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书评讨论】【原创】心平气和得评价一次<<窃明>> -- 任爱杰

共:💬121 🌺17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书评讨论】【原创】心平气和得评价一次<<窃明>>

鉴于河里的几位老友都劝我火气不要太大,所以这里心平气和得评价一次<<窃明>>。

<<窃明>>这篇小说,从题材上来说并不新鲜。放到二十来年前是新鲜的。放到现在“全民上网写小说”的年代就不新鲜了。这个“某某现代人穿越到古代”的故事其实早在马克.吐温的<<亚瑟王朝的康涅迪格州人>>就写过了。而利用“现代技术”改造古代也是<<亚瑟王朝的康涅迪格州人>>中的亮点。“权力斗争”也在<<亚瑟王朝的康涅迪格州人>>完全找得到。所以这篇小说是现代的无数穿越小说的鼻祖。

当然,<<亚瑟王朝的康涅迪格州人>>是外国小说。对外国历史和神话传说不熟的读者估计对其兴趣也不大。

自从黄易写了<<寻秦记>>之后,中国的穿越小说才热闹起来。而单从故事情节来说,<<窃明>>不过是<<大汉龙腾>>的又一翻版。

而从历史考据的详尽,文笔的生动来说,<<新宋>>远远超过<<窃明>>这篇小说。而在改革开放近三十年后的今天,以一场历史上的著名改革为题材的<<新宋>>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反思。<<新宋>>比其他穿越小说高明的地方在于<<新宋>>并没有简单得将北宋的党争简化为“改革派”和“保守派”的争执。而是巧妙得叙述了王安石改革中的种种问题,列出双方的理由和优劣,然后让主人公做出作者认为最优的选择。对照现实改革中的种种类似问题,自然更能引起读者的兴趣。而<<新宋>>作者给出的答案,毫无疑问的也比历史上的举措更为高明。

<<窃明>>中却看不到这一点。

<<窃明>>中的主人公黄石的原型,很明显参照了篡晋的刘裕。当然,刘裕不会有黄石那么多现代知识。刘裕在历史上以军功起家。黄石在小说里也以军功起家。刘裕在历史上以其军队几乎重新统一中国。<<窃明>>的作者也肯定会让黄石在小说里统一中国的。

但是,是否统一中国就应该是小说的卖点呢?如果是这样的话,统一宇宙,成仙成神的穿越小说多的是。甚至统一了一个宇宙还不够,还要统一其他宇宙写了几百万字的网络小说也多如牛毛呢。<<窃明>>又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呢?

有人说<<窃明>>的人物塑造生动,没有脸谱化。我却看到一堆的脸谱人物:毛文龙是赤胆忠心的红脸老将,熊庭弼是受了冤屈的脾气古怪的老头,贺定远是个读过几天书的粗人,洪安通是个称职的保镖,皇太极是个过度自信的聪明人(或曰自作聪明),。。。。。。(另外,赵慢熊和金求德之间真有什么差异?把两人的对白换过来也没多大问题吧。) 而碰到袁崇焕和辽西将领基本就是一个词“丑角”。

有人也许会说,这就是人物刻划的好,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呵呵,其实说这话的人不懂,这就叫做“脸谱化”。一个人物在小说中的形像如果一成不变还不是脸谱化?

当然,写小说主要是写主人公,配角一般都是脸谱化的,是为了突出主角而设的。但是黄石的性格很突出吗?我倒也没有觉得。除了黄石和所有穿越小说的主角一样先知先觉并拥有无敌金手指外,又有那一样是其鲜明的个性呢?

好吧,这个问题涉及到各人的鉴赏喜好,并无多大标准。我也不想在这里多争辩。但其他小说中类似的人物描写也非常之多。<<窃明>>又凭什么能出人头地呢?

