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老拙侃股票80】实盘第27周汇报 ——半年浮盈157% -- 老拙

共:💬119 🌺20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文摘】中信系:领跑者的魅力与压力

2007-9-20 10:22:00 代码:601998 作者:华观发 来源:  出处: 21世纪经济报道

--------------------------------------------------------------------------------

分化与组合,整合与被整合。

  过去3年,中国证券业的版图被重新分割,领跑者与被领跑者泾渭分明。

  南方证券、闽发证券、大鹏证券等30家高风险和严重违规的券商被一一关闭;第一证券、金通证券、天一证券等35家问题券商的优质资产或被托管或被收购。

  在监管部门、创新类券商、外资三方力量主导下,年轻的中国证券业实现了第一次行业大集中。

  以中信、广发为代表的创新类券商成了最明显的赢家,它们通过对一大批问题券商和风险券商的托管、收购,迅速实现低成本区域扩张,市场份额增长显著。

  同时,以汇金、建银投资为代表的中央国资通过财政注资、财务重组等方式同样成为这场变革的赢家。

  借助于如火如荼的本轮牛市,汇金系、建银系悄然成型,成为国内券业版图中名副其实的新势力。

  对于需要不断发展、提高行业集中度的中国证券业来说,"券商系"概念也许就是一个时髦的代名词。

  但现实似乎并没有如此简单。

  8月底,"行业整合和业务创新从行政措施为主向市场化方式转变",已被证监会列为新的常规监管时期证券公司监管工作九个转变之一。"这主要是针对券商的集团化战略和一些业务创新而言,"权威人士如此解读,管理层正在考虑大型优质券商完善组织体系的问题,已经开始研究在中国法律制度之下,如何结合国外实践证明比较好的做法,推出国内券商集团化经营模式,如何有效控制风险,形成怎样的组织体系等。

  有消息灵通人士称,大型券商集团化经营的相关规则有望年内出台。

  毫无疑问,随着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期限将至,以及混业经营的步伐临近,券商行业再次分化与组合,合纵连横的时代必将开启。

  整合已是中国券业所必须持续面对的现实。

  对于正在或已经形成的"券商系",随着全行业整合趋势的继续,它们的印记将格外引人瞩目。

  9月19日,中信证券(600030.SH)收盘84.61元,今年以来的涨幅达309.02%。

  "领跑者的每一步都会引起高度瞩目。"9月19日,南方基金一位基金经理这样解读国泰君安证券金融行业资深研究员梁静的一份评级报告。

  5天前,梁静在半年之内第四次对中信证券给出增持评级。

  梁在报告中指出,该公司日前获得直接投资业务试点资格,对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华夏基金)的全面收购也获正式批复,华夏基金与中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中信基金)已具备合并条件,预计合并最迟将在明年1季度完成。合并后,新基金公司将领跑整个基金业,按照2007年半年报的静态数据测算,合并后的基金公司管理规模将达1453亿元,市场份额较第二位高出14%,该公司整合基金管理业务,在公募基金业占据领先地位的目标已经实现。

  "预期2008年,包括资产管理、衍生品创设、金融期货、直接投资以及融资融券在内,创新业务对营业收入的贡献将达20%-30%以上。"除在报告中维持增持评级外,梁静坚持看高中信证券到百元的观点。

  由传统盈利模式转向新型盈利模式,是我国券商经营走向成熟和迎接外资投行挑战做出的必然选择。

  "凭借过去几年的低成本收购,中信证券的卖方业务在行业里已取得明显优势。此次,能在买方业务上再次占据有利位置,说明其已具备行业领跑者的资质。"上述南方基金基金经理指出。

  新一代领跑者

  8月30日,中信证券3.34亿A股公开增发落定。增发价格74.91元/股,创A股发行价之最,250亿元增发融资额亦接近历史最高额256亿元。

  中信证券净资本规模由此轻松跃过400亿元,这让忙于增资扩股的国内同行唏嘘不已。

  作为唯一一家IPO上市的A股证券公司,中信充分意识到了手中握有竞争"利器"的优势。

  去年6月,A股再融资刚刚开启,中信证券就闪电般向国寿集团及中国人寿股份有限公司(601628.SH)进行了非公开定向增发,让其净资本规模首次突破百亿元级别。

  "2003年,当我们果断砍掉自营以及资产管理业务时,也许没有人会想到我们能有今天。"近日,与本报记者交流时,中信证券董秘谭宁依然保持其一贯的低调口吻。

  但是,当谈到上述两次增发的战略意义时,他再次强调了中信证券的"远见者必胜"理念。

  事实证明,彻底领先的净资本规模优势正为中信证券拓展买方业务提供巨大动力。

  据了解,之所以能首批获得直投业务试点,完全是与中信证券的净资本规模有关。根据监管层的要求,为防范风险,券商从事直投业务不能对外募集资金,只能以自有资本开展。

  "衍生品创设、未来的金融期货以及融资融券,哪个新业务不需要证券公司拥有强大的净资本?"一家中型创新类券商负责人告诉记者,就拿目前的直投业务说,"如果按照净资本规模计算,近一半券商可能无法参与直投业务。"

