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论姜唯的战略思路 -- 无名氏

共:💬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文摘】论姜唯的战略思路

姜唯的战略思路不难理解,他自己本来就是陇西一带的天水郡人,当地的风俗习惯、山川地势、民情起居都了如指掌,而其在蜀国仕途一帆风顺,又自诩才高八斗,文武兼能。兼之当地羌、戎、胡等少数民族,当时确实对曹魏的统治相当反感,而对蜀国的感情相对比较良好,如能将这些少数民族部落都网罗过来;成为反魏盟友,自陇以西,便可以尽收为蜀国所有。他自信是完全有能力修到这一点的。一旦断魏之陇西,便是断其凉州、雍州,居高临下,驾驭羌、胡、夷、氏敢战之民,乘势并东,当如高屋建瓴,倾泻而下,军锋可直逼长安。若一举割据关中,兴复汉室,便不再是梦想了。

姜唯当然认为这比诸葛亮丞相出祁山的战略更高明,而又不违背丞相以攻代守的根本战略意图。在蒋琬当政的时代,蒋琬也给予了姜唯相当足够的权限去实现他的战略方针(事实上,在军事上,蒋琬也比较偏向于军事冒险主义的,从他那个“乘水东下,由汉,沔袭魏兴、上庸。”的出兵计划可见一斑)。而在费掉当政的时代,姜唯一直受到费掉的压制。一方面,费掉从精神气质上来看,毕竟还是纯文官的,他的志向与其说是以兴复汉室为己任多一点,还不如说是仅仅“保国治民,敬守社稷”,将此等大业留归后人比较多一些。这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想法,当然不能为姜唯所接受,并对费掉“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之类的论调相当反感。他们两人的合作,展开的并不是那么顺利和融洽。而在另一方面,费掉对蒋琬一手提拔起来的姜唯,多少还是有些反感的,毕竟姜唯只是一介降将的身份,虽然费掉并不认为姜唯不能担重任。但这个对于身份仅次于自己的姜唯,多少还有些不希望他立下大功的味道。毕竟若是姜唯再为蜀国立下什么大功劳,那唯一可以酬功的,就只有自己这个“大将军”的位子了。

延熙十六年,费掉死于暗杀者之手后,姜唯顺理成章地接手了蜀国的军政大权。志上记载是“十六年春,掉卒。夏,维率数万人出石营…………”虽然姜唯有充分的借口(例如魏国经历了嘉平元年,也就是公元249年的高平陵事变,国内朝廷动荡不安,政治斗争和内耗相当激烈。而孙权也兴兵淮南,派出大军进犯魏国的合肥新城。),但从这一迫不及待的军事行动,明显地看得出姜唯的心理状态。

但延熙十六年的这次姜唯首次率领重兵征战并不是非常的成功,在南安城围城拖了很长时间,雍州刺史陈泰率兵来救,姜唯看看讨不了什么好,同时由于准备不足,兵粮供给不上,也就被迫撤军了。

延熙十七年,姜唯“加督中外军事”(这是个半虚衔,类似于“天下兵马大元帅”之类的称呼,但也确认了姜唯有动员蜀国全部军事力量的权限)。在这一年,姜唯发动了又一次声势浩大的东征,魏国负责守备狄道的军事长官李简眼见不敌,举城投降。姜唯进而包围襄武城(今甘肃省陇西一带),与魏军交锋,斩杀了魏国将领徐质,魏军败退。姜唯趁机掠走了当地三县的居民回蜀,同时也将陇西、南安两郡,置于蜀军的控制之下。

延熙十八年,姜唯再次出征,在洮西与雍州刺史王经大战,志上记载“经众死者数万人”。虽然获得了辉煌的胜利,但却没有得到任何实质上的好处。魏征西将军陈泰进兵解围后,姜唯甚至被迫放弃了去年的一部分占领地,退回青海甘肃一带的交界地布防。事实上,姜唯延熙初年在雍凉一带占有的部分优势,主要的原因还是魏国对于这样边陲之地的不重视,而随着蜀国的逐步蚕食,魏国在雍凉一带投入的兵力已经远远不是当年可以相提并论的了,当年姜唯主要的倚仗力量,当地的少数民族已经基本上被魏国或平定或拉拢。这也就是为什么姜唯当年率一偏师可以在凉州一带纵横如入无人之境,而现在兴举国之兵也只能维持一个拉锯战的原因。

但不管怎么说,胜利毕竟是胜利,姜唯执政三年,就在雍州获得了二个大胜仗,蜀国的人心一下子就被鼓舞起来了。魏国当时外有蜀汉、东吴这样的强敌,内有曹氏司马家的内争,对于姜唯来说,这正是实现他一心期盼的立下万世不泯之功业的好时机。延熙十九年,姜唯领“大将军”之职,在攀上了蜀国权力最高峰的同时,踌躇满志的姜大将军自然要履行兴复汉室的神圣职责,遂再一次领兵出征。

