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读报——《南方周末》2007-9-27 -- 端娘

共:💬8 🌺2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读报——《南方周末》2007-9-27

读报——《南方周末》2007-9-27

我们把未来预支给了教育

言语里提得最多的是公平

这两篇报道,前者是记叙我的母校,北京师范大学的免费生入学,后者是记录重新设立免费师范生的过程中温家宝总理的所言所行。

说起来惭愧,身为教育改革前享受免费待遇的北师大学生,赶上教育改革的头班车,不包分配了,于是我没有成为教师,我的同学中也有大批人没有成为教师。这些年,从事着“广义上的文化教育事业”,从心底对教育的关注却总似比周围人多了一层意味。

从咱们总设计师坦言:改革最大失误是教育,到现在,有快15年了吧?论断是有了,具体该怎么做来纠正这个失误,还没看明白。校长负责制也搞过了,教授委员会早就有了,引进世界名校的某某制度也试过了,直接聘请海龟任这个长那个长也差不多人满为患了,我们的教育,好像还是在失误里徘徊。

免费师范生,4年后回到穷困的家乡——希望4年后不再那么穷困——他们会像山外吹来的新风,渐渐改变那里的气候,还是会像一滴汽油,不可能融进水窖或山间的水中?都是未知,连他们是否会回去都是未知。

即便那个疑问还在,我们的教育还在失误吗?我还是愿意相信这的确是领导同志们高瞻远瞩的决定,愿意一起瞻望学弟学妹们即将带给家乡的变化。

反腐风暴不敌反俗风暴 行政职权错位何时扭转

这位作者,对审计署和广电总局的工作方式提出批评,认为二者应当互换。审计完了要有雷霆手段,娱乐管理大可不必威风八面。并归结为整体制度建设的不完善,立论相当之高。本来看看就完了,结尾的一句话却让我忍不住咧嘴笑了:

“检验并调整各部门的职权设置,弱化该弱化的,强化该强化的”

和《哈里波特之凤凰社》中,乌姆利奇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开学式上说的话何其相似。可是,弱化哪里,强化哪里,不同位置的人有不同想法。制度年年改,这位作者大哥希望的制度,哪一年轮到,实在不好说。

期待地方改革重拾激情岁月

文章从山东潍坊今年中秋放假开始说起。一个地级市,自己决定中秋这天调休,很轰动。作者联想到改革的推动力有来自上面和来自下面的不同力量,说近些年来,没有小岗村,没有顺德股份改革,没有步云直选这些令人激动的下层推动力了。

《南方周末》曾经对步运直选有过报道。我个人政治水平不够,这个直选,跟村子里选支书相比,除了级别高了一点,没见出有啥特别之处。但是据报道,那阻力,大了去了。也许,最主要问题在于,支书在村里的权利,是大家已经默认的,乡镇级的行政官员选举,需要上面赋予权力,所以就麻烦了?

曾经和一位台湾同学谈起统一问题,他说台湾人已经习惯民主了,不相信一党执政。我好险没冒出一句:那烂秧子,也能叫民主?!现在想来,别说人家烂,起码形式上是给了大家说话的权利了。我们老家村子里选举,曾经跟解放区的选举差不多,靠数豆子来计票。别管是黄豆绿豆,的确没有电子计票那么先进,可那也是俺们老百姓的发言权啊!上台的人他要是不好好干,被大家戳下来也是有可能的。

我个人很同意基层选举搞完善一点,普及一点,培养老百姓们“自己事情自己决定”的习惯,堵堵某些精英的嘴,看再说俺们素质不够不能搞民主?!倒不一定非得“激情”,激情通常是被逼出来的,反倒是老老实实的,就像安排过日子一样,把选举这件事排到油烟酱醋茶后面就行了。

只不过,这制度,也不知道哪年月能兴起来了。

郭敬明团队集体出走

青春文学:不跟文坛玩

坦白说,我着实眼红这批80后的写手们。作家?按我的标准差老远了。我眼红他们的不是名气,是钱。

曾经跟朋友闲扯的时候,互相取笑,咱要是年轻个十年,也能挣个几百万,也能歪着鼻子嗤那些穷酸老头子:你见过钱么?

