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文摘】闲话大唐宰相(作者 弓月) -- 何足道

共:💬2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高宗、武周、中宗、睿宗时期

二、高宗、武周、中宗、睿宗时期

高、武两朝宰相共有百余,但是广为人知的恐怕只是狄仁杰一人。武则天亲手擢拔的宰相也有七十余人,但完全为武则天倚重的,恐怕也只有狄仁杰一人。不仅武则天称之为“国老”,他也是为数不多的没有被酷吏打倒的中直重臣。

狄仁杰是一个出色的刑狱专家。前几年有一部电视剧就是专门讲狄仁杰如何如何突破一些奇案的。他在大理寺做得相当好,“岁中断久狱万七千人,时称平恕”,被人比作戴胄,这是一个难得的殊荣。因为在唐朝甚至是后世一般都把贞观政治看作是不可逾越的。行政方面,狄仁杰在基层干了很久,形成了很务实的政治作风。说到务实,便有一个有些争议的事件。

高宗咸亨年间,吐蕃攻下西域十八州,唐不得已而罢安西四镇。而自薛仁贵兵败大非川,李敬玄兵败洮河后,与吐蕃的东线战场也进入劣势。此后的二十余年,唐与西方国家的联系被吐蕃阻断,丝路贸易受到极大打击。直到二十年后,大将王孝杰才一举将西域的广大领土收回。此时已是武则天临朝时期。在安西四镇重新驻防,设立行政机构成了一个重要的议题。当时有两种意见,反对意见的代表就是狄仁杰。他的论据主要是军费开支大,劳民伤财,殃及国内。他的结论是,以夷制夷,坚壁清野,使“寇无所得”。同时他也主张废除安东都护府,“损四镇,肥中国,罢安东,实辽西,省军费於远方,并甲兵於要塞”。

说实在话,这种观点我是不认同的。苏洵《六国论》中有一句话,我想用在这里也很形象。“以地事秦,如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敌人的贪欲是无法满足的,一定不能姑息。像吐蕃,后来一度兵临长安,决不是一个以小利可以收买的敌人。另外,唐与西方国家存在广泛的经济联系,直至唐玄宗天宝的年间,丝路的的税收足以供给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所有的军费开支。何况武则天时期西域的军队规模远比不上天宝时期。其三,边防得不到保障,国内不是安宁。我想如果稳定的边防条件,武则天是不可能发李孝逸30万大军到扬州镇压去徐敬业的反武起义的。

武则天这回也没有听狄仁杰的,安西四镇又回到了唐的版图之内。但是狄仁杰的出发点是好的,讲的一些方面也有道理,不过在唐朝,皇帝们是不会认同这样的意见的。

其实在狄仁杰前和后都有过类似的事件。同样也有两位务实的政治家也这些事有关,一位是贞观名相魏征,一位是北宋的名臣司马光。还有一个名声不太好的唐朝宰相,他就是文宗朝的宰相牛僧孺。

贞观十四年,唐将侯君集成功跨越大沙碛,闪击丝路重镇高昌,一举灭之,扫清了丝路上的一大障碍。战后也是在争论是否设立行政区的问题。魏征在当时是反对的,理由和狄仁杰差不多,李世民最终也没有听他的,决定在高昌设立西州,并且使之成为安西都护府的第一个治所。从此重开了西域的大门。

文宗时期,唐蕃关系一度缓和,双方开始协商议和的问题。正在此时,吐蕃的一个大豪酋率领维州城守军投降唐朝。维州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周略要地,韦皋等几代剑南节度使都未能把它攻克,所以当时的剑南节度使李德裕主张立即接手维州,并驻以军队。而当时的宰相牛僧孺表示反对,说“失一维州,无害其(吐蕃)强”,我们不可以失信于人。得了维州可能会招致吐蕃对陇右的打击。最后牛僧孺得到了文宗的同意。不过那帮投降的将士回去后,全部被杀害了。牛僧孺的这种态度历来被认为是针对他的政敌李德裕的,所以一直备受历史学家的指责。

牛僧孺最大的辩护者就是司马光。司马光在通鉴中不惜歪曲事实,玩弄文字来为牛辩护,大大损害了他一往正直的形象。其实司马光也是在为自己辩护。因为在元佑更化中,他同样是不惜一切来反击已经下台的政敌王安石。其中便包括放弃陕西米脂等军事寨堡的举动,理由完全牛僧孺一样。这样,王安石变法的一些强兵的政绩很快被被毁坏殆尽了。

狄仁杰之所以能够当宰相,与另一个宰相是分不开的,那就是娄师德。娄师德也是典型的出将入相的人物。李敬玄兵败洮河后,京西防线守到了极大的打击,娄师德负责重新组织防务的工作。他首先运用外交手段,稳住吐蕃。并在之后的战斗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后来连《幼学》上都有“娄师德八战八捷”的句子。

不过为将是一个方面,行政又是一个方面。前面说过像二李那样的名将,都未必可以算是一个称职的政治家,娄师德也不例外。娄师德为相期间也是采取了与人无争的方法以求自保,有时候甚至像一个小丑。同列宰相李昭德讥讽他是“田舍翁”,他说我不种田谁种田;他弟弟说如果有人将口水吐到自己脸上,就应该擦去,而娄师德说,如果当时是由于别人发怒吐口水到了自己脸上,就应该让它自己干掉,当面擦去的话,别人会更愤怒。

