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周末股市观察】做多是硬道理 -- 陈经

共:💬39 🌺10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周末股市观察】做多是硬道理

1993年开始有中资企业到海外上市,主要是香港市场。至2005年,海外上市的310家中资企业流通市值3700亿美圆,是同期A股市场的二倍多。这些企业80% 都是国家垄断型资源的优质国企。当时预计,2至3年内仍将有100家海外上市。后来,交行建行工行中行果然陆续到港上市。

2000年中石油、中石化在香港IPO询价。外资机构联手操纵数次压价,发行价从2元多一直降到1. 3元,最终市盈率低到6倍才发行成功。外资机构压价成功,却包吃筹码,长期持有,光分红就收回很多成本,获利十倍以上只是时间问题。2006年中国电信想在香港增发融资上为可能的3G项目作准备,外资机构再次联手打压股价,企图让中国电信低价融资,导致中国电信股价长期落后于指数。后来到香港上市的几大银行和优质国企一样,纷纷承诺了较高的股息率,真金白银大笔派现。香港基金经理狂言内地大型企业到港上市,至少能让港股市值再翻倍。香港所谓的繁荣,就这么回事。

这样的问题数年来让我一直十分愤怒,可是没有办法。企业要融资,当时中国银行系统已经不堪重负,几大银行技术性破产,无法承受。国内A股根本无法进行任何融资活动,动不动就大跌。这可能是新中国国家资本发展史上最黑暗的阶段,多年来损失近万亿美元。

我们心平气和地说,这是因为中国舆论环境、决策层对国家资本要怎么发展没有头绪,没有远见。也并非光决策层不懂,全民都不太懂。当时没有人认识到国有企业股份的巨大价值,拿出一小部分到海外上市,盘活资产也是正常想法。象我这样几年前就开始持续唱多中国的,确实只是少数人,决策层自己都没信心。其实前两年不少人也认识到国企海外上市被人欺负、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如人大校长纪宝成。提出的种种对策,基本是想让香港加强监管、改变制度设计,着眼点在香港,现在看来是本末倒置。

但中国不知不觉中,其实已经具备了革命的条件。实体经济的正反馈循环,终于演变成了资本增长的正反馈循环。一场突出其来的超级牛市,将整个事情翻了过来。我认为这是一场伟大的资本革命,不是境内外别有用心的唱衰分子们攻击的泡沫游戏。到目前为止的结果来看,至少我是出了口恶气。A股的上市公司融资活动已经是,而且也继续会是全球最火的,新股、增发、配股均能高价顺利完成,这能极大地促进国内企业的发展。象西部矿业这样本计划到香港上市的好股,在A股迅速翻倍。中国企业用不着到境外市场受鸟气,就在自己的资本市场自力更生良性循环了。

以万科和中信证券为例。一通猛涨后,它们同时高价增发成功,资本实力暴发式增强。万科拿地建好房子,中信搞收购或打新投资好企业,业绩有保证,这增发也就是成功的。我们很难看出什么人的利益受损了,也许是外资吧,它们没有了廉价收购万科与中信的机会,而过去这种机会大把。同样受益的还有A股上市的银行。银行系统从股市高价融资增强资本金,贷款业务就有底气,业绩就更好,高价也就值了。这都是正反馈,好得很。有这么一个牛市在,很多中央过去头疼的问题根本不算个事。

这一切,都是做多的成果。如果只盯着泡沫崩溃的危险,就不会注意到超级牛市的极大成果。就和中国实体经济一样,如果只盯着那些人所尽知的毛病,根本就无法理解为何中国这些年势头如此猛。所以,做多是硬道理。我可以肯定,尝过牛市的美好感觉后,中央决策层比瞎忽悠泡沫论的人更知道牛市的好处,是站在坚决做多这一边的。境外机构当然希望中国资本市场完蛋,最好象前些年那样变成千点,它们才有大便宜挣。

前些年我说中国不缺钱,是指无论境内境外,搞建设不缺钱,实体经济走入正循环。现在有相当可能在财富效应上也走入正循环。股市好,公司不缺钱,经济活动顺畅,中央来钱容易。社会保障顺利推进,人们理财意识更强,更有钱投入股市,继续支持超级大牛市。股市获利了就敢于消费,鼓吹了多年的向消费社会转型更易实现。我认为现在是循环初期,各种循环效应还不太为人切身感知。现在人甚至压缩消费来买股,怕影响了挣钱,这就还是泡沫论心态。

