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爆笑电影下载】给大家推荐《大史记》 -- OldBadBug

共:💬7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爆笑电影下载】给大家推荐《大史记》

千万别以为是司马迁的《史记》,咱推荐的是在互联网上流传甚广的搞笑小电影。好多人可能已经看过了,就不多罗嗦了,只附了《凤凰周刊》(凤凰网,北京)的一个评论。片子很搞笑,所以特别推荐。

下面《大史记1-3》的link,建议各位下载下来看。

《大史记》之1

外链出处

《大史记》之2 《分家在十月》

外链出处

《大史记》之3 《粮食》

外链出处

先打个招呼,文件都比较大(30~50M).小猫就有些难受了。还有,我试了一下,《大史记》之1,2的速度还凑合,《大史记》之3就比较慢了,可能因为是国内服务器的缘故。如果各位知道更好的连接,不妨回个贴知会大伙一声。

================================================================================================

人民到底需不需要"大话"?

文/西米

《大史记》不费一枪一弹就把大家哄得乐呵呵的和当年的网络文学和当今的DV一样,构成了对主流文字和影像垄断的冲击有人大胆预言:流行文化即将进入"后大话时代"

  "一天,小嗖风风地吹着,在一个伸手不见黑夜的五指里……"在带有某种地方口音的旁白下,王家卫电影《东邪西毒》的大漠风光在电脑屏幕上铺陈开来。人物还是那些人物,对话却不是那些对话,故事更全然面目全非。一会儿,姜文开起了英语学校;一会儿,茶馆里的老爷子声称"听说中国进了W.C";一会儿,张丰毅身着霸王戏装唱起了"东北人都是活雷锋"……

  这就是在互联网上流传甚广的影像作品--《大史记》。该片长约19分钟,以《鬼子来了》、《茶馆》、《有话好好说》、《荆轲刺秦王》等当代电影以及《苦菜花》、《智取威虎山》等革命电影为母本,将片断重新剪辑、配音后,一点儿正经没有地讲述了一个全新的当下故事。

  目前网络可见的"大史记"影像作品主要有三,第一种就是上述的《大史记》,大约出现于2001年底,盛行于2002年初,传播最广。标明名为"黑冰制作、小宝传播联合制作",是作为2002年贺岁片出笼的。由于后来出现了其它类似作品,故网络上习称其为"大史记1"。该片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内容多为针砭时事兼无厘头搞笑。就我的个人观影经验来说,它比冯导的一系列贺岁片摞在一起还有意思。(在此无意贬低冯导的艺术和商业成就,需要指出的是,《大史记》制作者既不用考虑票房也无须通过审查,故具有先天的优势。)

  被称之为"大史记2"的原名《分家在十月》,又称《讲述电视流氓自己的故事》,讲的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闹分家之际,人们勾心斗角的故事,长达30分钟。该作品标明作于2001年7月,但实际在互联网上出现的时间估计不会早于2002年3月,风行于2002年5月。《分家在十月》的母本取自两部前苏联经典革命影片《列宁在十月》和《列宁在1918年》,这两部影片曾经影响过几代中国人。制作者将影片中的人物分别安上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工作人员的名字,如"崔永元斯基"等,且惟妙惟肖地表现了这些人的性格和语言特征。整个剧情充满了调侃和尖刻的嘲讽。也许是因为涉及真人真事,该片没有署名。

  《大史记3.抢粮》使用的母本是1959年出品的抗战题材的故事片《粮食》,讲述的仍然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的故事,将鬼子抢粮的故事改造成了评论部的人争夺片源的故事,似应出自《大史记2》的同一班制作者手笔。

  《大史记2》和《大史记3》制作精良,看上去像是出自专业人士之手。该片在剪辑、配音、口型、音响效果、台词脚本以及剧情组接的完整性等方面,均极为考究,效果极佳,堪称经典之作。如果没有相当的专业水平和制作器材,很难达到这种效果。可以这样推测,是央视内部一小撮人士的游戏和泄愤之作。我破天荒第一次欣慰地发现,原来中央电视台拥有着如此充沛的原创力量和出色的制作水准。可惜,由于观众普遍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比如整件事的来龙去脉和人物关系等,也由于影片存在一定的个人攻击成分,这两部作品在娱乐性方面比《大史记》要逊色不少。

  作为一种创作手法,利用现有影像素材进行创作加工,从而形成自己的新作品,在中外新媒体艺术家中间已屡见不鲜。新鲜的是,该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娱乐性的短片通过网络传播,不再局限于当代艺术中心的展厅,而是迅速扩大影响,和当年的网络文学和当今的DV一样,构成了对主流文字和影像垄断的冲击。

  相声早已穷途末路,小品除了拿可怜的农民兄弟、上海小男人和广东暴发户开开心之外,也黔驴技穷。连一向以娱乐中国人民为己任的冯小刚导演也于日前黯然宣布:今年,他将不会拍电影给大家看了。原因是《天下无贼》的剧本老是通不过审查。好在,我们还有《大史记》。不费一枪一弹就把大家哄得乐呵呵的。

  文化观察家认为,《大史记》的流行,是从王朔伊始、周星弛建构、冯小刚推波的"大话"文化的延续,表明"大话"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创造性的阶段。也有人大胆预言:流行文化即将进入"后大话时代",《大史记》就是一个信号。

  《大史记》在文化特征上属于"大话文化"的变种。"大话文化"是对秩序和正统价值观的解构,它嘻皮笑脸地将一切神圣的裤子一把扯下,神圣的东西都是无价值的、可笑的。"大话"是不断的破坏和消解,突破了现实的压抑与限制,因其轻松和幽默而受到欢迎。主流媒体对现实的批判长期以来畏首畏尾软弱无力,"大话作品"的出现适时地填补了国内空白,以温和与机智的方式,进行批评与颠覆。

  "大话文"的初级流行阶段是对电影《大话西游》的迷恋和模仿,接下来是在互联网BBS等媒体上以大话的方式来瓦解经典文化和互相逗趣。但这两个阶段的"大话",均缺乏真正的原创性。也许是由于这种原因,自2001年下半年以来,风行一时"大话"逐渐减弱。《大史记》的出现,使得"大话"有了全新的表现手段和发展空间。尤其是像《分家在十月》这样的文本的出现,表明大陆的"大话文化"已经发育的相当成熟,完全可以跟其它媒质的原创性文化形式相媲美。由于影像的表现力,《大史记》在解构的力度上更胜一筹。各种文字经典文本几乎都成为过"大话"解构的对象,现在轮到影像经典了。

  《大史记》有着"大话文化"的基本特征:对经典文化母本的形式篡改和主题偷换,以戏谑性模仿的方式,瓦解母本的意义。跟"大话文化"的"圣经"《大话西游》不同,《大史记》更具有民间色彩和大众参与性;跟BBS跟贴不同,《大史记》更具有表现力和原创性,也更便于传播。随着计算机影像处理技术的普及和传输速度的提高,《大史记》类的作品显然会更进一步发展。

  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占据了主流话语、为国人所熟悉的是另外一种大话,即假话、空话。远有亩产小麦万斤的神话,近有山西繁峙县义兴寨金矿遇难四十六人仅报二人的鬼话。最经典的段子恐怕是某贪官揽着情妇看电视,见自己正在上面夸夸其谈廉政建设,他得意洋洋地说:"怎么样,我讲得不错吧!"

  如果是这种真正大话,人民恐怕要敬谢不敏了。如果是无伤大雅、博君莞尔的大话,那么还是让它来得再猛烈一些吧。缺了冯小刚,咱也不能就不笑了吧?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