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中国古代士兵的行军速度 -- 任爱杰

共:💬327 🌺33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这两点都不是问题

1。照你这个算法,用汽车运兵,队伍拉的还要长。大规模成建制部队的运动不是大家一起开拔的,而是分数路纵队,分道平行前进的。不过这在平原地带没问题。在山路狭窄地段就遇到瓶颈。所以《孙子兵法》要说那些地形的问题。

2。马不吃不喝可以跑320华里(那位老兄引用的《全球通史》)。人不吃不喝跑30里就该累垮了。马吃的草料的确热能不高。可是别忘了古代的士兵可也没有压缩饼干。一般士兵连大米白面都吃不上的。吃的也是粗粮,甚至糠菜。

骑兵的作用有三:

1。突击敌阵

2。追击敌人

3。长途奔袭。这里的长途不是几千里的长途,而是一二百里的长途。事实上指导抗日战争期间这个还是经常使用的骑兵战术。例如山西雁北的李林支队。李林率骑兵营一日行军140里,向北突破敌人的封锁线,将工作团送到绥南。为了配合工作团行动,随即向东一昼夜行军200里,赶到位于大同附近的长流水敌人据点,一举歼灭了这个据点的敌人。待敌人的主力收缩到大同附近,李林马上又退回绥南,护送工作团南下。在南下途中,李林又率骑兵营突击了平绥路上的红沙坝车站,消灭了驻守在这里的敌人。兵法有云“趋百里而争利者,必蹶上将军。”李林长途奔袭早不止百里,不但没有损失上将,反而连战皆捷。尤其是攻打大同的一役,敌人重兵在侧,只半小时便解决战斗全身而退,对敌人的心理震撼是极大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