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中国青铜器大观一(食器) -- 花差花差农民

共:💬9 🌺1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中国青铜器大观一(食器)

鼎-相当于现在的锅,煮或盛放鱼肉用。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 后转为礼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大克鼎(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司母戊大方鼎(商)

鬲(li,音历)-鬲是炊粥之具,《汉书》称空足鼎为鬲。青铜鬲的出现是在商代早期,形状多作侈口,有三个中空的袋足,其主要作用是增大与火的接触面积,以便炊煮加热。到商代后期,大多数的鬲有精美的纹样,用火加热容易熏黑,影响美观。于是,鬲逐渐演变成盛粥的器物。直至战国末年,青铜鬲退出生活用器和祭器的队伍。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伯矩鬲(西周)

甗(yan,音演)-相当于现在的蒸锅。全器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置食物;下部为鬲,置水。甑与鬲之间有一铜片,叫做箄。上有通蒸气的十字孔或直线孔。甗出现于殷墟时代,大致可分为连体甗与分体甗两类。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饕餮纹甗(西周中期)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四足甗,一般甗为三足,这是江西出土的商时期的四足甗,距推断当时当地已有高度发达的文明。

簋(gui,音轨)-盛食器和礼器。流行于商至春秋战国时期。铜器铭文作“毁”,相当于现在的大碗,主要用于放置煮熟的饭食。簋的形制很多,变化较大。商代簋形体厚重,多为圆形,侈口,深腹,圈足,两耳或无耳。器身多饰的兽面纹,有的器耳做成兽面状。西周除原有式样外,又出现了四耳簋、四足簋、圆身方座簋、三足簋等各种形式,部分簋上加盖。商周时多数簋体形厚重,饰云雷、乳钉等纹饰,少数为素面或仅饰一二道弦纹。春秋时期,簋的铜胎变薄,花纹细碎,有的簋盖铸成莲瓣形。战国以后,簋极少见到。簋是商周时重要的礼器。宴享和祭祀时,以偶数与列鼎配合使用。史书记载,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牛首四耳铜格伯簋(西周)

簠(fu, 音甫)-古书里写作“胡”或“瑚”。盛食物用。长方形,口外侈,四短足,有盖。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象首纹簠(春秋)

盨(xu, 音须)-饭食器,盛黍,稷,稻,粱用。椭圆形,敛口,二耳,圈足,有盖。盖上一般有四个矩形纽,仰置时成为带四足的食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晋侯父盨 西周

敦(dui,音对)-饭食器,盛黍、稷、稻、粱用。三短足、圆腹、二环耳、有盖,有的盖也能翻转过来使用。圈足的敦,盖上多有捉手。也有球形的敦。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三角云文敦(战国)

豆,用来盛放肉酱、腌菜一类食物的器具。以青铜做豆,源于新石器时代的陶豆,基本形制为上有盘,中有“校”(即长把),下有“镫”(即圈足),大多有盖,盖上有提手或环钮,可仰置。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嵌红铜龙纹方豆(春秋)

铺-盛食器,似豆。器浅如盘,具高圈足。铺始见于西周中期以后,流行于西周晚期至春秋之际。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鲁大司徒铺

关键词(Tags): #青铜器(当生)#食器(当生)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