娄师德向武则天引荐狄仁杰做宰相,狄仁杰自己却不知道。当狄仁杰当了宰相后很看不起娄师德,屡次排挤他。娄师德却也并不介意。后来武则天向狄仁杰道出了事实,狄仁杰才觉得惭愧,感叹道“娄公盛德,我为所容乃不知,吾不逮远矣”。

由此可见,一方面娄师德政治才能缺乏,明哲保身;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他的宽广胸怀。

后来武则天又让狄仁杰举荐人才,狄仁杰极力推荐荆州长史张柬之做宰相。武则天开始不在意,只是将张柬之内迁,连续进行了两次。狄仁杰提醒,再不用张柬之久来不及了,因为此时张已年近七十。武则天这才同意任命张柬之为相。后来张柬之的确有很大的贡献。他和另外五位宰相及大臣,联合羽林军发动兵变杀死武则天的男宠、作恶多端的张氏兄弟,从而中兴李唐。这五位大臣后来都取得了郡王的封爵,合称“五王”。但是没有了二张,并不代表事件已经完全结束。此前张柬之就准备将诸武一并铲除,但是中宗不同意,五王内部也有不同意见。后来诸武反过来对五王发动了残酷的报复。开始武三思将五王被贬为五州司马,然后派人暗中杀害,手段极其残忍,即使是见于史书,也惨不忍睹。五人中只有张柬之在被贬后不久病死,算是免于受罪。而当时提出不杀武三思的桓彦范,死状最惨,“(周)利贞至贵州,逢彦范,即缚曳竹槎上,肉尽,杖杀之,年五十四”。

高、中、睿三朝的政治可以说是女强人的政治。这期间的每一个女强人----武则天、韦后、太平公主,除了具有强大的个人野心以外,在背后都有这一个朝官集团的支持。像武则天的上台就得到以李?尬?首的山东地主以及以许敬宗、李义府为首的南方士人的支持;韦后擅政,便和武三思集团联合;太平公主在和太子的权力争夺中也极力拉拢朝官,以至于宰相七人,有五人出太平公主门。武周时期,武则天的集权做得好,所以中枢政治还没有达到败坏的程度。而中宗朝、睿宗朝就不同了,几乎没有皇权可言,围绕权力争夺的阴谋、兵变纷起。连中宗皇帝也成了牺牲品。国内政治更是黑暗到了极点,韦后和安乐公主一手遮天,新鲜花样百出,贪赃受贿、卖官鬻爵,一时成风。她们想做武则天,但是她们没有武则天的能力。这帮又蠢又恶的妇人只会将局面弄得更糟糕。

幸而出现了李隆基。睿宗皇帝无意于帝位,让位给了太子李隆基。但大权还是由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对掌。而优势又在太平公主一边,前面已经提到宰相七人,有五人依附于太平公主。另外,睿宗的天平也偏向于太平公主一边。但是太平公主一边的窦怀贞、萧志忠、岑羲、崔??这些人谄媚有余、能力不足,最后被李隆基占了先机。李隆基这边的宰相包括刘幽求、魏知古,并且把公主一边的陆象先也拉了过来。刘魏二人相当于玄武门事件中的房杜,是主谋。并且刘幽求积极联络了羽林军,保证了近卫军队在政变的方向。李隆基心腹将领王毛仲领导的羽林军是政变的主要战斗力量。而军队的实力派将领郭元振亲自出马,保证了内廷的稳定和皇帝的安全。在精心的策划下,李隆基一举粉碎了太平公主集团,彻底收回了权力。

事件结束后李隆基迅速采取了稳定的措施,重组中枢。和贞观宰相一样,新的宰相集团大都是兵变中的功臣。像有定策之功的刘幽求被任命为右仆射同三品知军国事,成为了首相,其余陆象先、郭元振也同三品,魏知古稍后也成为侍中。武则天时期的名臣张说出任中书令。张说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兵变,但他和太平公主集团有很大矛盾,在他被太平公主贬谪之后,他就提醒李隆基要及早下手。李隆基恢复权力后,马上把张说召了回来。

但是这批人和贞观宰相又有着很大的区别。最明显的就是在任期上。刘幽求、张说、陆象先不到半年而罢相;郭元振最惨,仅仅作了两个月宰相就被流放;魏知古还算走运,干了两年多,才罢为工部尚书。罢相原因以后会详细提到,首先和姚崇有关系。但是深层上,还是李隆基自己的原因。李隆基是一位锐意进取的君主,他想急于改变政治局面,就不能够长时间使用这个宰相集团。毕竟这只是一个权宜的,过渡型的班子,它不是建立在实际才能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有功恩遇的基础上的。以郭元振为例,他是四朝重臣,一代名将,在唐蕃战争中,功勋卓著,是李隆基在兵变中借助的基石之一。但是李隆基竟然仅仅因为军容不整而要杀他,后来命是保住了,被流放新州。这件事反映了李隆基改组中枢的急切心情,是可以不惜杀戮大臣的。两个月后,姚崇入相,李隆基开始了全面改革的步伐。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