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杂谈诗谜 -- 江城孤舟

共:💬51 🌺8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杂谈诗谜

作为谜语的一个大类,诗谜是何时何人发明的,已不可考,似乎也不登大雅之堂。但是历代稗官野史、笔记小说里多有记载,连正规的史书典籍里也偶有涉及,也算是充分体现了古代文人的聪明才智。只是有一点,许多诗谜作为谜语是成功的,但是作为诗歌本身来说,则艰涩聱牙,不算好诗了。而那些写得好的诗谜,往往又不为正史记载,只在民间口头流传。

全唐诗里就有这样的记载,说得是一个人到长安青龙寺拜访,多次被拒之门外后,在门上写了一首诗:“龛龙去东海,時日隐西斜。敬文今不在,碎石入流砂。”等到庙里的和尚反应过来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意思,想把这位给追回来的时候,早就找不到影子了。

今天的眼光来看,这是个极其简单的字谜。龛、時、敬、碎四个字各去掉一个偏旁,就是“合寺苟卒”——你们全寺都死光了吗!

但是这首骂人的诗谜就是堂而皇之地载于《全唐诗》卷八百八十七里,虽然作者姓名已经全不可考了。

同样的一卷里还记述了另一个诗谜,说的是大臣令狐绹去徐州大明寺游览,在西廊上看见一首诗:

“一人堂堂,二曜同光。泉深尺一,点去冰旁。二人相连,不去一边。二梁四柱,烈火烘然。除却双钩,两日不全。”

令狐绹自己是没猜出来,但他的幕僚破解了这个谜语:“一人”为“大”字;“二曜”,自然指日月,合在一起是“明”字;“尺一”是“十一寸”,合而为“寺”字;“点去冰旁”在“氷”(旧时“冰”的另一种写法)旁去点,就是“水”字;“二人相连”是“天”;“不去一边”是“下”;“二梁四柱,烈火烘然”是“無”字;“除却双钩,两日不全。”为“比”字。连在一起读就是“大明寺水,天下无比”。

原来这是先前一位文人来此饮茶后题下的赞美之词。从谜语上来说,这个谜采用了拆字、联想、象形等手法,已经很成功了。不过从诗歌的角度来说,根本就是词不达意。

不过由于全唐诗是清代人编辑的,所以以上史料的真实性未必就能确认,可能这两则故事是民间传说的变种也说不定。

根据清人的笔记,我们可以知道,在宋代王安石变法时,有人在东京相国寺题诗一首:“终岁荒芜湖浦焦,贫女戴笠落柘条。阿侬去家京洛遥,惊心寇盗来攻剽。”

这诗就算从字面上来看,也是一片荒凉的惨状,不会是给王安石唱赞歌的。但是极少有人反应过来,这首诗背后实际上就是直接攻击王安石的字句,只不过被字面掩盖住了。

“终岁”就是岁末,也就是“十二月”,合为“青”字;“荒芜”即田地长草,“田”上有“艹”是“苗”字;“湖浦焦”意即没水了,“去水”就是“法”字;“贫女戴笠”是“安”字;“落柘条”即“柘”字去“木”旁,为“石”字;“阿侬”是吴地的方言,“吴言”合为“误”字;“去家京洛”为“国”字;“寇盗”就是“贼民”。合在一起,全诗就是“青苗法安石误国贼民”。

个人认为这才是优秀的诗谜。不像前两首,一眼就让人知道是谜语,这一首诗如果没人(笔记中说是苏轼)提示的话,估计很少有人能往谜语的方面去想,因为它押韵合辙,而且刻画了一个具体的形象,很有迷惑性。

《今古奇观》中《苏小妹三难新郎》里就有诗谜,但是并不太好看。传说中关于秦少游写给苏小妹的诗谜,倒是有另一首意境很好,是这么写的:

“园中花,化为灰,夕阳一点已西坠。相思泪,心已醉,空听马蹄归。秋日残红萤火飞。”

