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YC 仲尼弟子列传 之终结篇 -- 好猫如诗

共:💬6 🌺7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YC 仲尼弟子列传 之终结篇

仲尼弟子列传

颜渊篇

1.

关于颜渊,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这是孔子对颜回的评价。也多少让我想起了一个后人:雷锋。

雷锋也说过:“一个人做一次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 从道理上看,两句话是相同的。

我们姑且不论这两句话的真实性。就说一个书生,落落而居穷巷,抱影而守空庐,衣不蔽体,三旬九食。在这种情况下,连后世的司马迁也曾经痛心疾首的高呼:“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淡,未尝不呼父母也。” 然而这个书生仍然能够平静的接受命运交给他的一切,始终不渝的奉行他所信奉的夫子之道,这在精神上又是是怎样的修为啊。

我们看《论语》,其实只看见了一个字:仁。千百年来,“仁”到底是什么,很少有人能够说清楚。也许,在道家里,仁是道法自然;在佛家里,仁是慈悲;在伊斯兰教里,仁是爱。颜渊终生奉行的,就是他认定的仁,是克己复礼,是仁者爱人。有时候闭上眼,我仿佛看见了陋巷中苦修的身影,看见了那始终挂在脸上的安详。这时我的耳边,又会想起无门和尚的偈子: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心头挂,便是人生好时节。

难怪金刚经上会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2.

孔子曾经说过:“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这也是说颜回的。

晋朝的栾肇,对这句话是这样评价的:“用己而后行,不假隐以自高,不屈道以要名,时人无知其实者,唯我与尔有是行。” 栾肇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国历史上隐士成风的年代。中国对隐士的重视,比较早的是汉初的商山四皓。说白了,就是四个白胡子的老头,隐居在商山。刘邦几次想请他们下山辅政,都没有成功。后来欲废太子刘盈的时候,张良帮助太子请到了商山四皓。刘邦得知太子已得四叟,知道其羽翼丰满,终未重行废立。后来,隐士逐渐成为入仕的快捷方式。这才有了北山移文里面嘲笑的周禺,才有了“七仕七隐”的陶渊明。想必陶令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同时,眼角大概还在瞥着官道上的烟尘,心里盼望着皇封的诰书吧。如果生活在今天,这种人也许会是“东方之子”里面的嘉宾,也许会在广告上面打出:“有德隐士,待价而沽”的标语。

但颜渊不是这种人。

夫子得志的时候,他义无反顾的跟随夫子去了,没有一丝的迟疑,也没有娇柔的推托。他只是想成为一个好学生,继而成为自己理想中的仁者,修身、立德、传道、辅政,尽到孔门弟子的义务。夫子失意的时候,他也毫无怨言的退回到陋巷中,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我想,颜渊也是不会为五斗米折腰的,只是他没有向天下人炫耀。

从这一点上看,颜渊是个真性情的人。

3.

《论语》的第十一章,有一段颇为有趣的对话: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孔子由于长得很像不得人心的阳虎,在匡被当地人包围了。后来解了围,却不见了颜渊。直到好一阵过去了,颜渊才归队。于是有了上面的对话。

我猜,后来的慈禧太后对着病榻中的光绪皇帝,心中也一定在说着同样的一句话。但是话中的意思却已完全不同了。

颜渊当然不是盼着夫子早死,面对着他最尊敬的人,他只希望夫子和他都能够获得长久些,再长久些,让他能够终生侍奉夫子,也让仁的旗帜能够更好的传到各国。

面对父母,我们不仅是提携捧扶,畏其不寿,也希望自己能够长久的生活在父母身边行孝。颜渊对夫子的,大概就是这样的感情吧。所以夫子说过:回也视予犹父也。

而颜渊对夫子的,似乎还不仅仅是父子的感情。

当夫子在鲁国的讲堂,向弟子们传道时,弟子们的脸上都带着虔诚却又茫然的表情,这时,他也许会看见颜渊脸上会心的一笑。当夫子环顾四方,寻找能够将自己的道义继承发扬的人的时候,他更会想起颜渊。

