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征文】风筝 -- 水风

共:💬45 🌺10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征文】风筝-续

大约小学的时候,风筝的流行达到了顶点。各种奇装异彩的风筝充斥了那几个春天。然后,当大家的口袋逐渐鼓起来,越来越多的游乐方式也就逐渐的流行开来之后,风筝的地位在一点点地消弱。上初中的那一年,祖父风筝的销量已经变得出人意外的差。眼看着清明就要过了,摊子上的风筝还是挤得满满的。一天晚上,祖父打开自己的宝贝箱子,沉思了良久,第二天,破例没有出摊,而是留在家里做起了东西。几天之后的周末,我们几个孙子辈的,陪着祖父再次到河滩放飞。

这次祖父拿出了真正的“风筝”,一种由薄铜片打造的,类似鸽哨的东西。当风筝飞起来之后,这个小玩意儿,会迎风呼啸,悠扬动听。另外,还有几个“老鹰吃小鸟”,就是一个小风筝,有套环,可以套在风筝线上,后面有一个碰簧,上面排了若干剪成类似羽毛的纸片。放飞的时候先把大风筝升空,当大风筝飞到一定高度的时候,把小风筝也给放飞起来。当小风筝快接近大风筝的时候,碰簧碰到大风筝上面的当头,弹开销子,纸片就会落下来。远远看起来,就好像老鹰把小风筝给撕碎了一般。这两种东西,当时虽然也有人做,但是非常罕见。飞是亲朋好友的,不会给你仔细观赏。祖父拿这两样东西搭配,吸引来了大量的观众。几个好事者当场就掏钱把祖父的这些小玩意儿给买了下来,顺便,还搭配上了若干的风筝。

那个时候,好像大家都是和和气气的好商量,没有强买强卖这一说。祖父的开价是几块钱一个“风筝”,10几块钱一只老鹰,买老鹰不讲价的话,很可能搭配给你一个“老鹰吃小鸟”。这个价钱,在当时大家普遍24块5工资的时候,的确不是一个小数目。那天回家的时候,祖父非常的兴奋。可以看出来这一天的收入,几乎抵得上他往常一个月的收入了。不过去年回家,有个朋友爱好风筝,托我问一问,一个高质量(扎、画俱佳)的老鹰,如果保证能起的话,要多少钱。价格竟然是2000多,还是有价无市,非托熟人走关系,买不到的。如果祖父在天之灵得知,不知道要如何感叹了。

那一年,各种各样的配套设施纷纷面世。风筝也成为昙花一现般的最后的灿烂。第二年,河滩改造工程开工,几千年来大家赶集、放风筝、打秋千、看花灯,买鞭炮的河滩地从此消失,变成了所谓的河边公园。风筝的放飞场地骤然减缩。虽然在北海,政府规划出了所谓的风筝放飞场,去者寥寥。而城市扩张计划也大规模开展起来,古老的城墙,被大半拆除。城外的空地变成了工厂和宿舍。周围的农田也逐渐消失,变成了一片片的住宅区。以往的这些传统风筝放飞场地也纷纷消失。

短短几年之后,我和弟弟不得不奔走在狭小的操场上,期望着我们的风筝能够躲避开周围的密如蛛网的各色电线、高压线。风筝的乐趣,也一去不复返。

很庆幸的,也许是很不幸的,祖父没有看到这些衰败的景象。就在那年的秋天,当送走一位难得来访的老友之后,祖父兴冲冲的扎制风筝一直到深夜。祖母觉得不好,起身劝时,发现祖父已经盘腿倚墙,仙去了。手边,是一只未完成的老鹰的骨架。

祖父扎制风筝,选料讲究,一定要当年带青头的毛竹片,泡在大水缸里过一个夏天,然后捞出来,用批刀分成小绺,去除内部的竹黄,只留下竹箐。然后片成竹篾。在小蜡烛头上细细的烤弯成需要的形状,然后用麻绳捆扎起来。晾干后,才开始糊毛边纸,等到来年一次放飞成功之后,才开始糊正式的宣纸。然后拿小号的毛笔细细画来。根据不同的形制,或工笔,或写意,色彩形制搭配的珠联璧合。一只老鹰风筝,从开始到完成,往往要花几个星期的时间。最后放飞满意之后,在两侧的兜风线上,小心翼翼的夹上护翼纸,上面带着自己字号的印章。

印章依然在,风筝却再也不可得了。

近来有旧日同窗送来照片几张,在一巨型广场上,稀稀落落的飞着几只风筝。问之何处,答曰鸢都广场。不解,“咳,就是当年的河滩地阿。”

一笑。

元宝推荐:landlord,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