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红色记忆:一九七八年高考二三事 作者:伊达 -- scorpioking

共:💬5 🌺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文摘】红色记忆:"北大民主选举"之我见我闻 作者:伊达

一九八零年秋季,北京海淀区选举区人民代表.北大学生以"民主竞选"的方式选举自己的区人民代表.此次选举引起各方面的关注,毁誉参半.我只能以我个人当时的所见所闻,现在再回过头来看一下.

一九七八年,我是"瞎猫捉住死耗子",幸运地考入北大文科某系.一进北大我就傻眼了,我们班的人大都是各省市或地区的"状元","榜眼"或"探花",考分之高令人咋舌.北京人是占了"地利",录取分数要低于外地,但真学起来,无论如何占不到"便宜".我在我们班属于"孙山一类",学习成绩始终处于"中下游".那时,班上一位女才子安慰我的话是:"北大一颗草,出去是块宝".不管怎么说,我在北大属于"小草"一级,有点儿"自卑",所以很不活跃,凡事基本都是"观众".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其背景,"北大民主选举"也不例外.套句"官话"说,一九八零年的"革命形势"是:公审"四人帮";华国锋下台已成定局;"解放思想"已不仅是走出文革的"禁锢",而是与"思想西化"联系在了一起;党内一些高级干部,还有一大批高级知识分子,呼吁"民主",同时质疑毛泽东在文革中的所作所为;大批文革遭迫害的老干部已经"官复原职",有的部委一下子就有了二十多个副部长,还有众多的司局长,军队中情况也大致如此,老干部们在"房子,车子,子女"等待遇方面的要求搞得"动静"太大,引起了社会大众的不满;而此时,"国门"已经打开了一条缝,"国人"虽然看不到外面世界的全貌,但西方世界最让人"眼晕"的那部分却看到了,富裕的物质生活,繁华的都市,先进的科技,人们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和自己的生活工作一对比,整个儿就是两字,羡慕!当然,羡慕之余,外加上一点点对自己处境的烦恼和不满.这些无一例外地都会在校园里产生反应.

北大人颇为得意的是他们的"革命"传统:"德先生和赛先生".那时的北大,凡高谈阔论者,言必"民主",论必"科学",虽是每天都喝着棒子面粥的穷学生,确有"先天下人之忧而忧"的古风.以我所在的宿舍为例,每晚息灯之后,以一个"老三届"的大哥为首,带着两个"乳臭未干"的"黄口小儿"(应届高中生)纵谈天下,指点江山,从秦始皇到毛泽东,再从马克思到斯大林,大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之势.这就是当时北大"民主竞选"前校园风气的一个缩影.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北大的书生们到也不光是"口头革命",他们还真的利用"民主竞选"的方式去"实践"一把"民主",尽管那时他们自己也仅是从书本上来认识"民主"的.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应该是从十月底开始,以文科各系为主,在北大"三角地",学一和学三食堂等处,陆续有"竞选宣言"贴出,然后紧接着就是各种大字报,说什么的都有,以"百花齐放"来形容,一点儿也不为过.随着"竞选"如火如荼地进行,大字报的"火药味"也越来越浓.依我之见,能够称得上"重磅炸弹"的有物理系王某某对毛泽东进行评价的大字报(具体标题记不住了),主要内容还是讲毛泽东在文革中的所作所为.我感觉此张大字报把毛泽东说得是比希特勒要好(可能是毛泽东没有搞种族灭绝),比斯大林要狠.还有一张大字报,应该是经济系几个人写的,是论述共产党领导问题的,基本上把共产党比做了"三座大山".另外有一张大字报(用了化名)指名道姓地对叶剑英进行"人身攻击",大讲叶剑英的"生活作风"问题和"祝寿问题".这几张大字报应该是在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层引起了震动.我的直接证据是从我父亲那里来的.一日在家,父亲郑重地和我"单独谈话",要我向他"汇报"北大目前的"形势".我采取了"中庸之道",既不说"好的很",也不说"糟的很".父亲脸色凝重地告诫我,多听,多看,但绝不许多说话.接着,父亲又把他在周总理领导下的工作经历说了一遍,以此来"教育"我如何在"复杂"的形势下保持清醒头脑.谈话中,我发现父亲对我上面提到的几张大字报的内容并不陌生.显然,父亲是看到了什么文件或"内参",而且肯定是某中央领导说了"重话",传到了父亲耳中.以我父亲当时的职务和级别,是能够知道上面一点点"动向"的,而且父亲毕竟是军人,如果不是中央特别重视,他是不会对"地方"发生的事情特别关心的,更不会找我"谈话".

