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从纽约,梁启超,巴菲特,熊彼得想到的,兼回cyonghu -- 无所不在

共:💬37 🌺176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从纽约,梁启超,巴菲特,熊彼得想到的,兼回cyonghu

网友cyonghu说我语焉不详,我只好多说一点了。

陈经、葡萄是大牛,写的说的比较完整。我更多喜欢让思想漫游。

今年秋天在纽约玩的时候,路过第五大街附近,靠近纽约公立图书馆的地方有一个court hall,(具体位置名称记不清楚了,方家指教),建筑风格很有些味道,和我在巴黎看到的风格很像(parisien?)。介绍说这座建筑建于20世纪初,预算高达1400万美元(20世纪初的1400万美元),其中1000万美元给负责这个项目的议员(or官员?)私吞了。后来看lonely planet的旅游手册,的确是有这么回事。如果这发生在现在的中国,愤青们会怎么反映,不说了。

却说另一个愤青,当年的愤青,中国近代史上大大有名的人物---梁启超先生。

梁启超先生于民国初年曾经游历欧美,为的是寻找中国未来发展的道路。得出的结论是什么?费正清先生(Fairbank)主编的剑桥中国史中说,梁先生对美国很不感冒,大意是觉得这个国家政府低效,官员腐败,贫富差异巨大,社会风气骄奢淫逸(听着耳熟吧?),不值得中国借鉴。那么中国应该效仿哪个国家?梁先生最垂青的是德国、日本,政府高效率,社会风气好,人民工作努力等等。先生29年驾鹤西去,看不到后来的事情了。

再说另一个人,就是我最近在“理财圣手”版讨论的沃伦.巴菲特先生。巴菲特年轻的时候,正值美国50年代,不折不扣的黄金时代。刚过去的二战对人们而言,当然有失去亲人的悲痛,但更多的是大笔的订单,优厚的薪水以及无限的自信---“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跟adidas无关)”,“历史是不重要的,我们正在创造历史”。半个世纪过去了,老先生在2006年给股东的信中,有这样一段话,摘录如下:

当美国的贸易问题不断恶化的时候,美元弱势的可能性将继续保持在很高水平。。。。。。就像一个非常富有但是自我放任的(self-indulgent)的家庭一样,我们把自己拥有的东西一点点的剥离,为的是能够消费更多(consume more than we produced)。美国可以这样败家很长时间,因为我们是一个异常富有(extraordinarily rich)的国家。我们过去曾经很负责任,所以世界愿意接受我们的债券,房地产,股票和生意。And we have a vast store of these to hand over. 。。。。。。我(巴菲特)在去年的预测得到了验证,。。。。。。。从1915年起,我国在海外的投资收益每年都超过海外在我国的投资收益。但是在2006年,这个数据变成负数了。。。。。。。我想强调的是,尽管这个过程是不明智的(unwise),但是美国人仍将在未来的10到20年过得更好。人均的财富将继续增加。但是我们每年必须把自己相当一部分产出交出去,用来弥补我们巨大的负债。。。。。。。我相信在未来的某一个时候,美国的工人和投票者(voter)最终会对这种付出感到厌烦,there will be a severe political backlash.。。。。。。指望软着陆是一厢情愿(wishful thinking)。

我翻得不好,大家不妨去看原文,更能体会老先生满腹的无奈。我从不认为巴菲特是神,永远正确,但是他的话我不敢用什么“教育力,文化力”来反驳,除非老先生对这个他热爱和生活了一辈子的国家的这个力那个力统统视而不见。

接下来是熊彼得,二十世纪著名的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得(Joseph Schumpeter),(照老马丁的意思改的,译者小时候一定看过彼得与狼)。他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Creative destruction,创造性的破坏。就是说,老的过时的(行业)会被淘汰,资源用于新的更有潜力的(行业)。我看行业换成其他名词也行,比如国家。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美苏关系有所松动,格林斯潘以美联储主席的身份得以在苏联行将崩溃的前夕到苏联访问,他看到了在美国已经可以进博物馆的拖拉机在那里仍然是生产的主力军,他对自己说:“I see no creative destruction”。

我本人曾经在北欧学习生活过一段时间,对北欧人引以为自豪的“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有过切身的体会。这好吗?很好,非常好。我曾经不理解,在这种真正的社会主义天堂里,年轻人还吸毒酗酒滥交(三样并不都占全),待在学校里不想毕业工作,一个本科读8年(当然不是所有人)。一个当地年轻人对我说:“我不想工作交税养别人,还是让别人养我吧。”(北欧的税有多高,Google一下就知道。)这一次,轮到我说:“I see no creative destruction”了。我义无反顾地离开了那里,根本不考虑留下来找工作定居等等。

我的理解,creative destruction是一个社会前进的动力所在,就如同达尔文的进化论对自然的解释一样,中国也有类似的话:“不破不立”。49年、78年我们破了,需要多少年立?不知道。立的过程有曲折,有复辟,有眼泪,有怒吼。怎么办?要不咱们还是撂挑子吧?要不并到美国,成为美国最大的一个州,这样一切都会像美国一样了。

有一位名人(Franklin?记不得了,还是要靠方家啊)说:“年轻的时候不要太偏激,如果那样老了以后将不可避免的保守。”人的思维方式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似乎没有根本性的变化,所以历史就很得意忘形地重复着自己了。

还有,下次说话客气点,西西河可不是别的大粪坑。

元宝推荐:范适安, 通宝推:吴用,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