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功到雄奇即罪名(一篇旧文) -- jlanu

共:💬88 🌺1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兄台所举的例子,好像和袁崇焕的关宁骑兵无关吧?

“援朝获胜的精锐之师”?无火器,无军饷,今非昔比,以这支所谓“精锐之师”再次入朝,胜负恐亦未可知。

说袁崇焕本意是与金议和,让后金自行后退,有何依据?

袁崇焕训练关宁骑兵以前,明军不擅野战是事实,但以“宁锦大捷”为标志,“明军部擅野战”在山海关一线已经成为历史。

如果金兵早就认为难以固守而有撤退计,崇祯又何必非求助于袁崇焕旧部不可?阿敏丢失四城恐怕不能以“不擅守城”来解释----守城并不只有坚壁清垒一途,依城野战更具主动性----所以假如阿敏的野战能力远高于关宁军,四城并无不守之理。

明亡是一回事,清军入关是一回事,清军入主中原又是另一回事。

大顺军兵逼北京时,崇祯也曾指望过山海关的吴三桂军。的确,如果吴三桂能有当年袁崇焕一半的忠勇,李自成能不能顺顺当当拿下北京还很难说。

最后继承关宁军指挥权的是吴三桂,虽然当时关宁军从训练,武器,士气等各方面而言,都已经远远不及袁崇焕做主帅的时代,但从很大程度上讲,正是这支部队决定了中原逐鹿的最后结果。且不说山海关一战的得失,就是后来八旗军在对南明的战事中,如果没有吴三桂的倾力相助,胜负也犹在未知之数。在清军与大顺争天下的时候,吴三桂帮清则大顺败,帮大顺则清军将面对比崇祯在时更强大的对手,在清军与南明争天下时,吴三桂帮清而南明败,倒过来,如果吴三桂与李定国张湟言同心协力,那么把清兵赶出关去并不见得是纸上谈兵。(八旗兵入关后战斗力下降得很快,后期的硬仗大都是靠明朝的降军,特别是吴三桂打的。)

袁崇焕一手组建训练起来的关宁铁骑,最后却成为清军赖以入主中原的最大帮凶,这是袁崇焕的悲哀,更显出明朝不亡没有天理。

在后人看来“议和”当然是短时间的上策,问题是在当时有多少可行性?明朝上下,包括皇帝在内,对朝政有实际影响力的人就两派,一派是彻底的利己主义者,只要能保住自己的功名富贵,根本不关心国势的盛败和民生的好坏,另一类是愤青和准愤青,只知道空谈大义而缺乏对时局冷静的认识,不管打不打得赢,都把“议和”看成奇耻大辱----袁崇焕最后被杀的罪名之一就是“擅主议和”----尽管那是一个被后金视为国耻的协议。“两害相权取其轻”,袁崇焕总不可能寄希望于前者。他只能利用后者的沽名钓誉心理尽可能争取备战的时间,却不可能要求其无限期的等待。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