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达摩和“一苇渡江”的误会 -- OldBadBug

共:💬5 🌺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文摘】达摩和“一苇渡江”的误会

看完觉得长知识了. 老实说,俺是不相信达摩和尚能踩上一根芦苇上渡过长江的. 即使这家伙再瘦, 别说一根芦苇,一百根芦苇的浮力也绝对不够把他几十斤的分量漂起来. 所以,一直以为是"不打诳语"的和尚们物理太差, 不小心把牛皮吹破了. 现在才知道,原来是望文生义的文人们 (包括金庸,梁羽声这些大家哦) 以讹传讹.

=====================================================

达摩和“一苇渡江”的误会

by 北大民工

达摩(或达磨)不仅是禅宗的初祖,还是以“中国功夫”的名字风靡世界的中国武术的祖师爷。几乎每一部武侠小说里面都会有人使用类似“达摩剑法”的武功,以表示其来头之大,通常以少林寺的和尚们为甚。

和达摩有关的一个著名的禅宗故事就是所谓的“一苇渡江”。和尚们用这个故事来说明达摩的“神通”,而武术爱好者们用这个故事证明达摩的高强武功和Justify他们追溯的武术源头。望文生义,他们都认为“一苇渡江”的意思就是达摩和尚踩在一根芦苇上面就渡过了长江,仿佛“铁掌水上飘”的样子,当然说明达摩的轻功绝世了。我们看一看从古流传下来直到现在还不断有人在画的“达摩一苇渡江图”,达摩都是站在一张大叶子上浮在水面,就可见这个想法是多么的深入人心。

其实这不过是又一个流传千古的误会而已。

如果我们对传统文化了解得稍微多一些,就自然会想起【诗经?国风?卫风】的“河广”来: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予望之。

那么,“一苇”到底是什么呢?疏言:“言一苇者,谓一束也;可以浮之水上而渡,若桴?烊唬?非一根苇也。”

古人早就说得明明白白了,所谓“一苇”,就是捆苇草做成的筏子,并不是一根芦苇,也不是一张大叶子。孔颖达特地强调“非一根苇也”,仿佛就是知道后来有人要谬托知己,把我们祖先早已有之的“一苇杭之”栽到外国人身上再对其神话之,所以要声明在先。可惜,他的强调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自从诗经里面这句“一苇杭之”之后,此语几成常语,用之者代不乏人。最有名的,当然是三国志吴志里面贺邵传里面记载的他上疏孙皓所云:“长江之限,不可久恃,苟我不守,一苇可航也。”

贺邵的意思也很明白,如果不修战备,敌人坐着小船儿就过来了。并没有敌人都是武林高手擅长轻功的意思。

究竟是什么时候把达摩和“一苇渡江”联系在一起,又搞错了意思,以至于想神话他其实却闹了个笑话呢?

今天所见最早言及达摩的史料,是唐朝释道宣的《续高僧传》,里面说:

菩提达磨,南天竺婆罗门种,初达宋境南越,末又北度至魏。

并没有任何“一苇”的话题。

到宋朝,才有所谓“折芦渡江”的记载,例如释本觉的《释氏通鉴》里面说:

(达磨)遂去梁,折芦渡江,二十三日北趋魏境。

这被认为是历史上首次正式的记载。

所谓“折芦渡江”和“一苇渡江”其实一样,也是说的用芦苇编艘小筏子而已,并没有神话成分,也没有武功在里面。大概那时的和尚们读书也还仔细,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也很多,所以并没有闹这样的笑话。

宋朝的灭亡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灾难。元不用说了,明儒以读书“粗疏”著称,传统文化的传承就此就出了故障。所谓“明人好刻古书而古书亡”,此之谓也。也就是从那时候起,达摩的“折芦渡江”变成了“一苇渡江”而且变成踩在一张大叶子上了。

这个误会流传久远,我刚刚Goole到一篇中华佛学研究所的副研究?T叫做曹仕邦发表在中华佛学学报上的论文,名字叫《「一苇渡江」与「吃肉边菜」-- ?筛鲋?名禅宗故事的历史探究》,居然还是真“达磨祖师访问过中国的南朝之后,旋即折下一茎芦苇,乘著它渡过长江到北朝去”,而解“一苇可航”为“乘著一株芦苇便可航行过?斫?攻”。

呜呼,谬种之流传,何以为极乎。

像“一苇渡江”这样让人望文生义然后曲解之,然后流传之的,还有很多很多。Cozofu兄说“五四之后,人们多不读古书, 依自己对字面的粗浅认识来讲历史, 导致之后谬种流传。”,其实这哪里是五四之后才发生的呢。

我觉得,好读书不求甚解的,用以“自得”是可以的。欣然忘食,自己偷着乐,怎么样都可以。但是不求甚解的却当作正解或唯一解来示人,就难免惑众遗害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