当然,这一切需要有计划地进行。令人欣慰的是,中央还是相当明显地在主动实现股市的战略意图,在搞国家做庄。在资本市场上,我很反对市场决定论,有效市场论这些空洞的理论。搞实体经济要以市场需求为核心,谁也没那个本事去完美计划。但资本市场正好相反,越是有明确可行的合理规划,越是容易导入良性循环。放手让市场去瞎博弈,政府只管坐地收印花税,是一种碰运气的方法。

以前说中国股市是政策市,种种黑暗现象都推到政策身上去,于是说要靠市场。我看以前没搞好,是因为政府实力不够,自己焦头烂额想从股市捞钱填国企窟窿。没那个实力,还要国家做庄,反而搞坏了事,搞成了恶性循环,真还不如把股市关了算了。但时来运转,政府实力够了,中国钱多了,那再来政策市,威力就无穷。

最近有一种倾向,就是把A股牛市和日本泡沫相比,说到头也是崩溃了事。我看这是表象式的观察。如果具体观察一个个企业,特别是那些垄断行业的国企,它们凭什么不值那个价?13亿人的需求发展起来,和发达国家总人口一样。相关行业又是垄断的,市值不是世界第一能是啥?不把世界第二扔下一大截都算是白混了,除非这第二也是中国企业。日本泡沫顶点的时候1亿人支起世界一半的市值,这消费水平对应市值就特别离谱。日本人也是人,基本需求也就那些,只好住在一亿日元的房子里这样来撑。

中国不用这样,房价就算不再涨了,城市化一直进行下去,万科房子越建越多当然是利润继续大增。这又没什么难度,批完地就上水泥钢铁。也不要啥中国一时弄不出来的高科技,多些人进城消费,中央印钱做这些事就行了。现在没有什么环节卡住了行不通,以前确实是不少不畅的地方。所以现在经济增长随便就上10%。这些事可以关起门来自己做,甚至和国际经济波动没关系,长期以来确实没哪年停下来过。国际经济如果陷入衰退了,我看中国甚至要靠这套办法挺过去。这个循环的尽头还早,大把中国人消费水平很低。

股市,确实是实体经济的表现。既然中国经济是在顺当发展,现在又是资本时代了,股市它就会是个超级牛市。为什么超级?因为起点不正常地低,发展过程中,正向力量又不正常地大,就是上周说的钱多。如果以后银行存款与股市流通市值比率较为正常了,那就不会这么超级了。只要人不想存钱进银行,或者银行里仍然能拿出无穷无尽钱,它就是会是个超级牛市。钱多又做多,道理就这么简单。近期的一段时间,就会是这样的局面。

当然,认得清这个道理的人肯定是少数,大多数人在琢磨绝对点数、估值模型之类的东西,琢磨啥时大调整,啥时见“大顶”。充分换手之后,在买股的钱面前,绝对点数、估值模型都相当于扯淡。你有多少钱想买股,我就能给你估出象样的理由,只要比存在银行合算,又相信未来会好,一切搞定。当然,老拙琢磨的“优中选优”无论什么时候都是有价值的,这个不是扯淡,优中选优的股涨得最多,跌得最少。

从理论上来说,选择股票、还是现金、还是消费,是未来价值与近期价值的权衡。那些特喜欢消费,或者把某些过度消费当必须的国家的人,就很喜欢近期的事,甚至愿意借钱消费。它们对钱没有耐心,极端的连现金都不要,等不及地刷卡把未来的钱花掉。对于比现金更需要耐心来实现其价值的股票,当然是恐慌的很。一出股灾就很可怕,都不要股票债券要现金,流动性立刻死球,它们内心里不认为股票是钱,只是因为会涨才买的。中国的国民心态正好相反,特喜欢存钱,特喜欢未来钱多安心的感觉,现在猛消费过把瘾就死的月光族行为,不是社会主流。这样的心态,其实特别适合做多股市,因为对股票的时间价值相当认同,不急着变现。中国股民也会恐慌,那是因为怕大跌才扔(注意和发达国家股民的区别),平盘或者稳步增值都能接受,比银行存款利息好就行了。中国股民基民其实好胡弄,恐慌情绪一起,大跌苗头一起,中央派支国家队抄底就搞定了,防止非理性恐慌崩盘比较容易。

天时地利人和都有了,做多就是硬道理。这也是我最近不怕跌的原因,我认为人们慢慢认清了大道理以后,间歇性的恐慌情绪会慢慢习惯,波动幅度会减小。当然股指毕竟越来越高了,涨大也不容易。所以我认为是平台式缓步推进,近两周来看确实是如此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