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水木社区历史版版庆征文]napolen满江红——失败的大迂回 -- napolen

共:💬6 🌺3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水木社区历史版版庆征文]napolen满江红——失败的大迂回2

细细品味起来,西南大迂回落得个这样的结果,实在是颇有讽刺意味。本来是要兀良合台来协助忽必烈进攻,反而变成了要忽必烈来帮助兀良合台撤退。本来是希望通过大迂回来绕过宋军的长江防线,结果却发现正面进攻的蒙军可以在长江上来来往往、畅通无阻,反倒是迂回过来的兀良合台差点被截在大江以南包了饺子。当忽必烈和兀良合台这两位大迂回的主将在长江北岸再次会面的时候,他们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如果想盘点一下这次西南大迂回起到了什么作用的话,还真是一件很让人头疼的事情呢。

大迂回帮助蒙军突破了宋军防线吗?没有。不论是1255年的四川之役还是1259年的京湖之役,从正面进攻的蒙军都独立的突破了宋军的防御,并不需要兀良合台来帮忙,反倒是兀良合台需要他们的帮忙才得以撤回。

大迂回在战略上对蒙军的进攻起到了重要的策应作用吗?没有。四川之役蒙军没有能够达成任何战略目的,在宋军纵深逛了一大圈之后结束了这次野游。京湖之役更是离谱,兀良合台尚未出军整个战略进攻就已经以失败告终。而之后的桂湘作战中也一直是忽必烈在手忙脚乱的设法搭救兀良合台,而不是兀良合台在策应忽必烈。

大迂回消灭了宋军大批有生力量吗?微乎其微。在南下大理的过程中,蒙军是消灭了一些敌人,但那都是大理军队或是当地土著。四川之役中,兀良合台一路被张实压着打,除了所谓“夺其船二百艘”之外没有获得过什么胜利,而张实军总共不过3万(这还是蒙古人说的数字,很可能有所夸大),兀良合台能消灭多少宋军呢?在四川之役的后期和京湖之役中,兀良合台一直是在宋军的据点之间钻来钻去,没有攻克过什么重要的城池,也不可能对宋军有多大的杀伤。

大迂回吸引了宋军有生力量,从而为主力的正面进攻创造了条件吗?有一些,但是并不多。得知蒙军入滇之后,宋军确实在四川、广西等地加强防御,因此从其它地方抽调了一些军队。例如1256-1258年,宋朝先后派吕文德、吕逢年入播州(贵州遵义)等地筹措对滇防务,又以李曾伯为广南制置使负责广西方向对滇防御,而且兀良合台在北上京湖的过程中也调动了一些湖南的宋军。但是这些宋军的数量都不多,远及不上正面战场。李曾伯以制置使之尊,节制的兵马不过15000,四川、贵州、湖南等方向的守军多半还不及此数。与正面三大战场动辄用兵十几万(如在京湖战区沿江阻击忽必烈军的宋军就有“兵十万,舟二千”)相比,这实在是个不怎么起眼的小数目。如果把参与大迂回的蒙军的占全军的比例和参与对滇防御的宋军占全军的比例做一个比较,相信前者一定远远大于后者。

大迂回扩大了蒙古帝国的占领区,从而加强了蒙军的实力吗?微乎其微。蒙军在大迂回的过程中征服了大理全境,设立云南行省,确实取得了一些地盘。然而,这块土地在当时还属于蛮荒之地,开发程度很低,无法给蒙军提供多少物质支持。而且地方平定不久,各种各样的反抗势力仍然此起彼伏,能保持稳定已经不容易,更谈不上大规模的获取资源。虽然京湖之役兀良合台军中有“蛮兵万人”,似乎是在云南征发的土著士兵,但这些部队一则数量并不大,二则质量也不见得很好,此后也没有见到他们有什么突出的战绩。而且此后蒙军再也没有从云南向南宋发起过大规模进攻,也就更谈不上从云南获得什么兵员或是物资上的支持了。

成果是这些,而代价又是什么呢?大迂回蒙军出发的时候,据伊朗史家记载“从东、西大军中每十人抽二人(南征)”,总兵力达10万人。就算这个数字有所夸大,但从领兵统帅是忽必烈和兀良合台来看,夸大的程度应该是相当有限的。经过数年征战,据拉施特《史集》记载10万南下大军最后剩下不到2万人,而这大概还只包括了征服大理过程中的损失,而没有考虑四川和京湖两役中的伤亡。兀良合台进军广西的时候手下只有13000人,其中蒙古骑兵只剩3000,虽然这不是进军京湖的蒙军的全部,但鉴于兀良合台本人在这支部队中,这应该是大迂回蒙军的主力所在。潭州之役时,兀良合台军连北撤都成了问题,要靠忽必烈的6000援军支援,由此来看,兀良合台军此时的总数大概顶多也就是万把人。从10万人到1万人,中间的差额虽然也包括了留守云南的军队和忽必烈带走的军队,但大多数还是损失掉了。因为向宋军后方出击毕竟是大迂回的主要战略目的,所以忽必烈不会带走太多人,而兀良合台也不会在云南留下太多守军,否则整个大迂回行动就没有意义了。从上面这几点综合来看,蒙军在大迂回过程中损失数万(如3-4万人)应该是个保守的估计。考虑到蒙军的总数也不过三四十万,这一损失对蒙古帝国来说是伤筋动骨的。蒙军重兵在大迂回的过程中被占用和消耗,为南宋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喘息良机,得以顺利完成山城防御体系的建设。宋臣李鸣复在《乞严为广西之备疏》中提到蒙军“入蜀之兵本三十万”,由于“忽抽二十万入云南”,导致四川方向宋军压力大为减轻。与蒙军在大迂回中所付出的巨大代价相比,迂回所取得的一点点收益是远远不成比例的。总的来说,从中国版图巩固的方面来看,蒙军征服云南确实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但从宋元战争的角度来看,这一迂回对蒙古人来说无疑是得不偿失的。

