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人生重晚节 --- 从李陵到吴三桂到汪精卫 -- 任爱杰

共:💬18 🌺6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说李陵是“汉奸”咱是从善如流

说李陵是“汉奸”的可不是咱开的头,而是《汉奸发生学》的作者。“汉奸”自然要从汉朝说起。盖汉朝之前自然不会有“汉奸”。既然人家这么说,咱们也就从善如流就是。

下面逐条回答您老兄。

1。历史阶段不同的确会导致民族观念上存在差异。但是中国民族概念的形成可不是在汉代。至少在孔子时代就已经有了“夷”和“夏”的区别。“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很精确得说明了当时华夏人的民族自豪感。如果您要说孔子的学说是不流行的。那么请翻翻《左传》和《国语》,其中史迹斑斑,中原诸夏与狄戎之间的斗争是如何的激烈。

您有一点是说对了,“很大程度上,民族意识的形成和深化,源于外部异族军事威胁的刺激 --- 比如民族战争,特别是在民族危亡之时的全民族抵死抗争。”但是您接下来可没说对。这个抗争可不是从宋朝才开始的,而是至少在春秋时期就开始了。从春秋时期开始,由于狄戎异族的不断入侵,导致中原诸夏团结在一起。特别是西周东迁,中央武力衰退之后,各诸侯国虽然内部征战,但对外还是团结一致的。而齐桓、晋文称霸无不打着“尊王襄夷”的政治旗号。什么叫做“襄夷”?就是大家结成对外的民族统一战线把夷狄都赶出去。到汉代,民族观念已经牢不可破。李陵降敌,不但是叛国更是叛族。所以陇西之士才会以他为耻辱。这一点,还请不要选择性遗忘才好。

第二,汉匈之间的战争是不是反侵略战争?有没有正义性?从您老兄的观点看,似乎打到别人的土地上,成了战略攻势就成了“争霸战争”了。

我非常赞同“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御”。从军事角度来说,被动的防御是永远无法取胜的。南宋防御蒙古四十年,结果还不是灭亡?而对汉朝来说,在武帝之前,尽管已经实行了娄敬的“和亲”政策,向匈奴出钱买和平,可是匈奴照样打到长安附近,弄得周亚夫要屯军细柳。如果国家的首都地区都这样被骚扰不止,何谈其他沿边地区。如果把主动权让给敌人,坐等敌人来进攻,敌人想怎么打就怎么打,哪就是在自取灭亡了。

从政治角度来讲。匈奴进攻汉朝在先。而在已经“和亲”的情况下继续进攻,就更是背信弃义。汉武帝反击有什么不对?如果说打到敌人的境内就成了“争霸战争”,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何必要进攻柏林,轰炸东京?已经把敌人感到国境线外面了,为何还不“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而是非要把敌国全面占领?归根到底,“除恶务尽”。对于这类敌手,既然开打就不能半途妥协,更不能做东郭先生,一定要完全彻底地消灭才行。

所以汉匈之间的百年战争根本就是关系民族存亡的战争。在这种情况下李陵投敌叛国有怎能不让匈奴欣喜若狂?

至于您说什么汉朝占据优势,李陵叛国就是不要紧的,至少对祖国的伤害和负面影响就有限了,我以为这就纯粹是在以成败论“汉奸”了。汪精卫当初在国民政府中不过一空头政客,实权都在老蒋手里。而最后中国还赢了,难道能够因为最后中国胜利了,就说他投敌没什么大关系?在叛国问题上,不存在双重标准。投敌就是投敌。

第三,李陵是否带兵攻击汉军的问题。如果您用汉政府后来宽恕李陵来做为李陵不曾带兵的理由,这是很牵强的。要知道,统战工作并不在乎被统战的对象以前干过什么,只在乎对象被统战后的实际政治效果。李陵投降前杀了那么多匈奴,匈奴还不是又嫁公主,又给高官?难道汉政府还不如匈奴的这点胸襟?会为了李陵后来领兵攻击汉军而放弃统战?而近代的例子就更多了。傅作义、卫立煌当年杀了多杀共产党,结果还不是在新政府里官至高位?李陵如果反正,汉朝自然会不计前嫌。这是个政治问题。而不是个人恩怨。用个人恩怨去套政治问题,自然会得出不正确的结论。

最后,正如您所说“一个人的行为究竟多么悖离社会道德法度,这个我们不可超越时空、强为古人出头。”李陵的所作所为已经为时人所不齿。老兄放着连司马迁也不能忽略不计的时人反应不用,而强调所谓的“宽容”、“惋惜”,是不是也犯了“强为古人出头”的毛病?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