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石油―――太平洋战争中日本致命的软肋 -- 忘情

共:💬56 🌺15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疑似前排。补充一点,日本开战以后的造船吨位

美国战后有关于日本战时经济体制的报告,其中提到了,自1942年以后,日本国内的造船厂基本上全部转为军品制造,民船根本排不上号。所以,楼主举出的造船吨位,似乎可以判断为是作战船只的吨位,对运输能力的补充,作用不大。

而当时日本补充运输能力的办法就是,多争用民船。而被征用的民船是打沉一艘,少一艘,到了45年上半年,基本就打光了。美国人总结,如果日本人42年就成立海上护航司令部,并采用“租借物资”船队的护航标准,在耗费同样资源的情况下,战争还要延续2年。

日本战后拼命发展护航舰队,也是这个原因。

PS.“租借物资”船队的护航标准:是指欧美海军在大西洋上反狼群的联合护航模式。大编队,有空中掩护,有高速驱逐舰和护卫舰护航。

在耗费同样资源:同等载重吨位的民船比军用船的自重小很多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