仔细品来,蒙军在金蒙/宋元战争中进行的三次较大规模的战略/战役迂回的成效都颇值得怀疑。西南大迂回的得不偿失上文已经详细论证过了。窝阔台攻蜀期间,穆哥的阴平迂回也是以黑色幽默而告终。就连一直被奉为迂回战术的成功范例的拖雷迂回,如果认真加以审视,也是大成问题的。在三峰山之战中,蒙古以拖雷军长途迂回宋境,以打破金军"据关阻河"的潼关——黄河防线。通过佯攻汴京诱使金军在潼关的重兵放弃天险回援,然后配合从正面渡过黄河的窝阔台主力,在野战中歼灭金军主力。这一战役虽然以蒙军全胜而告终,但其中真正成功的是其中“攻城打援”的部分,而非迂回的部分。被拖雷吸引到邓州方向来的是完颜合达、移刺蒲阿等人指挥的潼关守军,也有少量其他地方驻军,但没有发现有黄河防线的驻军。也就是说,拖雷的迂回并没有削弱金军的河防实力。而在这样的情况下,窝阔台军依然很顺利的突破了黄河(事实上,此前蒙军虽然有强攻潼关不克的记录,但还没有大举强渡黄河不过的记录)。这样一来,拖雷的迂回就完全变成了多余,蒙军大可直接从离潼关较远的地段渡过黄河(不用分兵迂回,蒙军渡河只会更加容易),然后佯攻汴京,围城打援。一样可以歼灭金军驻守潼关的主力,而且还省了很多事,不用冒迂回大军受挫或被各个击破的风险。

蒙军之所以对迂回战术如此钟情,是与其传统的围猎战术分不开的。奔驰于茫茫的草原大漠之上的蒙古骑兵,常常习惯于不与敌人(或者猎物)正面硬顶,而是迂回其侧翼后方,出其不意,形成合围,再趁敌人慌乱之机一举歼敌。对于草原大漠这种便于骑兵机动的地形来说,迂回的成本要远远小于正面突击敌人防线的成本,而且战术迂回的路程和时间都较短,通信问题也不会太难解决,容易组织迂回部队和正面部队之间的协调,加之易于达成突然性,能够攻敌不备。因此迂回战术在蒙古骑兵兴起的过程中曾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当蒙古人不加区分的把战术迂回扩大到战略迂回,地形由草原大漠变成崇山峻岭,路程由几十、几百里变成几千、上万里,时间由几天、几十天变成几个月、几年的时候,情况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迂回的成本加大了。在崇山峻岭中冒着满怀敌意的土著的不断袭击而行军的代价是惊人的,西南大迂回的蒙军并未经过大战就在这些持续不断的消耗中损失了大半的力量。在蒙古骑兵具备极高的机动力和突击力,而敌人又没有一个坚强的防御正面的情况下,正面突破常常比长途奔袭数千里迂回敌人后方更容易,从而使得整个迂回行动变得毫无意义。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阔端主力已经拿下了剑阁和成都,都开始回师了,负责迂回阴平的穆哥还没有过摩天岭呢。其次是战役的突然性失去了。由于路途遥远、地形崎岖,加上一路上不断遇到武装抵抗,迂回行动变得旷日持久。拖雷迂回宋境从1231年2月攻克凤翔算起,到1231年底进入金境,一共花了10个月时间。而西南大迂回更是为期好几年。敌人早就知道蒙军要从这个方向来了,战略的突然性完全丧失,战役的突然性也很难取得。再次是各部队配合行动的难度大增。在当时的通信条件下,相距几千里的两支部队要进行完善的战术配合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才会闹出当兀良合台出兵广西的时候,大汗其实已经死掉了的笑话。而兀良合台与忽必烈的援军也搞过好几次你来了我还没来、我来了你又已经走了的黑色幽默。正是由于没有考虑到这些变化,蒙古将领们常常低估了迂回的成本,而相对高估了正面进攻的成本。拖雷迂回好歹是赢了,在胜利的光环下迂回的问题并没有被察觉。穆哥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毕竟规模不大、损失不算太惨重,也没有引起重视。终于最后迎来了规模空前的西南大迂回,以惨重的损失给蒙古那颜们狠狠上了一课。

--

※ 来源:·水木社区 http://newsmth.net·[FROM: 222.64.49.*]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