夫子和颜渊,早已超越了父与子、师与生之间的情感。他是唯一真正理解夫子,真正读懂了夫子灵魂的人。

很多年以后,当夫子回想起颜渊的时候,他可能会觉得,颜渊与他,本就是同一个人,颜渊是他的影子,是他多年前的一个完美的梦,也是他心中永远的痛。

不幸的是,二十九岁那年,颜渊走了。“发尽白,蚤(早)死”。这一年,夫子五十九岁。

颜渊死后的孔子,一定是非常寂寞的。

子路篇

最初看子路,感觉他像是《水浒》里面的李逵,《三国》里面的张飞,勇猛,鲁莽,毫无心机。再看子路,发现了他是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或许还是个诗人。现在看子路,感觉他是如此的可亲可爱,忍不住要多说几句。

日本人井上靖曾经推测:孔子最喜欢的弟子,很可能不是颜回,而是子路。我以为然也,至少在颜回死后,子路逐渐在夫子心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他应该是夫子最心爱的弟子。

孔子喜欢他,因为他的人格,因为他的才干,更因为他对仁道的追求。

孔子曾经说过:“衣敝??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在这一身破烂的衣衫下,掩藏着怎样高贵的心灵啊。

子路是率直的,但绝不是愚蠢的;是勇猛的,但绝不是残暴的。对待同门,他亲切,仗义;对待夫子,他憨厚,忠诚;对待国家,他尽职,忘我。夫子曾经说他片言而可以折狱,这样的才能让我想起了三国的庞统,北宋的寇准。千乘之国,子路可以治其赋,这种游刃有余的政治才干,使得子路成为孔门弟子中的佼佼者。我读论语,时常为子路那文采焕然的快人快语折服。如果生活在后世,做诗人,他应该是挑灯看剑的辛弃疾,大江东去的苏轼;做军人,他应该是南征北战的诗人元帅陈毅,是横扫欧洲的历史学家巴顿。孔门因为有了他而亲切,活跃,国家因为有了这样的大臣而富强,我们周围会因为有这样的朋友而更加丰富多彩,阳光灿烂。

毫无疑问,子路是孔门弟子中,对夫子最为尊崇的一个。夫子的话,他终生颂祷,在讲堂上,他总是急不可耐的揣测,探寻夫子的思想。甚至有人统计过,《论语》中,子路是向夫子提问最多的人。

然而孔子喜欢他,决不是因为子路对自己的忠诚,这也正是孔子之所以成为孔子的原因。子路所奉行的,不是对夫子的愚忠,而是对至道的追求。

子路对仁道的追求,源于他和夫子相识之初。翻了一下史书,说他“性鄙,好勇力,志伉直”。这个小孔子九岁的人,大概是在集市上斗鸡赌钱的时候,冲撞了孔子。“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从此,子路就寸步不离的跟随在孔子身边。在陈蔡,他挺身执剑,保护夫子;在鲁国,他身先士卒,平定三家;在卫宫,他怒斥奸邪,舍生取义。子路的勤奋是可敬的,他的憨厚也是可爱的。为了使自己的行为得到承认,他一次又一次的问孔子:“子行三军,则谁与?”“君子勇乎?”孔子似乎看穿了子路的心思,总是将话题引到仁义上面。这时的子路,该会安静的退到一旁,在自省和思索中继续提炼自己。每每看到这些对话,我们都会发出会心的微笑。

然而子路并不是毫无原则的,他是弟子中唯一敢于向夫子提出质询和挑战的人。当他听了不顺耳的话,会笑夫子迂腐透顶,气得夫子大骂“野哉由也”。叛臣公山不狃想邀请夫子从政,耐不住寂寞的夫子动心了,子路立刻反对,逼得夫子不得不自我安慰一番,然后打消念头。而孔子会见了卫国的美女南子,更是让子路暴跳如雷。