稍有字谜常识的人都能猜出来,这是个“蘇”字。不过描写的画面,却是非常优美的。

不过这首谜语应该是民间的创造,因为苏小妹历史上并无其人。

也有些诗谜纯粹是文人的创造,但不是在生活中,而是在他们的作品里流传下来。最突出的就是《红楼梦》,在第二十二回 《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迷贾政悲谶语》里“元迎探惜”都有属于自己的诗谜,预示了她们的命运。在第五十回 《芦雪庵争联即景诗 暖香坞雅制春灯谜》众人先猜射灯谜,然后薛宝琴“将素习所经过各省内的古迹为题, 作了十首怀古绝句,内隐十物”技压诸人。按红学家的意见,这十首诗谜也是预示了不同人物的命运,但是谜底是什么,至今仍然无解。不过曹雪芹精于制谜与猜谜之道,应该是确定无疑的。

古人将猜谜称为“射虎”,以表示其难,以及成功后的成就感之大。说到这里我也留下一只“文虎”,给大家射,谜面是:

“大火流金,天地为炉,汝于斯时,伊周大儒。北风其凉,雨雪载途,汝于斯时,夷齐俄夫。噫!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于尔有斯夫。”打一物。

据说这个谜的作者是明朝的牛金星,就是李自成起义军里的那位。

上面谈了诗谜,不过我个人下了个定义,那就是谜面是以诗歌形式出现的谜语。下面本人想倒过来,说几条谜底是诗词的谜语。个人认为这样的谜语恐怕更有难度,原因很简单,因为谜底限定的范围太大,中国的唐诗宋词,何止成千上万啊,就算是打一名家名句,也是足以让人抓耳挠腮,百思不得其解的。再加上往往谜面给的信息少,就更增加了联想和推演的复杂性。

举个例子,我就曾经碰到过这么一条谜语,谜面极其简单,只有一个字“仃”,却要求打一句宋词!

我当时是苦苦思索了半个小时,但就是找不到头绪,因为谜面几乎可以算是滴水不漏,什么有用的信息都基本没有。结果看到谜底的时候才恍然大悟。

其实谜底的这句词算是大家都清楚的,“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谜语设计的可以算是精巧,而且如果逆向来猜的话,也不是太难。但当时就是想不到答案。猜谜这种事,有时确实是需要灵光一现的。

讲起猜谜,还有一个与此有关的谜语,也是打一句宋词,谜面也很简单:“自己猜谜”。

个人认为这个谜比上一个更有点变态了,因为谜底只有三个字——“亲射虎”。

熟悉吗?这正是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一句。其首阕云:“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等待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但如果不是灵机一动的话,有多少人会往只有三个字的“一句”上去想?

也有意境博大潇洒的谜语,如“金乌玉兔”(打七言唐诗一句),谜底是“万古云霄一羽毛”的,谜面和谜底都有一种独特的美感。

不过我曾经见过的最难的这类谜语,还得数这么一条诗虎。

传说这是袁公济与苏东坡一同赏雪。袁公济触景生情,突然出了一题要苏东坡猜射:“雪径人踪灭”(打半句七言唐诗)。

东坡当时心中暗惊:这谜难,而且新奇!什么算是“半句”呢?三字?四字?抑或是七个字之半?

可他是何等聪明之人,一会儿就想通了。 并当场反出一谜:“雀飞入高空”,也打半句七言唐诗,而且对袁公济表明:“我谜顶汝谜”,结果反而难住了袁公济。“顶”字又作何解?

原来两人所说的正来自于一句唐诗,恐怕连小学生都会背的杜甫的绝句:

我这样编排一下,估计大家能看明白了吧?可不是苏东坡的谜底“顶”住了袁公济么!

话又说回来,虽然猜射的时候极其痛苦,但欣赏这类的谜语绝对是一种享受,在享受之余,也得感谢前人的聪明才智,才能留给我们今天这样的艺术精品。

关键词(Tags): #诗谜#国学元宝推荐:张七公子,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