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革后到底是不是“经济濒于崩溃”? -- flyingcatgm

共:💬120 🌺9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不知道你的老师当初参与的是什么项目

不知道你的老师当初参与的是什么项目。事实上,就工业经济领域中,当初并不是那么“民族主义”的。或者说,这种“民族主义”在工业经济领域并不是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普遍存在。

说个最典型的例子,在内燃机喷射系统中,一号泵二号泵就基本上是仿制,整个行业也就是靠这些玩意熬了n多年。在汽车设计中,几个重要的轿车设计,例如最初的大红旗,也是在别的车的原型上敲敲打打仿造过来的。当时部件实在不够,工程师们还跑到垃圾处理场满山地挖找洋垃圾。如果扣一个崇洋媚外的帽子,那段的几个车型都会造不出来。

而70年代初的技术引进项目,主要是成套设备引进和引进生产许可,这些个花费最大。如果有打击崇洋媚外的做法的话,这些投资得全做水漂。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因为并不存在替代性的仿制)。而在78年的引进中,像Ricardo这样提供咨询服务的公司都进来了,如果说崇洋媚外,怎么可能走得通呢?当然,在80年代的末曾经对设备引进的方法有过一场大辩论,主要是基于投入和成效方面的;后来就偏转于合资和联合引进的方式了(那岂不是更崇洋媚外了)。

当然,我相信在某些部门某些单位某些事件上,可能会存在打击“崇洋媚外”的情况。但我不认为这是工业领域中的普遍情况,或者说最高法则。

正如我前面的帖子所说到的,从大跃进到改革开放之间这一段,是中国的工业政策在各个层面上相当多样化的时期,有很多事情跟后来的传言并不一样。比如如果我说在大跃进时期其实对于国内的工业届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一次思想解放的过程。而文革中某些阶段又在挑战中央集权的工业管理体制,在机制上有很强的分权诉求,会不会挨大家的板砖呢?

当然,我说了,只是说工业这个领域。而且我还得再次强调,这个过程是很丰富多彩,不能一概而论的。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