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让我们荡起双桨:花朵盛开 (0-引子) -- 归去

共:💬76 🌺13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让我们荡起双桨:花朵盛开 (1 完-刘炽与乔羽的那一年)

1954年,年富力强的刘炽与风华正茂的乔羽在《祖国的花朵》相聚了。

有个词,我小的时候常常从广播电视什么的听到,叫“体验生活”。大概是说,作家啊、演员啊,这些文艺工作者应该经常到厂矿乡村去呆上一阵,看看劳动人民是怎么生活的,这样才能创造出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

这个词现在似乎已经逐渐从汉语中隐退了。也是,现在电影一拍就是秦汉五代的,好像要“体验生活”也的确不太容易。

不过,当年刘炽乔羽那可真的是体验生活了。啊,具体地说,就是跟剧组的十九个孩子同劳动。

关于同吃同住啊,虽然目前还没有发现准确的史料。不过据说那时两位叔叔跟孩子们一起常常一呆就是一天。

至于同劳动,那就是同拍电影、同划船了。

“让我们荡起双桨”嘛,那还是先说划船吧。

据小姑娘一号赵维勤揭发:“乔羽叔叔划船划得特别好。谁没镜头,他就把那孩子揪住:走走走,划船去。”

乔羽是山东济宁人。这个济宁啊有个“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的微山湖。估计乔老爷爷在家的时候没少坐过(划过?)微山湖上的船们。

跟微山湖的船只相比,北京公园里的双桨小船大约有相当不同的风味。年轻人乔羽简直是沉溺其中了。

乔老爷爷也承认,自己当时常常一划就划一天,领着那些孩子到处划。

天天划啊天天划,到处划啊到处划。

五十年以后,乔羽老爷爷说起划船还眉飞色舞:“划船最舒服的时候就是,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凉爽的风。特舒服啊。”

划呀划呀,“乔叔叔”就划拉出了这么一首歌词。

点看全图

于是接力棒交到了久经考验的刘炽手里。

跟微山湖长起来的乔老爷不同,刘炽从小怕水。在乔羽兴高采烈地四处拉人天天划船、到处划船的时候,刘炽是因为孩子们的热情招呼才不得不硬着头皮上了船。

哈哈,上去以后,这么漂啊漂的,再看着小孩子们开开心心地嬉笑打闹。啊,刘炽叔叔也有了灵感。

呵呵,而且刘炽叔叔一写就写了两首。

刘炽偏爱的应该是第一稿吧。

呵呵,不过小演员们认为,第一稿是大哥哥大姐姐们的歌,第二稿才是孩子们的歌。

听了第一稿,我也同意第一稿是一首优美的抒情曲,不过,呵呵,多少有点少年维特与为赋新词的感觉在其中。

第二稿,按乔老爷的说法,那就是中国的船歌。

哈哈哈,如果乔老爷爷这里的船歌指的是《霍夫曼的故事》里的那首《船歌》的话,第一稿其实更形似。

不过既然是“中国的”船歌,第二稿倒确实更传神的传达出当时新生共和国的蓬勃朝气。

又是一句题外话,要真的说中国的船歌的话,我想我还是会选择罗大佑与齐豫合作的那首船歌。

不过,中国的孩子们童年的船歌却只会是已经永恒成记忆的“小船儿轻轻漂荡在水中”。

这是2005年崔永元《电影传奇》中《祖国的花朵》一集的结尾部分。

先看到的是乔羽以及小姑娘一号赵维勤,还有小姑娘三号吕大维,然后是大家熟知的定稿,最后还可以听到第一稿。

对了,其中有刘炽当时的照片哦,那我就偷懒不贴了啊。

[FLASH]http://www.youtube.com/v/AB94LOWa11M[/FLASH]

第一稿不赖吧。

五十年后,崔永元和他的同事们感叹,刘炽真是有才华,一稿不行,好,那就再写一稿,而且都那么好听。

呵呵,第一稿好听是好听,不过还是觉得好不过第二稿啊。(跟萨大的发酵黄油一样?

毕竟那是记忆深处的声音。

后来,就如我们大家都知道的,这首歌唱开了。有数不清的大大小小老老少少的孩子走到刘炽乔羽跟前:“我们是听着这首歌长大的。”

后来,刘炽跟一个这样长大的孩子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大家都被批判的那些年,刘炽说有一阵他要受不了了。

一天,押解他的车穿过北海,忽然他听到水面上传来的歌声……

也许当时孩子们仍然在愉快地歌唱,也许那不过是刘炽心里的声音。

即便那只是心底的声音,只要这声音依然响起,这声音就是德国二战废墟上插着的那一支鲜花,至少对刘炽如是。

哈哈,最后还是说点开心的事。

不是说,乔羽刘炽与孩子们同划船、还同拍电影嘛。

正式在北海拍摄的时候,北海封闭三天。

一个游人也没有好像不行啊,于是演职员工大家能上的都上吧。乔羽也开心地扮个游客,继续划船。

五十年里他一直以为自己在片子里。做《电影传奇》的时候,乔老爷爷也这么告诉崔永元了。

于是崔永元他们就找啊找啊,怎么也没找出来。后来一想大概是让导演给剪掉了。

乔老爷爷就这么乐呵了五十年。

关键词(Tags): #让我们荡起双桨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