"北大民主选举"的"热点"就是"竞选人"的"政见答辩会".这可是一大"人气"指标.有的"答辩会"所去的人虽不是寥寥无几,但也稀稀拉拉,有的则不同,以人满为患来形容还不够,因为"会场"外面也都是人挤人.我"有幸"参加了几次特别"火"的"答辩会",会上的具体内容记不住了,但能够回忆起与"答辩会"有关的几件事.一次是在北大"办公楼"小礼堂,由经济系张某(此人当时为学生会主席)"答辩".就在"答辩"气氛极为热烈之时,有人突然打断了"答辩",把一个从安徽来的中国科技大学的学生领上了台,这个学生看上去极为疲惫,他声音嘶哑地"控诉"安徽省领导和科大党委对他们"民主请愿"的"镇压".这时,台底下传来了起哄声和呵斥声,还有人高喊:"这是北大,滚下台去!"当时我看到了这个科大学生极为震惊的表情,也许他根本没有想到他在北大会遭到如此之"待遇".即使到今天,我想起此事心里仍很不舒服,仍然为那些目中无人,"狂"的没边了的北大人感到羞耻.还有一次是参加国政系房某某的"答辩会",此公对任何问题皆采取来者不拒的态度,一律认真并直接回答,绝不绕弯,属"答辩"态度最好的人.不过,此人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经历.好象他上北大前当过海员,而且曾冒着生命危险参加了"抗美援越",几次进出被"美帝国主义"布满水雷的著名越南港口海防市.我那时很为我自己参加了"唐山抗震救灾"而小小地得意过,听到此人连"地雷阵"都闯过,立刻就"夹着尾巴做人"了.哲学系的胡某也给了我较深的印象.好像他有一个"竞选班子",把他的"竞选活动"搞得"轰轰烈烈",无论是"答辩会",还是贴大字报,都不输人.更可贵的是他依然"谦虚谨慎","拉票"不分场合.一次是在学生宿舍楼下(三十,还是三十一楼,记不清了),一群人围着他"提问加辩论",大约从晚上九,十点钟开始,一直到第二天凌晨三,四点钟才结束.我大概在熄灯前(十一点熄灯)"加塞儿"听了一会儿,而和我同宿舍的两个"黄口小儿"一会儿上来喝口水,然后又下去"听",一直"闹腾"到下半夜.对于胡某滔滔不绝的口才我从来没有怀疑过,但他有如此好的体力我是万万没有想到的.

"北大民主选举"的一大"看点"是女生参加竞选.而风头最健的当属中文系的张女士.张女士乃"巾帼英雄",据说,一九七六年"四.五"运动时横遭逮捕,曾被押赴刑场假枪毙过(此事真假没有考证过).张女士写了不少大字报,看的人特别多.以至有些人把自己的大字报尽量"靠"着张女士的"大作","沾光"的意图非常明显.张女士最具轰动效应的"秀"是准备开讲所谓"东方女性的人体美".这一题目搞的北大那些有"性饥渴倾向"的"处男"们"五迷三道"的.张女士还大搞"族群分裂'(有点儿象吕秀莲),她知道自己的"基本群众"是女生,因此专门召开只有女生参加的"谈心会".我们班的女生去了不少.但张女士"低估"了男生的"革命觉悟",她没有想到她的"谈心会"涌来了大批男生,不过,有些男生"不怀好意",专门"踢场子"去了.我和张女士并不认识,更无"个人恩怨",但那时对她确有些看法,主要是狭隘的"封建小农意识"作怪.我们班学习成绩的头三名基本让女生占牢,弄得男生有点儿抬不起头来,张女士的"竞选主张"又多少有点儿"涉嫌"女权运动,因此对她"不感冒"也在情理之中.我没有去参加张女士的"谈心会",但据去参加"谈心会"的人讲,"谈心会"的场面有点儿"火爆",有些男生提的问题激起了女生们的"公愤",诸如,"女子无才便是德"是真理吗?你个人算是"东方女性身体美"吗?还有些问题就涉嫌"臭流氓"了.不过,这也从一个侧面反应出,即使在北大这样所谓"精英"聚集的地方,个人素质也大有问题.提高全民族素质真的是谈何容易!女生对此种"侮辱"进行了"自卫反击",动用了女性的拿手好戏,"悲情诉求".我记得有一张女生写的大字报的题目特别煽情,好象是叫"女子也是人"(记忆可能不准确).光看题目,谁都能联想到北大可能出了"白毛女",就这一下,能够争取到千万颗"同情心"!什么叫"绝顶聪明",这就是.

大概到了十二月中旬,"北大民主选举"告一段落,哲学系胡某当选为海淀区人民代表.有人还想继续"折腾"下去,但广大"选民"已经无心恋战,因为期末考试就要来临了.那时,北大相当一部分学生都饱受过文革"失学"之苦,对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倍加珍惜,把学习成绩看得极重,不象后来八十年代中后期那几届学生,动不动就耍混罢课.可以说,一九八零年的"北大民主选举"真正做到了"革命生产两不误",值得"后生"借鉴.

有几句题外话补记于此.

二十一世纪某年某月某日,偶遇当年同宿舍的好友,他告诉我现在北大流行一句调侃的话:"北大的后门是秦城监狱,清华的后门是中南海."想起来有点道理,至少,参加上个世纪一九八零年北大"民主竞选"的"头面人物"在"六.四"时基本都成了"倒霉孩子",几乎被"一网打尽".我一直认为,北大是出不了象样的政治家的,北大走的是"精英"教育的路子,结果,热心政治的北大人个个象他们的老前辈陈独秀,只知张扬不知韬晦,除了孤芳自赏和自以为是,不可能也不想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下场自然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不过,也有人不同意我的看法,认为北大教育的成功之处恰好就在不出"大官",而出"大师",有象胡适那样才华横溢的大才子,有象季羡林那样淡薄铭志的大学问家.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