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半原创】旧县志里的老歌谣 -- 与往事干怀

共:💬22 🌺4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半原创】旧县志里的老歌谣

几年前就下载了老家的旧县志,说旧也不太旧,是民国二十一年重修的,“他”字都用上了。 看到清嘴小麻籽兄的“另类童谣”一文,记起老县志中也有“民谣”一节,于是查找光盘,拷入硬盘。清茶一杯在手,且复习一下先祖们的“诗三百”。 县志中约录有民谣六十三首,以天干排“门”序,分为:甲:天时门、乙:人事(门),丙:农业,丁:儿歌、戊:古谣;共五门。“门”下细分小目,以地支为序,如农业门分为: 子:耕耘、丑:栽种、寅:收获、卯:常识、辰:副业。

时光虽已逝去七十余载,但其中歌谣竟有十分之三四,我也曾耳濡口诵过。竖版繁体中,间或一首熟稔,则如见老家故友,家乡话脱口而出,且不禁摇头晃脑起来。几次大笑之余,不由得想起小时在家乡时的情景。“思河与塔, 我心悠悠”。列写几则, 以观大概。

  下雨咧

  撇泡儿咧

  王八戴着草帽咧

  叫他摘咧不摘咧

 一巴掌给他打歪咧

小时候,下雨天,若看到有人戴了草帽,这首是我们的必备说唱曲目。“撇泡儿”就是用石子、砖片打水漂儿,天使爱米莉一个人在河边常玩的。县志注说,这是祈雨之词,“既言诚心祈雨,必不怕雨淋,既怕雨淋,必非诚心祈雨。凡心不诚者,众人共击之。此即恶恶同仇之义也。” 可我觉着不大对劲,大人们祈雨时哪有闲心“撇泡儿”玩?不过是一首儿童淘气的歌谣罢了,没有什么“大义”。 要说祈雨之词,下面这首童谣还算沾边儿:

  老天爷

 下大雨

收了麦子供养你

你吃面来我吃皮

剩下麦糠喂小驴

麦糠不就是麦皮吗?呵呵,还拿什么喂小驴儿?

羊巴巴蛋

用脚按

谁先按破谁是哥

打半壶酒

咱俩喝

喝醉了打老婆

打了老婆怎么过

拉着孩子唱秧歌

唱了一个糠窝窝

你一口

我一口

咬了孩子手指头

孩儿孩儿你别哭

从南来了你花大姑

给你买了个货郎鼓

白天敲着玩

黑夜打麻虎

注解中说这是沿街乞讨之词。麻虎,或叫麻猴、老麻(马)猴,运河附近人民吓唬小孩的用语:“再不听话,老马猴来啦”,此马猴相传是指隋朝监修运河的麻叔谋,据说此人嗜食小儿,后讹为麻猴。

板凳子歪

菊花开

花椒树

红骨朵

俺家娶个新媳妇

新媳妇

心也巧

手也巧

两把剪子对着铰

西瓜皮

铰袄袖

茄子打包钉个钮

棒子毛缨钉穗头

这新媳妇是够巧的,且善做无米之炊。“棒子毛缨”就是玉米缨子。这首歌谣熟练运用了“兴”的手法,下面这首则用了“比”:

小鸟小

老鸟老

小鸟本是老鸟抱

小鸟小鸟你今长大了

老鸟谁养他的老

这首和下首都是“劝孝”之词。这首好象是一个孤苦老汉倚着门框的自念自叹,下一首则活泼些,是一位年轻的母亲搂着孩儿坐在炕上,边唱边轻轻点着孩子鼻头,娇惯着、逗弄着自己的宝宝。

山老鸹

脖子长

娶了媳妇忘了娘

老娘背到山涧里

媳妇背到炕头上

但这首终不免仍有一丝恼怨和担心,下边这段就换了一个策略,打小就对孩子“洗脑”: 长大了别忘了娘的“厚”恩啊。

挂答板

唱刘海

刘海穿着花布衫儿

谁铰的

娘铰的

想起娘来怪巧的

谁做的

娘做的

想起娘来怪厚的

刘海就是那个爱戏金蟾的刘海,也是穷人家的孩子;原来他也喜欢穿花布衫儿。养儿子怕他不给养老,养了闺女,以后要跟人家姓。当爹娘的嘴里说养活闺女不中用,长大了又怕她嫁不好,临上花轿又哭一场。姑爷上来劝,乐坏全村人:

杜梨树

开白花

养活闺女做什么

拾起针来瞎缝跶

拾起剪子瞎铰跶

铰跶铰跶就会啦

吹吹打打又去啦

爹也哭

娘也哭

  姑爷过来劝丈母

  丈母丈母你别哭

  俺家还有二斗谷

  拉谷碾小米

  做豆腐

  饿不死你家秃丫头!

 舍不下女儿的爹娘,加上二百五的姑爷,凑成了一出喜剧。转过年来,姑爷和闺女抱着胖小子回娘家了,当姥娘的赶紧接过孩子来,先看看眉眼象谁,趁儿媳妇在外屋烧火做饭,少不了戏说两句:“糊涂姥娘瞎仗姨,最明白的是舅姆;外甥是狗,吃了就走”之类。孩子听不懂,小嘴一咧就要哭。姥娘赶忙说“不哭”,然后就轻轻拍着、摇着,哼起那首不知流传了多少年的歌谣:

  小老鼠

 上谷穗

 掉下来

 没有气

 大老鼠哭

 小老鼠叫

 一群蛤蟆来吊孝

 咕儿呱真热闹

 县志注:“此小孩初学言语,大人教之并籍以哄之不哭。练习语言之妙法也”。和 “小老鼠上灯台”词异而妙同。

关键词(Tags): #县志(喜欢)#歌谣(喜欢)#民谣(喜欢)#儿歌(喜欢)#老歌谣(喜欢)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