落在了赫斯特手里,2月9号在《新闻报》上刊登出来,骄傲的扬基佬像是被马蜂蜇了似的嗷地叫起来,全国对西班牙一片怒斥声。美国人骂声未绝,2月15号发生了大事。

派往古巴保护侨民的美国海军军舰“缅因号”于这天深夜在哈瓦那港发生爆炸沉没,266名舰上人员丧生。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缅因号”沉没,至今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古巴革命者干的。因为美国人准备承认西班牙政府在古巴的主权以换取古巴自治,这个举动激怒了激进的古巴革命者。但是消息传到美国国内的时候,新闻媒体对“谁是凶手”这个问题的回答几乎是一致的——是西班牙人干的。

《新闻报》在此事的报导上又一次独占鳌头。在事发第二天的首次新闻报导上,《新闻报》的标题是:炸毁缅因号是敌人所为。此外,赫斯特还悬赏50,000美元追查事件凶手。这种政治案件就像肯尼迪总统遇刺一样,查上一百年也没人弄得明白。赫斯特此举不过是一种高姿态罢了。

新闻效果倒是很明显。到了事发后三天,《新闻报》迫不及待地宣布,战争狂热席卷全国。对于西班牙人怀有贬义称呼的Spaniard一词已经在报纸上满天乱飞。没错,敌人就是西班牙,美国需要战争,没有哪个敢对此表现出怀疑态度。普利策在刚开始的时候还呼吁要审慎地对待“缅因号”事件,但是他也不能过于特立独行。4月10日,普利策在社论上要求政府发动一场“短暂而迅速的战争”。《新闻报》和《世界报》的这种态度得到了大部分报纸的正面回应。全国找不到反战的报纸。《纽约论坛报》、《纽约时报》、《芝加哥每日新闻报》等平素带有反战立场的报纸全部保持沉默。

百年前后的历史有时候是多么相像!

美国政府内部也不再是铁板一块。麦金莱总统对战争仍旧持反对态度(怪不得赫斯特和他作对!),但是共和党内部以海军部次长西奥多.罗斯福为首的少壮派要求宣战的呼声渐高,执政党有面临分裂的危险。战争已经成为解决争端的唯一手段。

尽管西班牙政府表现出各种和解态度,4月18日,美国国会还是通过法案准备对古巴现状进行干涉。战争就此爆发。幸灾乐祸的《新闻报》得意洋洋地在首页中缝里写道:你觉得《新闻报》的战争进行得如何?

战争并不激烈。但是记者们不这么认为。他们带着对战争的狂热向往投入新闻报导当中。总数达到500人的记者队伍分布在哈瓦那、马尼拉和波多黎各的广阔战场上,不计成本地向各自的报纸发送英雄的美国军人获得胜利的消息。每个人都渴望着战争,就连赫斯特自己也挥舞着左轮手枪参加了海战,并亲自跳帮到西班牙军舰上抓俘虏。没见过资本家亲自操刀上阵吧?这个举动就像要迪克.切尼到伊拉克去抓萨达姆一样。此举自然成为《新闻报》的重大新闻。

也就是这个阶段,美国的黄色新闻报导达到顶峰。夸夸其谈、大幅标题和不实报道充斥着各个版面。由于技术的进步,照片已经可以复制在新闻纸上。大量触目惊心的照片推波助澜,将黄色新闻报导推向高峰。到了1900年黄色新闻最为盛行的时候,全美国有至少三分之一的都市日报采用了黄色新闻格式。

在美西战争期间,《新闻报》和《世界报》展开的竞争导致两份报纸的广告量大幅度下降。赫斯特不会在乎这一点。对他来说,名气越大,资源就越多。精于打算的普利策却对此很不满。他知道自己在这场竞争当中已经输给了赫斯特。即使在报纸效益上两人的对局平分秋色(战争期间两家报纸发行量都突破150万份),但是在气势上普利策明显逊于对方。

狮子王老了,但是新的狮子王也无力打败他。《世界报》已经拥有了固定的读者群和稳健的办报风格,无需担心自己会被《新闻报》使用各种小伎俩蚕食。普利策自己所具有的敏锐的新闻感告诉他,黄色新闻的兴盛只是昙花一现。他预见到这股风潮迟早会过去。这个年轻的国家经历了内战后的躁动不安之后,依旧需要公正负责的新闻媒介作为整个社会运行的重要支柱。新闻,意味着责任。

美西战争之后,普利策退出了与赫斯特在黄色新闻方面的竞争。这样的竞争对普利策已经没有意义。赫斯特则继续沿着这条老路走了近十年。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威廉.鲁道夫.赫斯特

1930年在其事业的鼎盛期在18座城市当中拥有26份日报和17份星期日版报纸。此时普利策已经过世20载。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