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移民的故事(二)探微韩人的前世之一 -- 矽藻

共:💬6 🌺1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移民的故事(二)探微韩人的前世之一

移民的故事(二)探微韩人的前世之一

矽藻

罗氏族与卢氏族。

古人同近人修族谱一样,喜欢为自己的氏族找一个比较辉煌的起点。罗人把自己连到了颛顼,卢人把自己连到了舜。个人以为罗人多半是因为能张天网(天罗)捕鸟的绝技而得氏;卢人呢,卢字按《说文》解释是一食器,从虍,多半与今天的彝族,土家族有点关系,是崇拜白虎的族群。

上古的经历过于飘渺。到了春秋的时候,罗人,卢人与楚人一起住在了苗蛮的地界上,也就染上了苗蛮的习俗,比方说崇拜蚩尤,过端午节等等。说起来,罗人,卢人住得近,比较靠南;楚人比较靠北,离周王室近一点。楚人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抱上了周王室的大腿。有了这挟“洋”自重的优势,也就眼馋起罗人与卢人的地盘了。先是楚庄王让屈瑕上,这个屈瑕,就是500多年后的屈原的一世祖。屈瑕轻敌,被罗卢联军大败于鄢水。《兵法》云:“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胜利并没有让罗卢能逃过宿命,西元前690年,楚还是灭了罗卢两国。

大概同属苗蛮之邦吧,楚人也没有在罗卢两地赶尽杀绝。不然老毛也就不会有罗荣桓做元帅;上井冈山也要打问号了,因为坚决跟他走的卢德铭也缺位阿,是吧?

亡国之余,两国人马作鸟兽散。罗人一大部到了长沙汨水之畔,留下了“汨罗” 的印迹。卢人一大部到了古代的辰州,即今湖南沅陵,在那里也留下了“泸溪” 的标记。两国的遗老遗少们以后就甘心做了楚的附庸,定居下来。如此过了几百年,战国七雄的争霸进入了尾声。秦人奔袭楚国的战略后方,包含辰州的楚黔中郡。楚人挡不住秦的南北夹击,开始东迁避秦。

在楚黔中郡的卢人大概最先体会到了有虎狼之誉的秦师的威猛,于是与旧盟友罗人一起,带上在长沙修炼的齐国方士韩终,又一次踏上征途。他们要离秦远远的,也不要跟老东家楚人掺和,走得越远越好。

乘着洞庭湖的波涛,他们进入长江。滚滚不尽的东流水把他们带到了长江口。面对着这茫茫的大海,何处是前程呢?楚地的风俗是“柔可克刚” ,讲究“无为而治” 。他们一定是把前程交付给茫茫的大海。好在长江口的洋面不是死水一潭。沿着中国的东海岸,有一股北上的暖流,就是不划浆,一天也可以跑15-20公里。从长江口直到山东半岛,这股暖流与从渤海湾出来的淡水流汇合,绕朝鲜半岛一周,在半岛的东部注入大洋。

点看全图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云:“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除了西太平洋的暖流可以借力,赶上季节,还有好风。水体比热大,冬夏温差小;相对的陆地夏季热,冬季冷。这种温差引起空气对流,外加上地球自转的速度,夏季有东南风,冬季有东北风。生活在洞庭湖之滨的卢人,罗人大概不乏看风操舵的高手。

多少年后一个叫辰韩的邦国出现在朝鲜半岛东部,之后罗氏族占了上风,摇身一变,新罗国登场。再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新罗,唐联手,朝鲜半岛的百济,高句丽走入历史。西元676年新罗统一朝鲜后的两个多世纪里,新罗文化成为韩国的主流文化。

唐《梁书》记载:

新罗者,其先本辰韩种也。辰韩亦曰秦韩,相去万里,传言秦世亡人避役来适马韩,马韩亦割其东界居之,以秦人,故名之曰秦韩。其言语名物有似中国人,名国为邦,弓为弧,贼为寇,行酒为行觞。相呼皆为徒,不与马韩同。又辰韩王常用马韩人作之,世相系,辰韩不得自立为王,明其流移之人故也;恒为马韩所制。辰韩始有六国,稍分为十二,新罗则其一也。其国在百济东南五千余里。其地东滨大海,南北与句骊、百济接。魏时曰新卢,宋时曰新罗,或曰斯罗。其国小,不能自通使聘。普通二年,王募名秦,始使使随百济奉献方物。古

这群人似乎很不愿意忘怀他们祖先驻足过的地方,一朝权在手,不用白不用。且看新罗之后的韩国地名:太白山,江陵,襄阳,汉阳,湖南……。新罗之后的韩国也有汉水,洞庭湖……。今天的韩国还设有有湖南大学……。

韩人也过端午,称之为江陵端午祭。祭谁呢?当然不是屈原。卢人,罗人东去的时候,屈子还没有成名。他们祭蚩尤。这大概也是端午节的本意吧?且看:

链接出处

如前所述,卢人当崇白虎,想来抗美援朝时候的志愿军能够有韩国的白虎团供奇袭,有白虎团旗供缴获也就不奇怪了。

楚地的土家族以禀君为开山祖,韩人以亶君为开国祖。汉字在流转中有“刑坏” 之说,这“亶”会不会是韩人抄汉字抄出毛病了,禀字“刑坏” 的结果阿? 

所以说阿Q阔气的时候,不但移民,还带着曾经的荣耀与家园一起来到新邦。好在没有听说中国的阿Q有小Q,阿Q的气概在中国已经少了不少了。

如今韩人还要一个叫高句丽的祖宗,中国不给。既然祖宗已经认上门来了,认一认孙子又何妨呢?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