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昨天开会偶得 -- 天涯浪子

共:💬16 🌺7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祁斌说的第4条正好回答了一位河友的问题

这位河友发短信问我:国有股减持和全流通不都是把股票分发给社会了么?为什么以前国有股减持大家都反对,现在的全流通却都认可?我不理解。如果可以,我想知道老拙的观点。

对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

股民支持的是“全流通”,而非“国有股减持”。这里面的关键是——国有资产的管理部门,是如何评估国有资产价值的?

如果国有股不流通,当然就只能按净资产为国有股估值。在这种情况下,国有管理者就不会关心股价的高低,而会以全部的手段去增大国有股的净资产值。

增大国有股的净资产值有两种手段。其一,提高每股盈利;其二,再融资圈钱。

我们知道,不断提高每股盈利是很不容易的,而再融资圈钱就是做做文件的事情。举个例子:

某公司1亿股,公司净资产5亿元。国有股占5000万股(国有净资产25000万元),流通股占5000万股,每股净资产5元,每股盈利1元,当前股价30元。现在国有大股东决定按25元增发2000万股。增发后,公司总股本12000万股,净资产变成10亿元,国有净资产变成5亿元,增长了1倍。

如果做做文件就能使资产评估值增长1倍,谁还会去费劲扒拉地提高盈利水平呢?

现在全流通了,国有股也参考股价来评估资产价值,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我们再来看上面的例子:

假定公司股价的合理市盈率是30倍,在净利润不变的情况下,增发前每股盈利1元,股价30元,国有股的参考价值是5000万股X30元=150000万元。增发后,由于净利润未增加,总股本增加2000万股,每股盈利摊薄后下降到0.83元,这时国有股的参考价值是5000万股X(0.83元X30)=12450万元,下降17%。

也就是说,全流通后,如果国有管理者按参考股价评估国有资产的价值,那么经营者就必须大力提高每股盈利,国有资产才能不断增值。这时,国有股东与流通股东的利益才能一致,股价才能在盈利不断增长的推动下不断提高。

那么,现在国有管理者是否抛弃了过去以净资产评估国有资产价格的陈旧观念呢?祁斌的讲话给了我们一个回答,他说:

企业价值评估目前存在不合理,以净资产为基准的评估体系不符合当今中国经济发展趋势,所以国企只有通过上市,由市场决定国企的企业价值。

从这个意义上说,股权改制、全流通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对此,祁斌——

对股权分置的评价相当高,说当初做这个决定不亚于农村承包制的提出。这个解决了中国股市能否持续发展的问题。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进步一再说明,观念的变革是发展的根本前提。

现在,国有股是A股市场上最大的股东,在以市场价格参考评估国有资产价值的观念下,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必然倾向于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使整体股价稳步上升。从我们观察到的情况看,管理层并非用忽悠股民入市的办法推高股价,相反不断提示风险甚至关住闸门不让股民在股价很高时入市,对于融资融券等国际市场惯例小心奕奕不敢轻易出台。

这是因为管理层自有更好的推高股价的办法。政委说:国家坐庄。我觉得有这么点意思,但跟传统意义上的“坐庄”不是一个概念。

庄家是用资金来操纵股价,而国家很容易就能调控权重行业公司的业绩。

比如银行业。近几年银行股份化上市后,业绩奇迹般地从死亡边缘变成芝麻开花节节高。是“一股就灵”吗?我们不能否认改制的作用,但也不会这样神奇。真正使银行业的业绩突飞猛进的,是国家的政策。

上周末,谢国忠有个访谈。其中谈到:国际银行的存贷差是1.5%,我国过去是2%,现在是4%。

这就是说,在国有银行大量上市后,国家在调整利率的过程中,不断地扩大银行存贷差,结果我们都看到了——银行股是本轮牛市的急先锋和领头羊。这样做的实质,就是用每个储户、贷款户的各1%,补贴给银行,使中国的银行业快速强壮起来,以防止金融风险。

世界银行下属的投资银行——国际金融公司——是个最谨小慎微的投行,但是它这几年在中国的投资策略却是:是银行就买,不管坏帐率多高,也不管大小,只要能买到手就行。这家伙眼最尖,直到07年银监会不再批准它购买内地银行的股权。

股民就相对来说晚了一点。股民是07年才从直觉中认识到“存银行不如买银行”的结论。

这就告诉我们,正如政委所说,A股市场是一个很特殊的资本市场,国家如果愿意,有N多的办法把它炒上天去。当然,管理层不会这么做,而是不断地在控制风险。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