说起来,是算是姜维的第五次伐魏战役。而这次与以前最大的不同在于,安西将军邓艾这个人的存在。早在去年姜维在洮西时,就是因为陈泰和邓艾前来解救王经部才使得姜维各个击破魏国西北方面军的计划破产。当时邓艾还只是行安西将军事,打了这场仗才转正,同时还被授予假节的荣誉,加封了领护东羌校尉事的官职。对与姜维的这次进攻,魏国将领们其实并没有多少准备。因为最近蜀国用兵实在太频繁了,几乎年年出征,他们认为蜀国肯定已经没多少余力了。而邓艾则对此侃侃而谈,指出姜维必然出兵的五大原因。第一、去年王经兵败后,陇西一带百姓多有归附蜀国,当地局势已经对魏国不利了,“彼有乘胜之势,我有虚弱之实”,姜维肯定要乘胜追击。第二、蜀国的军队都是久经战阵的老兵,而魏军则补充了大量新兵,所谓军队数目多,但战斗力反而不如以前,姜维深知这一点,必然不会给我们操练兵马的时间。第三、蜀国军队往来运输可以通过水路,我军则需要靠陆运,劳逸不同(其实这条极勉强啦)。第四、祁山一带正好是麦熟的季节,蜀国若在此时进犯,则可以就地调度粮草,弥补军粮筹措不便的劣势。第五、因为姜维很想来打我们,所以他肯定会来打的。姜维的意图和思考方式,几乎完全被邓艾洞察,战场的主动权就此移手…………

邓艾这个说法,有没有被高层接受,俺这边没有资料证明(尽管邓艾军衔很高,并有自己的一支军队,但他头上还有都陇右的征西将军陈泰。)。但姜维肯定是不知道的,如果他知道就不可能和蜀国镇西将军胡济约好在上??(甘肃天水一带)会师了。其实关于胡济失誓不至的事,俺个人认为很是奇怪。事实上姜维在出祈山的路上就被邓艾堵住了,说起来倒是姜维从来都没有机会前往会师地点,要说失誓不至,这两支部队应该都份,若是按志里的说法“济失誓不至,故维为魏大将邓艾所破於段谷”,这样的因果关系要真成立的话。把一场倾一国之力发动的战争的胜负压在胡济这支不足万人的别动队是否成功迂回到敌前,窃以为拟订这种不当的军事作战计划的统帅自己就要先负起责任来。不管怎么说,姜维主力部队的进兵由于邓艾的防备严密迫改变进攻方向。本来姜维自钟题(甘肃蛮靠近青海的一块地方)出法,经过董亭(甘肃武山南)打算前往祈山。但听说邓艾早有防备,姜维觉得打一场攻坚战不值得,于是就打算将军队开到南安郡,先吃下一块再说。而在前往南安的要道武城山上,邓艾早就布下防御部队。姜维与艾争险,不克而还,姜维接连两次碰了一鼻子灰,反而更不甘心了。于是率军冒险连夜渡过渭水,打算将邓艾军甩在身后,再执行上邦作战计划。但遗憾的是,这个反应也没有脱出邓艾的预料,姜维在离上邦东南方不远处的段谷遭遇了邓艾的主力部队。这一战,志里简单的描述为“星散流离,死者甚众”,没有直观的感觉,根据俺手头的资料显示受姜维直接指挥的作战部队总数为七万人不到,这些人蜀军精锐中的精锐,这是姜维北伐的最大本钱。而在这战中,光是直接阵亡的士兵数目就超过了一万人(“斩首逾万”,见《魏略》),而且由于这场战争是全军溃败,蜀国在陇西更没有可以支撑的军事据点,在溃散和被追击的过程中损失的部队更远远不止这个数目。这些身经百战的老兵,大量善战的中下级军官,一旦损失了,绝对是难以弥补的。

段谷之役,是蜀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这一战,蜀国损失了总兵力中近一成半的数目(对于战斗力上的损失,绝对不止一成半的一倍),大量有富有战斗经验的军官将领战死(这个损失一直到蜀国灭亡都没有弥补过来),同时已经置于蜀国控制之下的半个雍州也被魏国所夺回。可以说姜唯这十多年来在经略雍凉二州上挣来的那点好处全部赔了进去,还把孔明留下来的老本也折了大半。虽然此后,蜀国也有过几次挣扎,但基本已经对魏国造不成较大的威胁。同时,蜀国国内的朝廷,也因为姜唯本人的地位动摇而导致军政二方面领导人的分歧,益州派系再一次崛起,蜀国安定了数十年的朝廷也应之而动*乱纷起。本来就很不买姜维面子的尚书令陈祗更对姜维不满,而且姜维长期不在成都朝廷,尽管还挂有“行大将军事”的头衔,但实质上已经只能保有自己直属部队的军权了。

延熙二十年,在东吴的支持下,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在淮南寿春起兵发动叛乱,为了平叛魏军将关中的军队抽调走了一部分。姜维认为这是个好机会,于是拼凑了数万军队打算从驼谷出兵前往魏国在沈岭(陕西周至一带)的一个军事要塞,期待如果能把那里掌握在手,可以与魏国打一场自军占有地利的持久战。但姜维来到沈岭时,魏国的大将军司马望已经率领大军驻扎在那里了。姜维自然没有兵力去打攻坚战,只能在芒水扎营和司马望对峙,很快邓艾也率兵前来支援。事实上这事魏国兵力已经远远超过姜维的部队,但姜维却不打算退兵,他自持自己精通兵法很打算和魏军打一场野战,以挽回自己前年败给邓艾的面子。但司马望和邓艾就是不搭理姜维,只管严防各个关口,就是不出兵。姜维一直和他们耗到了第二年,直到诸葛诞兵败,看看实在捞不到什么好处,才悻悻然地退了兵。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