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中国的尊严和中国近代史 -- 铁手

共:💬381 🌺85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您的话我越来越看不懂,就说点我懂的吧

杂交稻,袁隆平,这个故事其实在该员出名前我就知道。80年代末或者90年代初,那时候我还是个小朋友,有本科普杂志,叫做《少年科学》,在某期上清楚地讲过袁隆平在文革期间研究杂交稻的故事。因此我清楚地知道,袁隆平的杂交稻,可不是什么火红年代的从胜利到胜利的伟大故事,相反,是个跌宕起伏,一会儿牛鬼蛇神,一会儿又红又专的故事。里面的啼笑皆非,真是非常有时代特色。

我在网上搜了搜,还好,有现成的,给大家抄在这里看看:

 1966年五月,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在这场“深刻的革命”中袁隆平自然不能幸免于难.罪证有二,一是“出身问题”,二是“现行问题”。

  文攻开始了。校园里攻击袁隆平的大字报不下一百张。“宣扬资产阶级学说”“自由散漫,典型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武斗又来了.“革命小将横刀立马”把“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瓶瓶罐罐彻底砸烂.多亏学生帮忙藏了几盆。

  作为首当其冲的“牛鬼蛇神”,造反派早已在“牛棚”中腾出地方为袁隆平搭铺。

  对此袁隆平早已做好心理准备。

  工作组长来了,结果出人意料。

  “‘牛棚’你就不要去了继续搞你的杂交水稻试验,争取在实验中改造好自己,为人民立功”

  袁隆平受宠若惊又百思不得其解。

  “树欲静而风不止”。1968年5月18日,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整个试验田被人彻底毁灭。四天后,悲痛欲绝的袁隆平在一口井中发现了培育了4年的苗子,沉下去的都已淹死。幸好飘在上面的几根又活了过来。

  “这个实验是三岁小孩搞的玩意儿,根本搞不出什么名堂”

  “这是袁隆平为达到陷害他人的目的自己干的,既可向上面交差,又可金蝉脱壳”

  那是一个人性扭曲的年代。1969年,校“革委会”下令调袁隆平到湖南溆浦煤矿当工人。

  两个月后袁隆平又奇迹般的出山了。

  他被调往湖南省农科院,担任杂交水稻研究的业务主持。

  不育稻种几经洗劫,但又绝处逢生,袁隆平屡遭冲击却又转危为安,才有杂交水稻的问世的鸿运。冥冥之中似有神佑,多年后才真相大白。

  袁隆平的论文发表后,原国家科委九局的赵石英局长,立即发现了其中蕴藏的价值。立即上报科委党组,党组书记聂荣臻立即表示全力支持。

  就是赵石英的慧眼和那特殊时期的支持。消除了袁隆平心壁的寒冰,使他在政治漩涡中得以保全。

  从1968年起,当寒风逐渐南下,席卷洞庭湖的时候袁隆平就和助手尹华奇,李必湖像候鸟一样到南国去了。

  到海南三亚,不是去避寒,而是去开展艰难的工作。

  天涯海角如画的风光,湛蓝的大海,高温多雨的热带气候,四季常绿的热带作物.是水稻育种的理想环境。

  春长沙,秋南宁,冬海南,南北辗转,一年三地.在南开北往的火车,轮船,飞机上浸种。甚至把珍贵的种子绑在腰上,利用体温催芽。

  袁隆平的身体也从130多斤跌到100来斤。

  10个春节是在海南度过的。孩子出生时,他不在身边,父亲病故时,也不在身边。

  从1964年开始到1970年,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经过了整整6年,2190个日日夜夜,先后用了1000多个水稻品种,做了3000多个实验,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艰苦的试验伴随着质疑和嘲讽,这时的袁隆平已经步入不惑之年。

  疲惫的心沮丧极了,热情被压抑到了冰点,研究跌入了低谷。

  这是黎明前的黑夜。

  在海南三亚,袁隆平给助手们讲了一个“鹿回头”石刻的美丽传说:

  在很久以前,有位勤劳勇敢的彝族青年。手拿弓箭追一只梅花鹿,追了七天七夜,一直追到这里。梅花鹿被迫跳上这块石头。可眼前茫茫大海,已无路可走。男青年正要张弓射去,梅花鹿突然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姑娘。后来他们相亲相爱,结成一对美满的夫妻.。

  袁隆平和助手们苦苦寻觅的美丽姑娘,终于来了。那是1971年11月23日一个晴朗的日子。

  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发现了一株雄花败育的天然野生稻。

  袁隆平,李必湖,冯克珊三个人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袁隆平当即把它命名为“野败”,“野败”的发现为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铺平了道路, 当年最后一场台风带来的大雨把海南大地变成了一片汪洋。试验田的秧苗岌岌可危。病中的袁隆平在和大家一起把秧苗抢救出来的时候,几乎晕了过去。

  1971年,袁隆平把“野败”材料无私的贡献出来组织进行全国性的攻关,奏响了南繁凯歌。

  让我们记住这一年:1973年。苍天有眼,天道酬勤。43岁的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三系杂交水稻,将水稻产量从每亩300公斤提高到每亩500公斤以上。

  十年磨一剑。从1964年发现第一株雄性不育株起,到三系配套成功整整十年。

  十年的光阴,圆了袁隆平的水稻高产梦。

  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为下世纪可能出现的世界性饥饿问题提供了法宝。国际上甚至称杂交水稻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十一届六中全会的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将籼型杂交水稻与氢弹和人造卫星发射回收,并列为我国科学技术的重大成就。

下文略

如果您能大致读完这段故事,然后还要坚持文化大革命对杂交水稻的伟大意义,那我觉得我就不必继续浪费您的宝贵时间了。毕竟谈玄学的话,需要的那些词汇我不大熟。

至于我为什么把杂交稻也算近近30年的成就之一,请参考网络上关于“超级稻”相关介绍。另外请放心,我并没有否定文革期间中国取得的科技成就的意思——虽然对于文革以及文革前的政治环境本身,对这些成就中的一些,比如杂交稻,究竟是起了推动作用还是干扰的作用,大概我与你的意见并非一致。但是口水总归是口水,我也没有在文革里搞过科研,也不想去试,口水仗就不要打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