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迎春诗】题马远画《山径春行》--我先来献丑 -- 雪个

共:💬86 🌺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关于宋马远【山径春行】中的意境转贴一文,谈点看法

【前言】

此画主题是【山径春行】,点名题意,就是游玩,不是失意文人跑到荒郊野外言志。古人春季都有踏青的习俗。春光明媚,柳色青青。大自然的亮丽是自然恩赐给人类宝贵的礼物。

非常不同意那时兄的“话说回来当间儿站的高人雅士有鸟不听,有花不看,有琴不操,瞩目仰望,抚须长叹,所为者何?---画外孤鸿呼之欲出,非有不可.”

画中人分明是颐然享受着春天万物的清新。画只是记录了这一刻的情景。如果拿照相机连续拍一个人从“作准备活动”到“跳入水中”的过程。我们不能拿着“作准备活动”的那张照片说:干吗穿着游泳衣不游泳。有鸟不听,鸟音分明在耳;有花不看,分明嗅到花香。我也看不到在这么好的春光里为什么要叹气。大自然的天籁声音使得画中人陶然忘我,不正是人与自然心意相通的自然反应吗?

以下是原文

宋 马远

山径春行 册

绢 设色

27.4 x 43.1公分

春天的江南,云淡风轻。一名儒雅的文士,带著携琴的小童,漫步于山径间。溪旁的柳树,抽出了细柔的新芽,引来了一对黄莺,在枝梢上愉悦的鸣唱著。他站在溪旁望著它们,捻须微笑,陶然地沉浸在初春的生气里。

  宋人画图,犹如画诗;到了南宋,尤其如此。春和景明,正是四季里最适合外出赏花、踏青、访友的季节。在这幅马远的「山径春行」里,画中高士外出春游,享受的,无疑就是宋代理学家程颐笔底下所谓「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的春景!在这样的春景里,高士的衣袖触动了野花,野花轻扬飞舞,惊动了原本在鸣唱的鸟儿,也说明了画里的诗情,正是由南宋宁宗的题诗:「触袖野花多自舞,避人幽鸟不成啼」转化而来。

  马远(活动于1190-1224)是南宋著名的画院名家,所画的山水多简括而清润,影响后人甚深。在这幅作品里,画家著墨不多,但巧心的布局、丰富的线条、以及如轻烟薰染般的淡墨,却将春山的润泽,与浸淫于春光中文士陶然的情态表露无遗。以有限笔墨,描绘无穷的余韵,正是此画动人心弦之处。

马远,先世河中人,后徙居钱塘,南宋光宗、宁宗朝(西元1190-1224年)为画院待诏,号钦山。祖父兄子世代均以画名。画山水更能以临安风光为题材,取景重心,偏置画幅一角,故其构图有「马一角」之称。

  江南春晴,小径上柳条长出嫩芽,下杂灌木野花。高士白袍,头戴漆纱笼冠,捻须闲吟。宽袖触动了野花,惊吓树稍上的一对黄莺。一童抱琴相随,似是寻胜觅句,又似赴约访友。宋代画家自署名款,往往于石隙树根,不引起人注意处。本幅名款署于幅左下角,盖不欲与画题争胜。斯时亦无有画家一体统筹「题语、位置、画境」观念。画院画家,画上所见同时代题语,率多出于帝王帝后之手,尤以徽宗为肇始。南宋诸帝亦雅好艺事,画院重振,名品中题语颇多出于帝王、帝后之手者,如本件是宁宗所题。

  相传宋画院以诗试画士。(注)画院画家,依帝王出题作画,或画成后呈核,就景成诗。本幅人物行动中所成意境,恰如画上题诗:「触袖野花多自舞,避人幽鸟不成啼。」但也让人写想起此境是从宋人程颐(1033-1107)「春日偶成诗」:「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转化而来。画境透过诗句文字的传达,更能明确的引起欣赏者的共鸣,此是一例。

  幅左柳树相交叉,前方一枝横斜直上,上挂垂丝,出枝长而条畅,造形上即所谓「拖枝马远」之特征。马远用笔沉厚,见于柳树干及岩石之轮廓,又画人物衣纹,下笔重若钉头,收笔尖如鼠尾,但行笔又略颤掣,极具变化。用墨则轻重若有似无,层次极多。

(王耀庭)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