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请教一下:苏德战争时期,苏军的兵力是如何源源不断的? -- AleaJactaEst

共:💬48 🌺12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这是战争所造就的进步

41年恰恰是苏军在预备充分应对德国入侵的基础上,进行全面转型和装备换代的时间。

撇掉战争初期巨大伤亡,可以看到,被打垮的大部分是装备陈旧,训练匮乏的步兵师(没记错的话,战争开始时苏军只有两个机械化师),大量新师团和新装备正在后方紧张的训练和换装(战争爆发后这个速度大大加快了),从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提及的问题就可以看到,当时旧装备交上去了,新装备还没发下来,德国人就开打了。当德国人的攻势被冬季和广袤的俄罗斯领土减缓后,苏军的准备就开始显露出效果来。到斯大林格勒时,苏军已经能集中190多个装备训练一新的旅发动战略反攻了。

所以大概来看,对德国人而言,进攻晚了一年;对苏联人来说,进攻早了一年。战争初期巨大损失的好处之一,就是让苏军在阵痛中迅速完成军队转型和装备换代,旧战术和组织理念像旧装备一样被抛弃干净,在战火中打造出一支几乎是崭新的军队。

不过事实是,到1944年,苏联确实陷入了人力资源濒临枯竭的边缘。所以几乎是每到一地就大量解放俘虏后就地补充入军队。进入东北的苏军里有大量的军队违纪犯和刑事犯。

技术兵种补充是个很麻烦的问题,但后方安定下来后看上去技术兵种训练和补充还可以,连续的胜利也保证了老兵的培养。德国人的王牌多,天上地上都有,可就是把这些老兵也都打光了。

比培养技术兵种更难的是培养一个合格的下级军官,所以苏军一贯采取小编制,一个师不过5、6000人,也是为了减轻下级军官,甚至大部分中级军官的指挥压力。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