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被活活吓死的中将-记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王耀武(1) -- woyan

共:💬219 🌺190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被活活吓死的中将-记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王耀武(2)

浙江战事结束,王耀武和他的补1旅就调往汉中扩编成师,军政部给他核发了第51师的番号,王耀武开始招兵买马当师长。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当年的黄埔四期同学因为开枪打死了老婆吃了官司,刚从南京的监狱里放出来,正在老家西安晃悠,听说老学长当师长了,就近来投奔,此人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张灵甫。 王耀武不嫌弃他是刑满释放人员,安排他在自己手下当了营长,后来张灵甫在抗日时屡立战功,升到74师中将师长,归根溯源,当然是多亏王耀武在关键时刻拉了自己一把,自然对老首长感恩戴德,两人一直保持着不错的交情。当张灵甫被围在孟良崮时,一直与济南的王耀武保持着联系,当他最后向王耀武诀别的时候,据当时在王耀武身边的73军参谋长马培基回忆,王耀武在办公室里手握话筒,当场泣不成声。

1937年七七事变后,王耀武的五十一师从汉中调往上海,参加淞沪会战,至此,王耀武开始奠定其抗日名将的地位。

当时五十一师的作战任务是,和友军一同坚守在吴淞口附近以罗店为中心的阵地,阻止日军从海上登陆,打破日军从川沙登陆经罗店直趋嘉定,并切断京沪线的企图,因此罗店的得失关系整个战局。当时日军发挥海陆空协同作战的炮火优势,向罗店发动多次猛攻,打的国军困在阵地上抬不起头来。而王耀武一到罗店,就利用夜晚,率部队进行逆袭,打了个日军措手不及,一举击毙日军联队队长竹田和炮兵联队队长莫森,受到总部通报表扬,上海数家报纸如《申报》、《大公报》等均报道了五十一师战绩,还在头版刊登了王耀武的照片。

淞沪会战失败后,五十一师与俞济时的五十八师合编成立七十四军,俞济时为军长,调往南京参战,戍守南京东郊淳化镇,湖熟镇等地。因战略指挥的问题,导致全军伤亡惨重,不得不撤往长江北岸,当时由王耀武负责殿后。因唐生智带头逃跑,导致指挥混乱,王耀武被困在城内,眼看日军破城在即,多亏第36师1个排长用绑腿系成绳索才将其送出城外,王出城后长江岸边已经无船过江。正在非常紧急之时,军长俞济时派副官带一只小火轮来接,才得以脱险。此战后全军撤到浦口整编时仅剩4000余人,不得不调至湖北沙市休整,补充兵员。

38年武汉会战,74军参与万家岭歼灭日106师团的任务,此战中张灵甫亲率敢死队奇袭张古山,一举击溃日军防线,开始扬名立万。而王耀武也因指挥有方,战后升任七十四军副军长仍兼五十一师师长。

1939年9月,军长俞济时改任第十集团军副总司令,向蒋介石推荐王耀武。于是校长在重庆再次召见并升任其为74军军长,又把王耀武好好的感动了一把,后来写自述,还念念不忘说,"那时非常感激蒋先生对我的赏识,我下决心把74军整训好,使其成为纪律好、能作战、不怕死、听指挥的部队。"

一九四一年春,以74军为主力的第19集团军在江西上高重创来犯敌的第33、第34师团和第20混成旅,毙伤日军少将指挥官岩永、大佐联队长滨田以下15000余人。上高大捷被何应钦称为抗战以来最精彩之战役,74军功居首位,荣获最高荣誉的飞虎旗一面,王耀武获青天白日勋章,战役指挥官罗卓英则在战报中称赞74军为“抗日铁军”,至此74军在国民党军队中获得绝对主力的地位,类似于共军中后来万岁军38军的地位。

此战对日军的影响也很大,此后在日军的战史中,74军被称为“虎部队”,上高之战后,日军专门告诫各部,今后对王耀武将军的第74军作战,要特别注意,第二次长沙会战时,当有情报得知74军从江西出动时,阿南惟几的“军司令部顿时为之震动”。

1943年11月七十四军五十七师在人数和火力都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死守常德16天,在抗战中少有的使日军伤亡人数超过国军。此战后王耀武被提升为二十四集团军总司令,下辖第73、74、79、1OO军,蒋并特批王可自行决定集团军内少将以下人事安排,自行选送高级将校到印度战术学校受训,并可优先进行美械调整。

1945年1月,国民党军事当局为了加强陆军装备,作反攻的准备,成立了陆军总司令部,以何应钦为总司令,下辖四个方面军,王耀武以黄埔三期升任第四方面军司令官,与老资格的卢汉、张发奎、汤恩伯等三个方面军司令并驾齐驱,其破格越升之速,在军界殊为罕见,令其同辈望尘莫及。

1945年4月,国民党陆军第四方面军司令官王耀武亲自指挥湘西雪峰山战役,历时近两月,击溃以坂西一良中将为指挥的6个师团,共伤毙敌28174人,俘敌军官17人,士兵230人,战马347匹,火炮24门,机枪200挺,步枪3000余支,其他战利品20余吨。事后王耀武回忆说:如果当时不是何应钦亲自打电话说蒋介石要在国民党的六大上宣布雪峰山大捷,必须提前结束战斗,而不得不放一个口子让剩下的日军逃走的话,再打上半个月就可以全歼日军。

此役结束后,王耀武达到了自身荣誉的顶点,获美国金质自由勋章,并获选国民党第6届中央执行委员. 当时他年仅40岁。以至当时国军内部曾有一个顺口溜叫“三李不如一王”。三李指李仙洲、李延年和李玉堂,均为毕业于黄埔一期的山东人,而一王指王耀武。论资历,王耀武最浅,三李早年的军阶也都比他高,可是到了抗战结束时,王耀武已经是一个方面军的司令长官,手里的部队不是王牌也是嫡系,三李官最高的也不过是个军长。

45年8月日本投降,王耀武主持长沙、衡阳地区的日军受降工作,在长沙接受日军第20军司令官坂西一良授刀投降。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