十几岁的轻狂岁月,20出头的文学躁狂症患者,我多少经历过。只不过,再躁狂的时候,也只敢把眼光放到若干年后,憧憬有朝一日破茧而出,身后留名,却不敢放话说:我现在就是好,你们爱咋咋着。如今岁月老去,最最躁狂的那位,如今在银行数票子呢。回看当年,那个涩啊~~~

看青春派的这批写手,日子多滋润,却原来文字是可以这样卖的。翻翻自己当年的小本本,感叹一句时代不同鸟啊,同时感到自己嗖的一下老了。

其实细想,文字写的东西,有什么尊贵,原本就有卖文一说么,改个名头,叫做市场操作,包装好看了,客户层细分了,生意自然要好一些。一个碗里抢饭吃,朋友也自然做不久,散伙也是常理。

不想卖文的,找铁凝去,她说了,国家应该养得起几个作家。

1958:一个村庄的食堂记忆

这篇文章有一段话,让我不忿。

“有人拿西北山区农民和华北平原的农民做了一个比较,发现西北山区农民从房屋建造到室内中堂布置,都显示出某种文化气息,而华北平原的农民则似乎过着一种没有任何文化含量的生活,全部生活围绕一个字——吃。原来这是农民的一种十分无奈的生活方式选择。农民靠这种方式显示自己的贫穷与琐屑,换得了活命的机会。当人只顾得活命的时候,就只能与所谓文化相揖别。”

我的出身就是华北,祖上属于识字农民。我不知道作者此段话引自哪里;而且,我个人痛恨这种不说明引文出处的做法,摆明了“我不对这段话负责,谁负责我不告诉你”的面孔。就算你是报文不是研究,这么干也非常不好。而文章这段话,没头没尾,尤其让我怀疑是几个人随便闲扯淡时候不着调的瞎掰,聊天时说就说了,这样子拽到报章上来,而且是党国英这样的人操笔,实在说不过去。

一个地方的民风民俗,若加考察,有根据地描述清楚,已经很难,再有根据地说明为何是现有面貌,穷一生之力或许可以。否则,与“京油子卫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以及某地人善造假,某地人小气,某地人会扯谎忽悠这样的俗谈有何区别?

地产中介灰幕

有个同学的前男友,来北京读研期间,搞了一家房产中介,小发了一笔。发财之道,略有耳闻,我从此对房产中介失去信任。

在名古屋也经过几个房产中介找过房子。和日本人做其他事情一样,老实规矩。公司备车,想看哪里的房子送去送回,房子格局、价格、建筑材料、工程时间、租金要求、附加条件等等,都列的清楚。开始谈合同,条款基本没什么可讨论,合则成,不合则散。我春节前回家,找到现在住的房子,已经有人排在前面了,但是同时那人还申请了学校宿舍,要半个月后才能明确是否签这里。我企图说服中介,既然我是确定要的,为什么我不能签?中介似乎不明白我的意思,似乎不明白我怎么不理解有人排在我前面呢。到底是等到半个月后,通知我说房子可以签了。我身在国内,倒并不担心,因为知道既然我说了要,中介就会等着我,而不会让别人来插队。

经历的一些生活上的事情,让我有一种感觉,制度完善的地方,社会运转的损耗是比较少的。比如租房,不需耗费太多精力,一分钱一分货,看承受力决定,也不必费心去防那么多陷阱。

这篇文章里所说的“灰幕”,用词还是比较准确的。大体上还不过是擦边挣钱,至于明目张胆骗取中介费,设局骗取租金等,那才颜色更深一点,可以叫做 “黑幕”了。

忽然想到,大概就像北京的空气污染,可以说是“灰色污染”级别,还没有到“黑色污染”级别。大家于是觉得也没那么严重,然后不知不觉中,不是那么痛苦中,健康就损耗掉了。还像很多事情吧,不好再比了。

关键词(Tags): #读报#南方周末#教育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