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佛教艺术的起源及进入中国的途径 -- 猫元帅

共:💬11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地域及民族因素

已有研究者指出南方佛教对北方有重大影响,其范围已达到敦煌。西魏第249窟出现模仿画像砖的造型和笔法,佛教洞窟中也出现了道教题材的内容。北魏孝文帝改革,大量吸收南方汉族文化因素,必然影响北魏佛教艺术。其论甚当。但是,不能忽略地域性因素和民族性因素。

汉魏晋时代中国的地域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南方汉文化部分;北方游牧文化部分和西域文化部分。这几个部分有交流有冲突,即相互融合又相互排斥,他们各自有自己的特点。

1、南方汉文化

南方汉文化区承载了中原地区的文化传统,保留了比较多的汉文化特征,再加上长期的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因此中原文化与当地的文化因素很快结合结合,形成了新的文化样式。南方文化区在文化上基本是一个封闭的环境,它的文化发展基本上是自己孕育的。比如巫术的盛行就直接孕育了道教,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结合产生了玄学,随后佛教又吸收了玄学、道教和儒家的因素产生了禅宗并风行整个南朝。由于文化上的先进和经济上的发达,南北朝时期的各项先进成果大都出于南方,数学、文学、绘画、哲学都是如此。从佛教艺术的传播上也可以看出来,各种风格都是先产生于南朝特别是长江下游地区,然后再向北方传播。南方的人民相对温顺,在思想上比较容易接受佛教的教义。因此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名僧大都到过南方,荆州和建康是当时的两大佛教中心。南朝的皇帝和臣子是真的信佛,因此南朝的佛教远比北方的繁荣。

2、北方游牧文化

北方游牧文化区正相反。由于自汉末以来北方大部分时间处于混战状态,文化和经济受到极大破坏。特别是北朝都是少数民族政权,他们对于武力的重视远大于对文化的重视,因此北方可以说是文化的真空地带,在这种情况下南方的文化影响北方是正常的。北方政权也注意吸收南方对自己有利的东西,最典型的就是孝文帝的改革。北方游牧民族普遍上是难于接受南方汉族文化的,这从孝文帝改革遇到的阻力就能看出来。因为南北差异太大,不同的生活环境导致了不同的民众特性,强悍尚武的游牧民族怎能接受南方的温文尔雅的艺术呢?所以南方佛教风格并不是原原本本的到了北方,从目前遗留文物来看,其因素最远到达敦煌,而敦煌是中土与西域的分界点,也是西域文化区与北方游牧文化区的分界点。

北方的游牧民族政权对佛教的态度大都是利用性的,主要用来麻痹民众,方便统治,因此一旦佛教对于统治有妨碍便毫不留情的封杀。如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灭佛就是在佛教徒日益腐化的情况下,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摆脱政治和经济危机而采取的行动。另外在北方长年混战的状态下,佛教的地位也是很脆弱的。如吐谷浑王慕利延在北魏的追击下一败再败,攻入于阗,杀数万人,其中包括大量僧人。而于阗是当时著名的佛教国家,慕利延自己也信佛。又如后赵的石勒在攻打刘曜时,“斩首五万余级,枕尸于金谷”。石勒也信佛,并且在出征前还问计于佛图澄。可见佛教在北方并不具有崇高的地位,处于需要就用,不需要就养着,有妨碍就灭的状态。河北、山东青州地区发现的佛教造像大都被人为严重破坏,并有计划的埋藏,就是灭佛的结果。

3、西域文化

中国古代的西域狭义上指中国的新疆部分和中亚的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地区,广义的西域则是指东起玉门关西至阿拉伯地区,包括阿富汗、哈萨克斯坦及伊朗在内的的一大片地区。

西域文化区无论是人种还是文化根源都是独特的。它实际上是中亚与东亚的交汇点,其功能相当于作为西域与中土交汇点的敦煌。西域文化区从文化上看更接近于中亚的大食――贵霜区域。从政治上说,西域地带自汉代到南北朝时代一直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的控制,虽然名义上依附于中央政权(在南北朝时主要是北方政权),但实际上是处于半自治状态(甚至在北魏时期除鄯善外西域都是白匈奴的属国),而河西走廊并不能保持稳定的交通。从地理上说,西域到中亚的道路要比到中原方便。这样一种地位使得西域地区吸收中亚文化大于吸收中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充满异国情调的文化这一文化与中原的交流远早于南方与印度的交流,因为河西走廊的戈壁地形相对于西南地区的原始森林比较容易通行,在商代妇好墓中发现了新疆和田籽玉制作的器物,在阿尔泰山区帕兹里克发现了公元前五世纪的山字纹铜镜可以证明这一点。另外,西域地区的官方交通开辟较早,各项设施建设也很完备。因此,早期佛教艺术从这里进入中国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与南方早期佛教艺术被应用于各种地方不同,这里的艺术品都是比较纯粹的,从这里进入中原地区的佛教艺术品也是纯正的佛教艺术。 因此在北方民众的意识里佛教是一种西方宗教,在青州地区发现的佛像袈裟上绘制胡人乐师形象的现象可以看出这一点,西南地区发现的与佛像在一起的胡人俑也有可能是这一思想的延续。由于西域文化的巨大生命力,因此纵然是北魏大量吸收南方汉文化的时期,凉州地区的佛教艺术还是有一种西域的味道。这种地域的特征是无法更改的。而这种风格与南方风格比起来可能更容易被当时北方的民众接受,“凉州风格”的形成正是这一作用的结果。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