关于孔子和南子的会见,《论语》中只有“子见南子”四个字。这四个字实在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想象和猜测。后人推测,孔子见南子是为了打通觐见卫灵公的门户。不过我更倾向于电视剧《孔子》中的演绎:春宫寂寞,风情万种的南子和正襟危坐的夫子间用一道纱帘隔开。夫子的琴声像深潭中的碧水一样平静无波,南子萧音幽怨曲折,绕梁不绝。大道不行的无奈,与独守深宫的哀怨,在琴箫的合奏中碰撞和共鸣在一起了。这时的夫子,心中升起的应该是感伤与怅惘吧。

我们说,仁者,人也。儒家的理论存在于他人性化的内涵。到了后世,这种人性化被对孔子的高推圣境和死板的道德规范所取代,儒家的学说也就丧失了他原有的光彩和魅力。

就是这样一次理智的会面,使得子路发怒了,他认为,夫子的行为背离了他一贯奉行的仁道。可以想象,在午后的阳光下,子路在庭院中揭穿夫子的行为,这样的场面将是怎样的尴尬。无奈中的夫子也只得对天发誓:“余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这时我对子路的敬重更增加了一分。正是由于有了他,才使得《论语》平添了几分的生趣、活泼。

夫子是我心目中的圣哲,而子路是我生活中的朋友。他行侠仗义,忠实豪爽。“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我想,大概后世所说的古侠士之风,就是从子路那里传下来的吧。他不会在他人危难时袖手旁观,更不会为了自己的安危出卖道义。甚至是为了素不相识的人,他也会倾囊相助,两肋插刀。孔子曾经说过“由也,不得其死矣”,他说对了。

卫国内乱,国公出逃,时为邑宰的子路慨然赴死。“食其食者不避其难。” 两千多年过去了,这句话一直还在我们耳边回响。在奋战中,子路身受重伤,盔缨折断,直到这时,他仍让没有忘记君子的准则。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 遂结缨而死。

子路是在追求道义顶点的道路上死去的。他可谓是求仁得仁了。与此同时,远方的夫子听到卫国内乱的消息,正在惊呼:“嗟乎,由死矣!”

我想,颜回死后,子路大概是唯一能够与夫子心心相通的人了。

子贡篇

子贡生活在那个时代,完全是社会的宠儿。他出生在富裕的大夫之家,他的生活是优雅的、精致的、高尚的。翻了一下外国的名著后发现,凡是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贵族子弟们,大都喜欢进行自我完美。譬如司汤达笔下的奥克塔夫,譬如托尔斯泰的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大概是带着同样的贵族气质,子贡义无反顾的投奔了夫子。但是他永远无法成为颜渊那样艰苦卓绝的悟道者,也不会做子路那样舍生取义的殉道者,这使得他最终没有达到仁道的顶峰。

然而子贡却是仁道最坚定的奉行者,继而成为优秀的传道者。

“富而知礼”,这是子贡为人的客观写照。“温、良、恭、俭、让”是这个贵族弟子的行事准则。子贡的生活经历,使他难以成为孔门中承前启后的人物,但是他的品质和悟性,却让他成为少有的几个能够读懂夫子心灵的人物。

这里先讲讲一个小例子,这是《论语.述而》中的一段对话: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剑走偏锋,颇有点像后世禅门的偈语了。

在孔门弟子中,子贡的行为是近乎完美的。这使得人们多次认为子贡贤于夫子。而此时的子贡,完全没有豪门公子的自大和傲慢,他对夫子的尊敬是真心的,对同们的友善也是自然的。他的地位使他更易于实现他的理想,他的才干使他最终成为孔门中的贤者。

齐国的权臣田常准备伐鲁,夫子为自己的家乡而忧心。子路请求赴鲁,夫子没有允许;子张、子石要求去游说田常,夫子仍然没有同意。唯独子贡准备出使齐国的时候,夫子同意了。

他信任子贡。

子贡在齐国的一出场就惊世骇俗:他劝告田常,与其攻伐弱小易得的鲁国,不如去攻打强大坚固的吴国---这当然令田常惊怒。于是又要解释:攻破鲁国,将会孤立您在齐国的势力,伐吴失败,只会让齐国君臣对您更加依赖,这样才可以控制大权。可以说,田常的野心,已经被子贡牢牢的抓住了。然而还要为田常找寻伐吴的借口,于是子贡又到了吴国。