要独树一帜,自然要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而<<窃明>>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别人在穿越小说里伪造一段历史,那是明明白白得告诉读者说“这段历史是假的。”而<<窃明>>却每隔一段就告诉读者说“真正的历史上”如何如何。

那么“真正的历史上”的确就是<<窃明>>中写的那样吗?很显然不是。天启并非厚道的明君,魏忠贤也不是忧国忧民的老总管,毛文龙也不是不贪污,孔有德和尚可喜最后投降了满清,袁崇焕更加不是满清的奸细或卖国贼。

一篇好的穿越小说并不是靠“翻案”就行的。而<<窃明>>写到后来就是“翻案”二字。“东江军”的案要翻,“天启是昏君”的案要翻,“阉党”的案要翻,袁崇焕必须成为卖国贼。作者为了翻案,不惜化几万字的章节来给自己的描写寻找“历史依据”。这样的一篇小说,到最后成了历史论坛上的口水帖。

如果作者真的认为自己在作品里的翻案就是“真正的历史上”,那么不妨写几篇严肃的历史论文。但是我并没有看到作者这样做。而是在不断地在小说里“教导”读者他写的东西才是“真正的历史上”的东西。

<<新宋>>对于北宋改革面对的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而<<窃明>>对于明末的问题,除了归结于大汉族主义的“野蛮人造成文明倒退”就说出一个“小冰河时期造成灾荒”,最后最多加上一个“袁崇焕卖国”。于是给出的结论仍然是组织一支“现代军队”打败了“野蛮人”就行了,除掉了卖国贼就万事大吉了。

这种答案,实际上是流于表象的。可以说,历代农民起义的头头们大多都有这个见识。而这些人即使成功得改朝换代,也不过是换汤不换药罢了。而<<窃明>>中黄石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明朝的财政会那么糟糕。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你的结论,作者可没这么写。

那么,请问<<窃明>>中的黄石是依靠什么阶层的力量呢?又给哪些人带来了实际利益呢?

要夺取天下,必然要依靠某个阶级/集团,代表某个阶级/集团的利益。黄石的长生岛上人不少,尽管作者一再说不要封建化,事实上所有的军户都是黄石的私产。而黄石除此之外并无有力的支持者:

“天启”对他是信任。但是“天启”并不会希望改朝换代。

黄石卑躬屈膝得拍文官集团的马屁。但是文官集团并不信任他,反而对其制肘。

黄石似乎搞到了一批商人的赞助。但是商人重利,给朝廷命官黄石赞助没关系。跟黄石造反,可就会要求更大的回报了。

黄石似乎让长生军把老红军每到一地为老百姓挑水劈柴学了个十足。但是他忘了一点,红军以至后来的解放军之所以能够得到人民的支持并不仅仅是军纪好,学雷锋,而是为老百姓带来了实际的好处,“减租减息”,“分田分地”。这才是真正的原因。

当然,既然是写小说,作者尽可以开金手指。连“穿越”这种高难度的事情都实现了,没有支持者而取得天下也不稀奇。毕竟这是“窃明”而不是“灭明”。

历史上篡位的人多得很。但是开国皇帝是从前朝篡位而来的,国祚一般都不怎样。从曹丕篡位开始的魏晋南北朝基本要么是短命王朝,要么是割据一地。宋篡了后周,也不能统一天下。最后只好偏安江南。

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这就是分配制度,和依靠那个阶层的力量的问题。篡位的权臣和武将依靠的是自己的势力和士族地主的支持。这种支持必然是以不触动士族地主中的大多数的利益为前提的。这样,皇帝从一开始就被架空了。又怎能进行进一步的改革甚至革命?

而对于明末来说,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土地问题。不解决土地问题,黄石上台一样收不上税来。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预先解决经济基础,黄石上台也不过是无根之萍罢了。

当然,<<窃明>>把什么都归结为“小冰河”,“建奴作乱”自然不会接受这样的阶级分析。

所以<<窃明>>最后也就只能靠作者开金手指了。

关键词(Tags): #黄石(当生)#刘裕(当生)#窃明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