  尽管,借助牛市大规模增资扩股,不少券商净资本实力明显提高,但考虑到之前家底实在太薄,这种提高显然跟不上形势发展。

  除拥有净资本规模的巨大优势外,过去数年一系列的低成本扩张,中信证券的网络优势是其保持竞争优势的另一个重要筹码。

  2003年,通过托管富友证券、收购万通证券,中信证券成为了行业低谷期的最早一批整合者。

  始于2004年的券商综合治理,中信证券成功收购老牌的华夏证券。同时,对浙江金通证券的并购,又为中信证券打开富饶的华东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不到3年,通过并购上述四家券商的优质资产,中信证券成功构筑了国内证券业最大的网络。

  翻阅2007年半年报,并表后,中信证券经纪业务市场份额已达7.15%,原来称雄经纪业务的银河证券与国泰君安证券只能望其项背。

  魅力与压力

  "目前,公司的收入仍然主要依赖传统业务,靠天吃饭的局面并未有真正改观,未来的业绩波动性会比较大。曾经的领跑者南方证券也就是10多年时间就没有了,所以,领跑者需要始终保持警醒态度,毕竟这是高经营风险的行业。"谈到未来,谭宁始终保持谨慎。

  他表示,经纪、承销等传统业务收入仍是中信证券收入的主要来源,推进创新业务、提高买方业务能力已成为其加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对于行业领跑者的地位,谭宁习惯性地用两分法解析中信证券的"魅力":中信证券既然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也就在某些方面会具有一定"劣势"。

  "任何事物都需要两方面来看待。"

  对于中信为何只在监管层分类评级中获得A评级,谭宁告诉记者,由于其摊子要比其他券商大,因此存在出错的可能性也就比同行大。这说明,"我们仍然有地方需要不断提高"。

  对此,市场人士指出,近年来,推行大项目战略的中信证券在投行业务中虽已摇身变成了"新贵",但随着外资系券商在国内攻城略地以及大项目不断减少,中信证券投行业务急需找到持续维持增长的新路径。

  本报记者获得的上半年股票承销业务排名表明,尽管6个月中信证券的大项目一直没有间断,但投行领域,中信距离领跑者的角色仍有一定距离。昔日投行寡头中金公司仍居行业首位。

  中信证券2007年半年报明确指出其未来经营的3条"急务":

  第一,该公司总体大而不强的状况依然存在。虽然净资产、净资本规模遥遥领先国内同行,但盈利能力还有待提高;要把资产优势转换为盈利优势,必须克服收入结构中对传统业务的高度依赖,要加大自营、资产管理、基金管理的投入,以提高整体盈利水平。

  第二,该公司收购后的规模效应尚未完全体现,特别是在统一产品品牌,统一销售策略、统一客户服务、共享客户资源等方面有待加强,要进一步加强各子公司业务和客户资源的整合,并有效利用外部资源,发挥协同效用,以达到最佳规模效应。

  第三,国际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受总体政策环境等因素限制,国际市场开拓难度较大。下一步要充分利用海外业务平台,力争在QDII、衍生品等方面有所突破。

  内部整合与外部整合

  "不扩张毋宁死",2005年底,中信证券董事长王东明表明了自己执掌中信证券的战略主张。

  王东明认为,扩大规模以网罗资源,是本土券商与外资券商抗衡的惟一出路。

  斯时,中信证券正在试图收编广发证券。

  但在那个时候,更多的人愿意把这种高调主张只看成是一种收购的战略口号而已,认为这并不是中信证券一个长期的笃定主张。

  但随后的事实表明,积极进行外部战略整合绝不是中信证券一时一地的口号,洽购华夏证券、收编金通证券的事实,让中信证券不折不扣成为了行业整合者的角色。

  中信证券的"版图"上,营业网点数量已经从2002年底的40家发展到现今的217家;其中证券营业部171家,证券服务部46家。

  目前,拥有中信建投证券(原华夏证券)60%、中信万通证券(原万通证券)80.50%股权,全资控股中信金通证券的中信证券已在市场上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券商方阵。

  2007年半年报显示,华夏基金对中信证券贡献的净利润为24207万元,中信基金贡献的净利润为1876万元,中信万通证券贡献的净利润为21227万元。另外,中国货币网的信息表明,中信金通证券上半年实现了72459.1872万元净利润。

  上半年,中信证券担任了中国平安、交通银行和天津普林公开发行项目的主承销商,担任了中国人寿和中信银行公开发行项目的财务顾问,作为保荐机构参与了潍柴动力和中国铝业换股发行项目。中信证券国际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中信证券融资(香港)有限公司担任中信银行H股发行的联席保荐人兼联席牵头经办人,其海外业务竞争力得以提升。

  如果再加上已经全资拥有的中信基金和将要全资收购的华夏基金,以及深圳金牛期货经纪有限公司后,中信系的羽翼可谓丰满。

  集证券、基金、期货等多个金融牌照过后,旨在成为行业整合者的中信证券已经在市场上打开了想象力。

  "不管是从资本实力还是市场号召力来说,未来行业的整合预期自然会与中信证券联系起来。"一位业内人士指出。

  不过,"在市场低迷的时候,资产价格存在被低估的可能,整合是轻松的。但现在大牛市,中信证券短期内肯定不会再逆势进行外部整合了。"上述中型创新类券商负责人认为。

  在他看来,中信证券过去几年进行的这一系列收购已经为其庞大的券商方阵带来了内部整合风险。

  能否成功消化掉华夏证券巨额的财务负担,对于中信证券是最直接的考验。毕竟,绩差公司拖垮绩优公司的故事在中国并不鲜见。

  因此,当下,对于中信系来说,如何完成好内部整合也许是其最想干也最应该干的事情。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