吴王当然有心出兵攻齐,这样才可以进一步称霸中原。然而越国的勾践始终像一块石头压在心头。子贡转而游说勾践,让他卑词厚礼,麻痹吴王,终于挑起了齐与吴的战争。这时的子贡,不忘了参见晋君,将晋国的军队陈列于晋齐边境,使得中原大国全部卷入了这场战争。

后来战争的结果,齐国在惨败给吴国后丧失了太大的元气,很长一段时间内再也无力伐鲁。吴国的疲惫之师被晋国击溃,继而被越国趁乱攻占了首都,吴王夫差自杀,吴亡。越国在长期的忍辱负重之后终于称霸东南,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

所以史书说,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这种长袖善舞的才干,改变天下格局的气势,就算和管乐苏张比起来,也是不遑多让。

功成名就的子贡,又回到了夫子身边。一边做生意,一边倾听夫子的教诲。史记里说他家累千金。夫子晚年的生活,几乎完全是由子贡供养的。

夫子去了,弟子们成鸟兽散,只有子贡在夫子墓前结庐三年,继续自己和夫子的心灵对话。

关于夫子,子贡曾经说过:“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从这话中,我们分明感觉到了对夫子的敬仰。也许子贡在说这话的一刹那,意识到了财富与名利的虚无,剩下的只有对仁道向往。

孔门弟子中,子贡也许不是最出色的,但绝对是我最欣赏的。

宰予篇

记住宰予,是因为那句著名的俗语:朽木不可雕也。这句话就是夫子为了宰予发明的。其原因也很让人莫名其妙--就是宰予在学习期间午睡。

记得小时候上幼儿园,每天中午必然要午睡,我那时候不喜欢中午睡觉,因此总是挨阿姨们的小木棍。现在想起来,这些幼儿园老师们一定没有读过《论语》。

大抵在中国的古代,书生们是不敢午睡的,因为怕夫子发牢骚。偶尔有人忍不住睡上一觉,还有后人写个《黄粱梦》什么的来嘲讽。

后来有人说这是论语中的笔误,“宰予昼寝”四个字应该为“宰予画寝”。估计是哪个喜欢午睡的学者提出来的,可惜没有人买他的帐。后来读一些有名的家书家训,午睡都是十恶不赦的大罪,被严格禁止了的。而且还要找出一大堆的理由。

可是直到今天,我也弄不明白为什么夫子不同意宰予午睡。大概是嫌他的名字太难听了。总之,虽然宰予的口才很出众,他仍然是个不讨夫子喜欢的人。以至于当他向夫子请教五帝德政的时候,夫子会毫不客气地说:予非其人也。

宰予的下场也很惨:因为附同齐国的田常作乱,被全家诛灭。成了孔门的耻辱。

子夏篇

孔子曾经对子夏说:汝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

后来我常想,君子小人,是靠什么来界定的?

《论语》中倒是有很多关于君子的行为准则,有些人照着做了,但也未必是真的君子。尤其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君子,往往是小人最好的外衣。

有人说时间能够检验人的品质,这倒让我想起了一首古诗: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若是当时身便死,千古忠佞有谁知?

是啊,世界上终身道貌岸然的人数不胜数,又有几个人能够在内心始终信奉高尚的仁道,成为一个无愧于心的君子?相比之下,我倒是更喜欢《戏说干隆》里面的一句台词:所谓君子小人,不过是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心境罢了。

面对中国足球队冲出亚洲,每个人都笑,都跳;面对日本侵华的累累血证,每个人都会咬牙切齿,都会希望中国发奋图强。

然而面对生死的抉择,面对物质的诱惑,我们心灵的选择又是什么?

扯远了。回头说这个子夏,倒是始终按照君子的行为准则做事的。他是孔门的贤弟子之一。

子夏为后世贡献了两句名言:一句是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另一句是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通宝推:东学西读岛主,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